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模闆【結束】節點,請勿手動操作節點內的內容!!!
| 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 | ||
| 定價 | 89.00 |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4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産業發展戰略研究院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115451910 | |
第壹章 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基本情況1
1.1 電信網絡詐騙概述1
1.1.1 電信網絡詐騙的起源及定義1
1.1.2 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的基本現狀3
1.1.3 國內外反電信網絡詐騙研究綜述4
1.2 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十大典型案例23
1.2.1 冒充公檢法詐騙案23
1.2.2 代考、改分詐騙案24
1.2.3 網購退款詐騙案25
1.2.4 娛樂節目中奬詐騙案26
1.2.5 補助、救助、助學金詐騙案28
1.2.6 冒充好友詐騙案29
1.2.7 醫保、社保詐騙案30
1.2.8 釣魚網站詐騙案31
1.2.9 訂票詐騙案32
1.2.10 貸款詐騙案33
1.3 犯罪特點及主要手段34
1.3.1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主要特點34
1.3.2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主要手段38
1.4 受害群體特徵及犯罪重點地區42
1.5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專項行動45
1.5.1 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強組織領導,治理工作成效顯著46
1.5.2 12321舉報中心積極配閤,受理和處置垃圾信息48
1.5.3 地方通信管理局重拳齣擊,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平颱49
1.5.4 基礎運營商嚴格執行,治理工作嚮縱深展開53
1.5.5 專業智庫積極響應,做好支撐服務工作59
1.6 網絡輿情分析60
1.6.1 2011—2016年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輿情整體情況60
1.6.2 2016年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輿情整體分析61
1.6.3 網民群體畫像62
1.6.4 2016年電信網絡詐騙熱點新聞事件分析63
1.6.5 “徐玉玉事件”網絡輿情分析65
第二章 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成因68
2.1 轉型期中國社會結構失衡68
2.2 網絡環境中的個人信息泄露76
2.3 犯罪成本低,防控難度大78
2.4 相關單位主體責任有待加強80
2.5 群眾的防範意識普遍薄弱87
第三章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問題91
3.1 相關法律規定與適用92
3.2 亟須解決的法律問題104
3.2.1 定罪量刑標準有待進一步明確104
3.2.2 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係不健全105
3.2.3 相關主體法律責任難追究107
3.2.4 受害人權利救濟難實現112
3.2.5 司法地域管轄仍有待明確113
第四章 反電信網絡詐騙的對策研究115
4.1 製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115
4.1.1 亟須製定個人信息保護法115
4.1.2 製定專門的“信息通信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119
4.1.3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電信網絡詐騙”定罪121
4.1.4 將電信網絡詐騙罪單獨定罪124
4.1.5 完善電子證據的收集、認定規則133
4.1.6 及時返還和賠償受害人損失135
4.1.7 有效解決受害人救濟中的法律適用問題137
4.1.8 明確案件的管轄權137
4.2 建立跨界聯動的綜閤監管治理機製138
4.2.1 嚴格落實電話卡“實名製”138
4.2.2 整頓和規範重點電信業務144
4.2.3 嚴厲整治網絡改號146
4.2.4 強化電信技術規範和攔截147
4.2.5 嚴格銀行卡“實名製”150
4.2.6 嚴格管理和杜絕銀行卡濫發152
4.2.7 依法整治非法竊取銀行卡信息的犯罪活動154
4.2.8 銀行實施延遲支付製度155
4.2.9 完善銀行緊急止付製度157
4.2.10 嚴格落實銀行係統業務辦理記錄留存製度158
4.2.11 嚴格執行銀行業匯款轉賬潛在風險提醒告知製度158
4.2.12 銀行積極配閤公安部門實施涉案資金返還工作159
4.3 構建良性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機製160
4.4 構建國jia*級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平颱163
4.5 增設“國傢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周”165
附錄169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169
六部委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172
銀監會、公安部關於印發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案件凍結資金返
還若乾規定的通知(銀監發〔2016〕41號)175
工信部關於進一步防範和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工作的實施
意見(工信部網安函〔2016〕452號)180
工信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防範打擊通訊信息詐騙相關工作的
通知(工信部網安函〔2015〕601號)191
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
通知(銀發〔2016〕261號)199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聯閤整治非法買賣銀行卡信息專項行動答記
者問208
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辦理電信網絡詐
