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

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楠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汉唐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教育史
  • 文献
  • 导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21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14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总结汉唐注疏基本条例, 分析春秋礼学研究方法。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内容简介

经乃先秦王官之书,汉代经学则由政治学逐渐转变为经学文献学。治经方法也渐由师说家法、章句授受之“因承”,转而为比经推例、群经相明之“推证”。何休、杜预最为简洁地揭示了春秋学的“大义”:《春秋》非射覆之书,褒贬寓于经文之中,更藉由经文与经文的关系呈现。
同样,由于训诂材料的缺乏,三礼注释也必须凭借经文上下前后、轻重隆杀的关系做出推论。汉晋经注文本本身也存在彼此发明、前后照应的关系。清人注疏或者纠正了他们的缺漏讹误,但完全秉承了他们的治经方法:比经推例。
比经推例最大限度的通联了同类型、同时代的文献,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文本内在条理,几乎必然地成为了经学文献学的核心方法。这是否与经文自身的结构、书写方式有关?比经推例又存在着什么天然的漏洞,会怎样影响经学的阐释?

精彩书评

本书明确分析了《十三经注疏》中的《三礼》(《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的内在条理,尤其是传之解经、注之解经传、疏之解经传注中一贯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基本方法对后代文献阐释的重大影响,以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与使用上的缺陷。
今天经学研究大多集中于经学文献学层面,而本书可以视作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在经学史层面,认为两汉经学中通人之学取代专门之学的过程,也正是诸经互证、推理归纳与训诂相结合,逐渐取代敷衍章句、师承授受的过程。这一结论也是相当可信的。
——著名文字学家 李守奎

目录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

第一章 何杜范兼采二传
第一节 孔疏主杜不主贾服
(一)贾服杂引公穀,自扰左氏
(二)杜注孔疏排公穀,兼排贾服
(三)杜预兼取公穀,不乱本传
第二节 兼取二家,弥缝本传
(一)何范兼取二传
(二)徐杨弥缝公穀
(三)孔钟采史言经

第二章 比经推例守传言经
第一节 比经定例,据例说经
(一)公穀比经定例
(二)左氏发凡
(三)据例说经
第二节 就史言经,据经断史
一(一)公穀不见国史,据经断史
(二)左传就史合经,以事传经
(三)事不可考,须以经例断之

第三章 舍传言经
第一节 何郑分袒
第二节 经传内证:属辞比事
(一)三传传例辨析
(二)后学为新例以传经
第三节 经史外证:引经证经
(一)五经相证
(二)史地相证
(三)义理相证

第二部分 从郑注三礼到礼是郑学

第一章 注疏通例
第一节 降杀以等,推次以当:
(一)推差次以补经所未言、以明经所指、以为校勘训诂
(二)推差次之例不本于郑玄,毛传先郑许慎已用
(三)清人所推差次例”
第二节 举轻明重,据非推是
(一)正向推论:举轻明重,举重包轻
(二)反向推论:据非推是,据有言无
第三节 上下相照,彼此互文
(一)上下相照例
(二)前后平列例
(三)彼此互文例
(四)具文省文例
(五)类比推论例

第二章 仪礼繁密:排比经记。发凡言例
第一节 排比上下 通连经记(上):详略互明,相兼乃具
(一)经记相明
(二)同篇前后相明
(三)诸篇相兼乃具
第二节 排比上下 通连经记(下)
(一)据同篇见隆杀
(二)据诸篇见尊卑
第三节 就经明例 据例通经
(一)传记注疏发经例
(二)经例不合,则出注以说
(三)就经明例,据例通经
……

