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Lacoue-Labarthe),(1940-2007),法国当代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曾长期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其在德国浪漫主义、解构主义、政治与哲学之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著称。他曾将海德格尔、尼采、荷尔德林、本雅明、策兰等人的作品翻译为法语。
告读者
1. 哲学
2. 海德格尔
3. 一九三三年
附言  一
4. 错误
5. 停顿
附言  二
6. 德国之歌
7. 国家唯美主义
8. 模仿论
9. 神话
附言  三
10. 千年
  有一天,在虽说不上痛苦也却着实不大愉快的情况下,阿多诺写道:“(海德格尔的)哲学,直至其最内在的构成,都是法西斯的。”阿多诺在为自己辩解,不能不夸张。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即使在愤怒之中,他也往往一语中的。但我们还是将此教条(而专断)的断言当作问题来看吧。这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或可这样来表述它:1933年的加入,轻描淡写的解释,不肯做出的否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的缄默不语(以及在德国和欧洲的责任上所保持的沉默),所有这些给海德格尔哲学--或是他的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难道仅仅是在一种从其他方面看仍然完好无损而从根本上看并未受到任何妥协玷污的思想之上,蒙上了一点点局部的、暂时的阴影?或者,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思想已被所有这些永远地玷污了,以至于达到如此程度:可以基本称之为“法西斯的”?海德格尔对此避而不谈--或基本不谈,不卷入那些低级而激烈的(或本该如此的)论战,每每摆出那种忍辱负重的尊严,或是大谈思想的无尽升华,总之,他以这样的一些方式对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对他自己所称作的思想,承担着一种巨大的责任。他这不过是为阿多诺的指控提供了依据而已。而对“思想的任务”的标榜无法或难以掩饰对思想的玷污,他还使人们得以公开加以嘲笑或表示愤怒。但是,也正是海德格尔在当时最早提出了对思想负有一种“历史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巨大的,又是与其在直接行动领域的无能为力同外延的。不正是他,于四十岁生日之际,在电视采访中回答维瑟的问题时,强调了“思想的任务”吗?(他提到那场恰是题为《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的报告会(1964)。)不也正是他不无夸张地作出下面的结论吗?他说:“一个未来的思想家,也许将面临着我现在努力制定的这种思想所提出的任务,这时他应该顺应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偶然一日写下的一句话:‘我对某个尚不在那儿的人物恭而敬之,我遥向其千年之外的思想顶礼膜拜。’”当人们用这样的一种尺度去衡量事物的时候,人们就会知道思想的遗赠或遗产的关键问题何在。至少人们会知道,指望用沉默或是用“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一类云山雾罩的隐喻来解决问题,是何其危险。
  ……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续且不稳定的。某些章节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作者对现象学视角的精准拿捏,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对世界充满探寻渴望的时刻。比如,书中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读,那段文字的优美和准确性,足以让人屏息凝神。然而,一旦谈及政治参与或伦理责任,笔锋便陡然收紧,变得含糊不清,仿佛作者害怕触碰那些尚未被彻底“清理”的意识形态地雷。这种不一致性令人困惑:一个思想如此深刻的哲学家,其政治遗产难道只能以如此谨慎的方式来讨论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勇气和批判性的历史重估,而不是这种带着历史包袱的、小心翼翼的学术描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假设)透露出一种古典的严肃感,这与海德格尔本人的气质颇为契合。然而,内容上的呈现却像是一场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智力游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技术本质的论述,这部分写得相对扎实,作者成功地将“座架”(Gestell)的概念与当代数字媒介的统治性影响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令人警醒的洞察力。但一旦话题转向艺术的“酒神精神”与城邦的建构,论证的逻辑链条便开始松动。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使用德语原词的音译和直译,虽然这能彰显其学养,却也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我更欣赏那些能够将概念“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即用清晰的现代语境来解释古老命题的当代回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考古”上。
