上卷目录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论
逻辑的一般概念
逻辑的一般分类
部 客观逻辑
编 有论
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
有之一般分类
部分 规定性
章 有
甲、有
乙、无
丙、变
第二章 实有
甲、实有自身
乙、有限
丙、无限
过渡
第三章 自为之有
甲、自为之有自身
乙、一与多
第二部分 大小
章 量
第二章 定量
第三章 量的比率
第三部分 尺度
章 特殊的量
第二章 实在的尺度
第三章 本质之变
下卷目录
第二编 本质论
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章 映象
甲、本质的与非本质的
乙、映象
丙、反思
1、建立的反思
2、外在的反思
注释
3、进行规定的反思
第二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注释 在命题形式中的反思规定
甲、同一
注释一 抽象的同一
注释二 条原始思维律
乙、区别
1、的区别
2、差异
注释 差异命题
3、对立
注释 教学中对立的大小(量)
丙、矛盾
注释一 正和负的统一
注释二 排中命题
注释三 矛盾命题
第三章 根据
注释 根据命题
甲、的根据
1、形式与本质
2、形式与质料
3、形式与内容
乙、被规定的根据
1、形式的根据
注释 用同语反复的根据所作的形式的说明方式
2、实在的根据
注释 有一个与已有根据者相差异的根据而作出的形式的说明方法
3、完全的根据
丙、条件
1、相对地无条件的东西
2、的无条件的东西
3、事情在存在中的发生过程
第二部分 现象
第三部分 现实
第二部 主观逻辑
第三编 概念论
前言
概念通论
分类
部分 主观性
……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逻辑学著作,我立刻被作者那宏大而精密的思维体系所震撼。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更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哲学对话。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从最基础的概念分析,到最复杂的系统构建,每一步推演都如同严丝合缝的建筑结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在跟随思绪前行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思想被极大拓展的快感。
评分这套书的上下卷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上下卷之间的递进关系清晰可见。上卷似乎更侧重于基础概念和形式逻辑的铺陈与批判,而下卷则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更宏大的实在论和形而上学探讨中去。对于希望系统性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尤其是其逻辑基础的人来说,这种分卷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使得复杂的系统能够被分块消化,而非一气呵成,读来更具层次感和条理性。
评分作为一个学习哲学不久的门外汉,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启发。它迫使我跳出日常思维的窠臼,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判断和定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辅读材料反复咀嚼某个段落,感受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这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巨人思想的艰苦搏斗,但最终的胜利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一贯的严谨和典雅在这套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有一种庄重感,仿佛在触摸一部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黑白分明的字体排版,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学术经典应有的风范。尤其是这个“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系列标识,本身就是一种品质的保证,让人对译者的水准充满信心。
评分杨一之先生的译文质量,可以说是这套书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黑格尔这样晦涩难懂的德语哲学原著,进行忠实且流畅的汉译,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那些极其专业和抽象的术语时,既保留了德文原有的力度和张力,又力求让中文读者能够理解其内涵。很多地方,译者仿佛在原文与读者之间搭建了一座精巧的桥梁,使得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概念变得可以被把握和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