第三部分 比经推例之经学意义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三章 舍传言经
舍传言经为春秋学一大变局,寻绎其源,汉晋之间已然发端。质言之,舍传言经,即出入三家,自为新传,以传春秋。汉儒师法相承,以章句授受,虽云“守文俗儒”“保残守缺”,亦能矜慎淳谨,自守传说。何郑杜范,时有兼采,而注疏之学,犹依傍本传。然注疏愈密,比经推例愈详,诗礼古训愈明,三传岐误愈显,故不得不造作新传,此势之必然。汉儒专门之学而至中唐舍传言经,其经学理路,汉末通儒胜俗儒、古学易今学之间已然“具体而微”。
今略述其迹如左:
“何休解诂,传主公羊。杜预集解,独宗左氏,虽义有拘窒,必曲为解说,盖专门之学如是。惟范甯毂梁集解,于三传皆加贬辞。”范序云:
盖九流分而微言隐,异端作而大义乖。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币
为用礼。以卫辄拒父为尊祖,不纳子纠为内恶。公羊以祭仲废君为行权,
妾母称夫人为合正。……若此之类,伤教害义,不可强通者也。
凡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
所滞,择善而从乎?既不俱当,则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绝,择善靡从,庸得不
并舍以求宗,据理以通经乎?虽我之所是,理未全当,安可以得当之难,而自
绝於希通哉……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
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
……

前言/序言


《经学钩沉:先秦两汉经学思潮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先秦至两汉时期经学思想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力图勾勒出这一时期经学流派纷呈、学派争鸣的复杂图景。全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结合文献考据与思想分析,详细梳理了早期经学思想的萌芽,如何逐渐演化为具有特定理论体系和政治功能的经学,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丰富面貌。 第一章 绪论:经学之肇始与早期思想土壤 本章首先界定“经学”的概念,阐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核心地位,并追溯其思想源头。我们将考察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分析诸子学说如何为后来的经学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将放在早期思想家们对“道”、“义”、“礼”、“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理想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构想。这一时期的思想,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经学”体系,但其朴素的哲学思考、伦理关怀和政治理想,构成了日后经学得以生长的沃土。我们将分析《尚书》、《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初步意义,探讨神话传说、宗法制度、早期政治实践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基因。 第二章 儒家经学的奠基:孔子及其早期传授 本章聚焦于孔子及其早期弟子对儒家经学的奠基性贡献。我们将深入剖析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理解他如何通过对周公、尧舜等古代圣贤政治和思想的追溯,构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政治学说。重点研究孔子对《诗》、《书》、《礼》、《乐》等早期文献的整理与阐释,分析其“正名”思想如何与政治秩序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将考察早期儒家弟子的学说,如曾子、子思的传承,他们如何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儒家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为后来的经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六经”在孔子时代的具体形态和意义进行考辨,是本章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 战国至秦汉的经学流变:诸子百家与经学争论 本章将考察战国时期至秦汉之际,经学在与诸子百家激烈争鸣中的演变。我们将分析儒家如何面对墨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挑战,在思想上不断调整和回应。重点关注孟子对“性善”的论证,荀子对“性恶”的辨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继续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秦朝短暂的统一及其“焚书坑儒”政策对经学传承的破坏,以及汉朝建立后,儒家如何重新获得官方地位,并逐渐演化为具有统治思想性质的“显学”,是本章的核心线索。我们将详细分析汉初“黄老之学”对儒家的影响,以及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策略及其深远意义,探讨其如何将儒家思想与天人关系、政治制度进行整合,构建起适应汉朝统治需要的经学体系。 第四章 西汉经学的发展与学术范式确立 本章深入剖析西汉时期经学发展的具体形态,以及其学术范式的确立。我们将着重梳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的官方化和制度化进程。重点考察不同经学学派的形成,如《易》学中的施、孟、梁丘、京氏之学;《书》学中的欧阳、大小夏侯之学;《诗》学中的鲁、齐、韩三家之学;《礼》学中的戴、后、曲礼之学;《春秋》学中的榖梁、左氏、公羊三家之学。我们将分析这些学派在解读经义、阐发政治伦理、制定礼仪制度等方面所进行的学术活动,以及他们之间在治经方法、义理侧重上的差异与争论。还将探讨汉代博士制度的确立,以及太学、地方官学对经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经学家如何通过注释、训诂、论说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固化经学的知识体系,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 东汉经学的新发展与经学内部的张力 本章聚焦于东汉时期经学的发展,探讨其在继承西汉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和转向。我们将分析东汉经学家如何继承前人的学术遗产,并在某些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例如《说文解字》的编纂对《说文》学的重要性。《章句》、《义疏》的盛行,标志着经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解读阶段,本书将分析这类著作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同时,我们将考察东汉时期经学内部存在的张力,例如经学与谶纬之学的结合,以及其对政治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还将关注一些重要的东汉经学家,如郑玄,及其集大成的治经方法,分析其如何调和不同学派的观点,形成更为宏大的经学体系。东汉时期经学的世俗化倾向,以及经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将是本章的探讨重点。 第六章 经学与政治、社会、文化的确证 本章旨在宏观地考察经学在先秦两汉时期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分析经学如何成为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撑,统治者如何利用经学来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将探讨经学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领域。我们将分析经学思想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治经而步入仕途。经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忠君、孝亲、仁爱、礼仪等,如何形塑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也是本章的考察内容。最后,我们将简要评估先秦两汉经学研究的成果,及其对后世经学发展的深远影响,为全书的研究画上一个总结性的句号。 结论:先秦两汉经学研究的意义与反思 本章对全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先秦两汉经学研究的价值进行再阐释。我们将强调,对这一时期经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进脉络,更能为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供深刻的启示。我们将反思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经学研究可能的新方向,例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对经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进行再评估。 《经学钩沉:先秦两汉经学思潮研究》力求在严谨的学术考证基础上,展现先秦两汉经学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经学研究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学究气”,但这并非贬义。它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术克制和客观性,很少出现那种煽动性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论断。作者似乎总是站在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审视每一个历史现象。在阐述那些复杂难解的“章句”考据时,行文流畅而精准,没有冗余的修饰,直击问题的核心。这种平实的叙述方式,反而为内容的严密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来争议不休的学术难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解释方案并列,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其合理性。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评分