评分如果这是一本旨在普及海德格尔思想的作品,那么它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它对前置知识的要求极高,几乎是为已经浸淫其中多年的学者量身定做的。但如果目标读者是专业研究者,那么它又显得不够锐利,缺乏提出颠覆性论断的勇气。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许是它对“德意志精神”与“欧洲衰落”这一主题的隐晦回应。作者似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失落的“本源”的怀旧情结,这种情结虽然在美学层面上具有感染力,但在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代,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总而言之,它是一部充满张力、但最终未能完全解决其自身张力的作品,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笔记,而非一部成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评分这本名为《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的著作,我至今未能找到与这个标题直接相关的实体书。如果它是一本关于哲学家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剖析,我猜想它会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文本。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海德格尔那些晦涩难懂的后期思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存在之思”和“本真性”的论述。例如,在谈到艺术作品的“敞开”时,作者是否能够提供清晰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艺术如何成为真理发生之地?此外,如果书中触及了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历史纠葛,我更希望看到一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批判或辩护。一个优秀的解读应当能够揭示其思想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而不是试图将他简化为一个固定的标签。这本书如果真的存在,我想它必然是哲学专业人士和严肃的文化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需要具备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和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把握能力,否则,很容易沦为对深奥概念的空洞转述,让读者在迷雾中找不到方向。
评分读完(假设的)《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本书的野心远超其所能承载的深度。它试图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政治卷入一个宏大的叙事中,但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生硬,像是拼凑起来的论文集。尤其是在处理“政治”这一极具敏感性的议题时,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过于保守的立场,回避了对核心冲突的直面。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界域”或“家园”概念如何在现代危机中被重新激活的深刻见解,但最终看到的却是对现有解释的重复,缺乏真正原创性的理论突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时常在过于学术的术语堆砌和略显煽情的抒情之间摇摆不定,这使得阅读体验时常被打断。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建立自己关于海德格尔政治观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提供的更多是问题而非令人信服的答案。
评分还可以,对海德格尔有初步认识。
评分假定雅斯贝尔斯的海德格尔解释,事实上指出了海德格尔思维的某种内在倾向,即“哲学上”只属可疑的倾向,那么就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我们发现自己也面对哲学批判的可能性这一根本问题。究竟如何才能说明这样一种立场的不合理呢?各种视域之间的对话,即对“真正”哲学Sache的不同理解之间的对话实质上被排除了;一个人要么可以赞同海德格尔的基本理解并参与他的“体系”之内的内在运动,要么一个人可以习以为常地停留在外部,对海德格尔进行某种外在批判,而这种批判实质上缺乏其对交往的努力。应当注意,这第二种可能性本身会是固步自封的结果,即停留于自身“体系”的无异议能力之内,停留于一种雅斯贝尔斯所凸显为“Unphilosophie”〔“非哲学”〕⑦的教条主义的态度之内。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还没看完那
评分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评分内容专业,印刷精良,运送速度快,无磕碰损伤,以后还会在京东买
评分收到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法)菲利普·拉古-拉巴特著、刘汉全译的《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有几天了,一旦翻开就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很精巧,十万字,不到二百页;其次,题目吸引我,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有内涵。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都知道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师从胡塞尔,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矗他的有一些名言更是深入人心
评分很好,很快
评分假定雅斯贝尔斯的海德格尔解释,事实上指出了海德格尔思维的某种内在倾向,即“哲学上”只属可疑的倾向,那么就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我们发现自己也面对哲学批判的可能性这一根本问题。究竟如何才能说明这样一种立场的不合理呢?各种视域之间的对话,即对“真正”哲学Sache的不同理解之间的对话实质上被排除了;一个人要么可以赞同海德格尔的基本理解并参与他的“体系”之内的内在运动,要么一个人可以习以为常地停留在外部,对海德格尔进行某种外在批判,而这种批判实质上缺乏其对交往的努力。应当注意,这第二种可能性本身会是固步自封的结果,即停留于自身“体系”的无异议能力之内,停留于一种雅斯贝尔斯所凸显为“Unphilosophie”〔“非哲学”〕⑦的教条主义的态度之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