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圈养野生动物技术研究论文集(1999—2016年) |
| 作者: | 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实验室组编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ISBN: | 9787109234819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内容包括:环境丰容篇、行为训练篇、遗传繁育篇、疾病防控篇、保护教育篇、景观与植物保护篇、其他篇,内容以疾病防控为主,介绍了北京动物园内各种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等圈养动物的饲养技术。 |
关于技术细节的描述,这套论文集展现了一种典型的、侧重于“可操作性”而非“创新性”的风格。大量的篇幅被用于记录具体的试验参数、药物剂量、环境湿度控制的微小调整,以及失败案例的详细复盘。例如,在讨论某稀有鸟类的人工孵化成功率时,作者会非常细致地记录不同批次蛋壳消毒液的浓度差异,以及操作人员的换班时间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这种描述的详尽程度,足以让一个专业的兽医或饲养员直接套用方案,但对于一个背景稍弱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会非常吃力。它毫不留情地省略了大量的背景铺垫和理论框架的重新解释,直接跳入了“干货”的核心。这反映出,这套文集的目标受众,从一开始就锁定在了高度专业化、需要即时解决具体技术难题的从业者群体。它不是一本普及读物,而是一部实战手册的浓缩精选,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词汇储备和对实验科学的敏感性,才能真正从中汲取到其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一种极度务实的震撼感。它没有采用那种按主题大类划分的宏观框架,而是近乎原始地,按照研究的发表时间顺序排列了二十年间几乎所有的关键成果。这种编排方式,初看之下似乎有些杂乱,缺乏现代论文集那种逻辑清晰的层级划分。然而,当你深入阅读后,会发现这种“时间轴”的叙事策略,反而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进化史”视角。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9年初期对基础生理指标监测的摸索,到2010年后转向复杂的行为生态学干预,再到临近2016年对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健康的关注,技术路线和理论基础是如何一步步迭代、修正和深化的。这种编排,迫使读者不能仅仅关注某一个孤立的“热点”,而是必须理解每一个研究成果是如何建立在前人失败或成功的经验之上的。它不是一个主题展览,而是一部科研人员心血的流水账,这种坦诚的、未经粉饰的记录方式,反而比精心设计的专题划分更有助于理解领域内真实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瓶颈的变迁。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群体的构成,这让我对“圈养野生动物”这一细分领域的学术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明显,这不是某个单一实验室或某个高校的产物,而是一张跨越了地域和机构的松散网络。从文中引用的致谢和合作单位来看,参与其中的既有体制内的动物园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员,也有不少来自农业大学和兽医学院的专家。这种跨界合作的痕迹在文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得研究的视角极为多元。比如,某篇关于繁殖内分泌的论文,其方法论可能带有浓厚的临床兽医学色彩,而紧随其后的关于环境丰容的研究,则充满了基于行为学理论的设施设计考量。这种“多方会诊”的特点,使得任何一篇论文都很难被贴上“纯理论”或“纯应用”的标签。它更像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寻求最优解的工程学集合,而非象牙塔内的纯数学推导。对于一个想了解这一领域全貌的人来说,这种丰富而略显“野蛮生长”的作者构成,恰恰是其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讲,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封面那淡灰色的背景,配上那略显粗糙的纸张质感,初看起来,就像是某个政府部门内部资料汇编的复印件,丝毫没有现代学术著作应有的那种精致感。我原本期待一个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毕竟“圈养”和“野生”的对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内页的排版也透露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痕迹,字体大小不一,行间距也显得有些局促,阅读起来需要时不时地调整焦距。特别是那些图表的绘制,虽然信息量尚可,但线条的精细度和清晰度,放在今天的标准下来看,实在是不够理想。这让我不禁好奇,作为一部跨越近二十年的研究结集,为什么在最后的整理和出版环节,没有在视觉呈现上做更多的投入?也许创作者的理念是“内容为王,形式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这种略显朴素甚至有些陈旧的包装,无疑是第一道略显沉重的门槛。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或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来“推销”自己,而是安静地、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固执地,等待着真正有目的性的读者去发掘其中的价值。我花了好一阵子才适应这种略显“复古”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充满历史灰尘的旧档案,而不是一本紧跟前沿的科技文集。
评分整套文集读下来,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脱节感”,并非指内容过时,而是指其讨论的语境与当下主流的动物伦理思潮有些微妙的偏差。该文集主要聚焦于“如何更有效地圈养和繁育”,核心驱动力更多是物种保护(如人工繁育的成功率、疾病控制、饲料转化率等效率指标),而非当代越来越强调的“个体福利”和“自然化生存体验”。在一些关于限制活动空间或特定行为抑制措施的讨论中,作者的语气是坚定且目标明确的——为了物种的延续和科学管理。这与近年来学术界对动物感知能力和复杂认知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当然,我们必须将这些研究置于1999到2016这个时间段内去审视,在当时,能维持物种存续本身就是压倒一切的胜利。但作为今天的读者,这种“效率至上”的论调,在提供宝贵技术细节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我们圈养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反思,这种张力是阅读过程中非常有趣的副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