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想要的怀孕书》是日本分娩领域记者、高龄生育亲历者河合兰女士历时三年的经典之作,试图帮助30岁以上的准妈妈们解决从不孕治疗、产检到高龄分娩、育儿的各种烦恼。无论是备孕——“如何增加怀孕力”;产检、分娩——“如何应对各种高风险”;育儿——“困境和误区”等,作者都结合专业医生和助产师的看法,并转述了多位过来人的真实心声,给读者以真诚的介绍和建议,是一本以专业精神为指导,又饱含温暖、慈悲的大龄妈妈孕产指导书。
河合兰, 1959年出身于日本东京,曾从事摄影师工作,1986年起开始创作。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圣路加看护大学研究生院、茨城县立医疗大学、日本红十字助产师学校的外聘讲师。积极举办演讲活动,翻译过多本著作。著有《未孕——无法决定是否“生”》(NHK出版)、《助产师与分娩》(岩波书店)、《安全的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书店)等。
第1章 孕育生命的年龄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产年龄为30.1岁
将军后宫奉行“30岁以上女性不侍寝”的原则
曾经的“高”字图章已成为历史
“闭经前10年”是*后的怀孕机会
体外受精也无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体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个**中位列45
每天可以制造1亿个精子的男性与出生后不再产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万个卵子在青春期时已锐减至20万个
*终没能入选的卵子
高龄女性的卵巢如同陈旧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发育,激素将会失控
卵子老化与孩子的**与否没有关系
35岁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只有“20多岁女性的一半”
35岁以后结婚的女性,有3成“没孩子”
成功实现高龄分娩的众多明治女性
“孕妇很年轻”是昭和时代的特殊现象
多产时代的子宫,血液循环好
不趁年轻孕育生命的理由
49岁自然分娩的实例 白桦八青(分别在27岁、29岁、49岁分娩)
克服乳腺癌后成功怀孕的实例 渡部麻由(分别于36岁、47岁分娩)
第2章 备 孕
35岁以上高龄女性的怀孕方法
“精液变稀”是谎言
在医生指导下的时机法
比体外人工受精负担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过体外人工受精技术降临人世
体外人工受精的费用是1次30万~80万日元
用冻结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么时候去妇产科就诊为好
医院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未做任何检查就**体外人工受精的“名医”
体外人工受精儿的追踪调查
运用时机法让3成40多岁女性成功怀孕的医院
“自然周期”与“低刺激法”的陷阱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有可能难以怀孕的情况
切勿在大脑中装满数字
怀孕力检查
“卵子库存量检查”的精神打击
擅长不孕治疗的夫妇们
高龄分娩才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产”的悲哀
36岁的激素数值接近46岁的实例 匿名(36岁,怀孕中)
花费500万日元治疗不孕症的实例 门胁昌子(分别于39岁、44岁分娩)
因工作调动而耽误怀孕的实例 匿名(分别于39岁、43岁分娩)
第3章 高龄分娩
因年龄增长引发的染色体异常是先天异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龄分娩
正确把握“个人面临的风险”
健康经产妇的分娩与年轻女性几乎相同
流产和染色体异常与年龄同步增长
怀孕是“老化的模拟训练”
高血压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龄分娩
“出生前诊断”*前线
存在流产危险的羊水检查
被遗弃在新生儿集中治疗室的宝宝
“并没有那么痛苦”
大家都怎么做?怎么想?
被海啸冲走的患有13-三体综合征的孩子及其母亲
不接受出生前诊断的高龄孕妇没有责任?
用自己的意志决定,而非迫于社会以及祖父母的压力
什么是遗传咨询
胎儿检查的未来
选择适合高龄孕妇的产科医院
“高龄孕妇的就诊时间长”
热情饱满的40多岁产妇可以顺产?
