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 ||
| 定价 | 89.0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15451910 | |
第壹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1
1.1 电信网络诈骗概述1
1.1.1 电信网络诈骗的起源及定义1
1.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现状3
1.1.3 国内外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综述4
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十大典型案例23
1.2.1 冒充公检法诈骗案23
1.2.2 代考、改分诈骗案24
1.2.3 网购退款诈骗案25
1.2.4 娱乐节目中奖诈骗案26
1.2.5 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案28
1.2.6 冒充好友诈骗案29
1.2.7 医保、社保诈骗案30
1.2.8 钓鱼网站诈骗案31
1.2.9 订票诈骗案32
1.2.10 贷款诈骗案33
1.3 犯罪特点及主要手段34
1.3.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34
1.3.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手段38
1.4 受害群体特征及犯罪重点地区42
1.5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45
1.5.1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组织领导,治理工作成效显著46
1.5.2 12321举报中心积极配合,受理和处置垃圾信息48
1.5.3 地方通信管理局重拳出击,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平台49
1.5.4 基础运营商严格执行,治理工作向纵深展开53
1.5.5 专业智库积极响应,做好支撑服务工作59
1.6 网络舆情分析60
1.6.1 2011—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情况60
1.6.2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分析61
1.6.3 网民群体画像62
1.6.4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热点新闻事件分析63
1.6.5 “徐玉玉事件”网络舆情分析65
第二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68
2.1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失衡68
2.2 网络环境中的个人信息泄露76
2.3 犯罪成本低,防控难度大78
2.4 相关单位主体责任有待加强80
2.5 群众的防范意识普遍薄弱87
第三章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91
3.1 相关法律规定与适用92
3.2 亟须解决的法律问题104
3.2.1 定罪量刑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104
3.2.2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105
3.2.3 相关主体法律责任难追究107
3.2.4 受害人权利救济难实现112
3.2.5 司法地域管辖仍有待明确113
第四章 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115
4.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15
4.1.1 亟须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115
4.1.2 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119
4.1.3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电信网络诈骗”定罪121
4.1.4 将电信网络诈骗罪单独定罪124
4.1.5 完善电子证据的收集、认定规则133
4.1.6 及时返还和赔偿受害人损失135
4.1.7 有效解决受害人救济中的法律适用问题137
4.1.8 明确案件的管辖权137
4.2 建立跨界联动的综合监管治理机制138
4.2.1 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138
4.2.2 整顿和规范重点电信业务144
4.2.3 严厉整治网络改号146
4.2.4 强化电信技术规范和拦截147
4.2.5 严格银行卡“实名制”150
4.2.6 严格管理和杜绝银行卡滥发152
4.2.7 依法整治非法窃取银行卡信息的犯罪活动154
4.2.8 银行实施延迟支付制度155
4.2.9 完善银行紧急止付制度157
4.2.10 严格落实银行系统业务办理记录留存制度158
4.2.11 严格执行银行业汇款转账潜在风险提醒告知制度158
4.2.12 银行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实施涉案资金返还工作159
4.3 构建良性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机制160
4.4 构建国jia*级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平台163
4.5 增设“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165
附录16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169
六部委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172
银监会、公安部关于印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
还若干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16〕41号)175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实施
意见(工信部网安函〔2016〕452号)180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相关工作的
通知(工信部网安函〔2015〕601号)191
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
通知(银发〔2016〕261号)199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答记
者问208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
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15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这个题目,尤其是“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打击”这两个词,让我对书中关于犯罪分子如何运作以及我国如何应对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关注社会治安的普通市民,我深切感受到电信网络诈骗对个人财产和精神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运作机制。例如,这些犯罪团伙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他们是如何招募人员、进行培训、分配任务的?他们的“黑色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涉及到哪些环节?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技术大神”又是如何进行技术支撑的?更重要的是,在“打击”这个层面,我非常想了解2016年我国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有创新的举措。是否有一些成功的破案案例能够被详细披露,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侦查的思路和方法?在跨部门协作、国际合作方面,是否也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本书是否能为普通民众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防范建议,帮助我们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陷阱?我相信,通过对犯罪手段的揭露和打击成效的展现,这本书能够增强公众的信心,也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评分《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这个名称,尤其是“打击”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充满了期待。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电信网络诈骗的新闻,但往往只停留在对受害者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犯罪分子手段的谴责。然而,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洞察。比如,在“打击”方面,2016年我国在技术侦查、信息溯源、线索研判等方面,是否有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在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上,又有哪些创新性的实践?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刑事打击,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行业监管的加强,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本书是否能够对这些“打击”的各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一些案例分析,从中可以学习到成功的经验,以及遇到的挑战。另外,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普通民众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的防范知识,帮助我们识别更隐蔽、更复杂的诈骗套路,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受骗的可能性?我想,一本真正有价值的“蓝皮书”,应该能够起到“预警”和“指导”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回顾。
评分对于《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这本书,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其对“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的描绘。我一直觉得,要有效地治理一个问题,首先必须对其症结有清晰的认知。这本书既然是以“蓝皮书”的形式出现,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份详实、客观、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行业报告。它会不仅仅停留在罗列一些耳熟能详的诈骗手法,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诈骗手段的演变轨迹,例如从最初的“猜猜我是谁”到如今更具迷惑性的“杀猪盘”,或者冒充公检法、客服人员等,其背后的逻辑和针对人群会有怎样的变化?此外,书中有没有可能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地域性、人群分布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比如,哪些地区是诈骗高发区?哪些人群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他们的受骗原因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或者田野调查的洞见,而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碎片化信息。只有充分了解了问题的“病灶”,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药方”,这对于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更精准的打击策略,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仔细审视《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的题目,我感觉这本书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披露犯罪行为,更在于其“蓝皮书”的性质——即对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总结。我对书中“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这一部分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滞后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系统性的图景?例如,书中是否会追溯电信网络诈骗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到2016年的严峻局面,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会利用统计数据,比如诈骗案件的数量、涉案金额、受害者群体特征等,来量化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我希望本书能够不仅仅关注“大案要案”,也能够关注一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小额”但数量庞大的诈骗行为,因为这些行为累积起来同样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我想,一本严谨的“蓝皮书”应该能够呈现出问题的“全貌”,让读者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更加科学、客观的理解,从而为后续的“打击”和“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国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从书名来看,《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就预示着它将以一种系统化、档案式的视角,对当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电信网络诈骗究竟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它会详细阐述有哪些类型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这些诈骗分子又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以及人性的弱点进行作案的?本书能否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勾勒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全景图”,让人们对这种新型犯罪形态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打击”这个关键词的指引下,我更想知道,在2016年,我们国家在与电信网络诈骗的这场博弈中,是如何部署和开展工作的?有哪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被推出或加强?公安机关、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各方力量是如何协同作战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出我国在追捕诈骗分子、挽回经济损失、切断诈骗链条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年度的总结,更是对整个社会在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决心和智慧的一次有力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