这本《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气韵,仿佛能透过封面就感受到里面蕴含的深厚学养。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处理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和留白的把握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即便是面对繁复的古籍引文,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装帧的材质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珍视之感,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凝聚了岁月智慧的艺术品。初翻开来,那种油墨散发的淡淡清香,也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享受。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读者极高愉悦感的作品,让人在正式进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方抱持了极高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难得和可贵。

评分

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处理,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一个厚重的学术专著,如果缺乏完善的检索工具,其使用价值会大打折扣。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无论是人名、篇目还是关键术语,都能迅速定位,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引文和交叉比对的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另外,它所引用的文献来源之广博,也令人叹为观止。从主流的“今文”到被忽视的“古文”残篇,再到出土文献的零星记载,都被整合进论述之中。这说明作者在搜集资料上花费了难以想象的心血,确保了其论证基础的坚实性和包容性。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关于汉唐经学研究的工具书。

评分

初读此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梳理汉唐经学流派时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态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家观点,而是深入到每个学派的理论基石、核心争议点,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出了我之前阅读的许多入门级著作。特别是关于“义”与“例”在不同时期侧重点的演变,书中论述得极其细致,通过大量史料的交叉比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去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逻辑链条。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对先秦哲学的背景知识,但回报是巨大的,它真正做到了对经学史复杂性的忠实呈现,而不是为了追求通俗而做的过度简化。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入探究经学史核心问题的严肃读者准备的。

评分

合上书本,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仿佛透过这扇窗,看到了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与“圣典”对话的漫长历程。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释了“汉唐经学”本身是什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学术传统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范式。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继承和发展的学术方法,究竟源自何处,又在哪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被塑造成型。这种历史感和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是任何简单介绍性的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洗礼,它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

三传三礼存而论之

评分

作者很用功,开本很特别。

评分

很经典的作品,要认真阅读!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慢慢品读

评分

不错的书,内容比较实在。

评分

我很棒!!!!!!!!!

评分

如何在就有经学的谈研之路中解脱并求新 是此书的一个追求 期待有收益

评分

作者的硕士论文,但颇见功力,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