没有自信是难产的原因之一
阵痛与登山类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责
高龄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产院的产后护理
生下唐氏儿的实例 匿名(42岁分娩)
第4章 高龄母亲的育儿
高龄初产母亲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育儿无法依靠老家的父母
产后的激素平衡与母乳喂养
追求**的高龄分娩母亲
被误认为是孩子的奶奶
未达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职业女性容易陷入的误区
放弃晚年梦想的丈夫们
想再生一个宝宝
养育独生子的艰辛
高龄产妇孕育的孩子通常发育良好、身体健康
高龄分娩也有优点
“卵子的老化”是来自身体的反驳
想要二宝的实例 匿名(41岁分娩)
视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别于38岁、41岁分娩)
后 记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伴侣角色”和“家庭支持”这部分的内容时,显得尤为深刻和前瞻。现在很多育儿书都把焦点放在了妈妈的身上,仿佛怀孕生子是女性一个人的战斗。然而,这本书花了足足三个章节来探讨如何有效地与伴侣进行沟通,如何让另一半真正参与到孕期的决策过程中来。它甚至提供了一些“沟通脚本”,比如当一方因为疲惫而产生负面情绪时,该如何用不指责的方式向伴侣表达需求。这种对“关系维护”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理指导范畴,它关注的是一个“新家庭系统”的建立。此外,它还非常细致地列举了在不同孕期,家人(尤其是祖辈)的“好心建议”可能带来的潜在困扰,并提供了温和而坚定的“拒绝”策略,这对于很多有原生家庭压力的新手父母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三十岁后”这个时间节点的特殊关注。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三十岁后的怀孕视作“高龄产妇”,然后一堆风险警报。相反,它将这个年龄段的经验、经济基础、心智成熟度视为一种独特的优势资源。书中有一部分讨论了“目标设定”,鼓励读者思考,因为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相对更高,所以更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产体验和育儿方式。它对比了不同分娩方式(自然、无痛、剖腹产)的优劣时,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结合了三十岁左右女性的恢复能力和生活节奏来进行分析。比如,它分析了无痛分娩如何能让产后初期的体力恢复更有保障,从而更快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这种“效率导向”的分析视角,非常符合职场人士的思维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去学术化”。我之前看过一些医生写的孕期指南,专业术语多到我需要一边看一边查字典,读完一遍下来身心俱疲。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仿佛是用最日常、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复杂的生理变化和产检项目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比如,它解释胎心监护原理的时候,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曲线图,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把宝宝的心跳比作是“海上漂浮的小船发出的信号灯”,这样一来,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立刻明白其中的含义。而且,作者的幽默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在讲到孕期体重管理这个敏感话题时,它并没有采取说教的态度,而是用了一种自嘲式的幽默来引导读者正视这个问题,让我感觉读起来非常放松,压力顿减。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科学育儿”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实用指南。
评分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全书中贯穿的“循证为本”但又“人性化优先”的写作态度。每一次提到重要的产检项目,比如唐氏筛查或者无创DNA检测,作者都会清晰地列出其统计学意义、准确率,以及各种选择背后的伦理考量。但有趣的是,它从不强迫读者必须选择最高风险规避的那条路。比如在讨论产前诊断时,它用了一种非常冷静的口吻说:“信息赋予你选择的权利,但最终的决定,请留给你内心的平静。”这种尊重个体选择的态度,在充斥着焦虑和“标准答案”的育儿信息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教育”了,而是被“赋能”了——获得了做出更适合自己家庭决策的工具和信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在提供知识和提供心理支撑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一点点温馨的橘粉色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随手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结构,非常清晰,不像有些育儿书籍动辄上百个章节让人望而生畏。它似乎更侧重于一个时间轴的梳理,从“准备期”到“孕育中”再到“产后初调适”,逻辑性很强。更让我欣赏的是,它没有一味地强调“完美孕妇”的标准,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心态建设。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大致是说,三十岁后的身体变化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焦虑填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邻家长辈在跟你温柔地聊天,分享经验,而不是冷冰冰的医学知识堆砌。我特别喜欢它对“自我关怀”这一部分的着墨,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放松技巧,比如不同阶段的冥想练习和轻量级瑜伽推荐,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书籍里很少看到的,很多书只顾着说“要补什么”,却忘了提醒我们“要如何慢下来”。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实用、贴心、不贩卖焦虑”,非常适合那种希望系统性、心理上做好万全准备的准妈妈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