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意見215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國在反電信網絡詐騙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從書名來看,《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就預示著它將以一種係統化、檔案式的視角,對當年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的嚴峻形勢進行一次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非常期待能通過這本書,瞭解到電信網絡詐騙究竟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的。它會詳細闡述有哪些類型的詐騙手段層齣不窮?這些詐騙分子又是如何利用技術手段,以及人性的弱點進行作案的?本書能否以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勾勒齣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全景圖”,讓人們對這種新型犯罪形態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在“打擊”這個關鍵詞的指引下,我更想知道,在2016年,我們國傢在與電信網絡詐騙的這場博弈中,是如何部署和開展工作的?有哪些具體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被推齣或加強?公安機關、金融機構、通信運營商等各方力量是如何協同作戰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齣我國在追捕詐騙分子、挽迴經濟損失、切斷詐騙鏈條等方麵的努力與成效?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於一個年度的總結,更是對整個社會在麵對這一嚴峻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決心和智慧的一次有力見證。
評分《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這個名稱,尤其是“打擊”這個詞,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充滿瞭期待。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或看到電信網絡詐騙的新聞,但往往隻停留在對受害者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犯罪分子手段的譴責。然而,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層次的洞察。比如,在“打擊”方麵,2016年我國在技術偵查、信息溯源、綫索研判等方麵,是否有瞭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在跨區域、跨部門的協作機製上,又有哪些創新性的實踐?我關注的不僅僅是刑事打擊,也包括法律法規的完善、行業監管的加強,以及國際閤作的深化。本書是否能夠對這些“打擊”的各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並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從中可以學習到成功的經驗,以及遇到的挑戰。另外,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普通民眾提供一些更具前瞻性的防範知識,幫助我們識彆更隱蔽、更復雜的詐騙套路,從而在源頭上減少受騙的可能性?我想,一本真正有價值的“藍皮書”,應該能夠起到“預警”和“指導”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對已發生事件的迴顧。
評分對於《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這本書,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其對“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基本情況”的描繪。我一直覺得,要有效地治理一個問題,首先必須對其癥結有清晰的認知。這本書既然是以“藍皮書”的形式齣現,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份詳實、客觀、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行業報告。它會不僅僅停留在羅列一些耳熟能詳的詐騙手法,而是會深入分析這些詐騙手段的演變軌跡,例如從最初的“猜猜我是誰”到如今更具迷惑性的“殺豬盤”,或者冒充公檢法、客服人員等,其背後的邏輯和針對人群會有怎樣的變化?此外,書中有沒有可能對電信網絡詐騙的地域性、人群分布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比如,哪些地區是詐騙高發區?哪些人群更容易成為受害者?他們的受騙原因又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基於大數據分析或者田野調查的洞見,而不僅僅是新聞報道的碎片化信息。隻有充分瞭解瞭問題的“病竈”,我們纔能更好地找到“藥方”,這對於提高全民的防範意識,以及相關部門製定更精準的打擊策略,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仔細審視《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的題目,我感覺這本書的重點不僅僅在於披露犯罪行為,更在於其“藍皮書”的性質——即對一個重要社會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和總結。我對書中“我國電信網絡詐騙基本情況”這一部分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電信網絡詐騙的認知是片麵的,甚至是滯後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相對完整、係統性的圖景?例如,書中是否會追溯電信網絡詐騙在中國發展的曆程,從最初的萌芽狀態到2016年的嚴峻局麵,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它是否會利用統計數據,比如詐騙案件的數量、涉案金額、受害者群體特徵等,來量化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同時,我希望本書能夠不僅僅關注“大案要案”,也能夠關注一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小額”但數量龐大的詐騙行為,因為這些行為纍積起來同樣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我想,一本嚴謹的“藍皮書”應該能夠呈現齣問題的“全貌”,讓讀者對電信網絡詐騙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更加科學、客觀的理解,從而為後續的“打擊”和“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中國反電信網絡詐騙藍皮書(2016)》這個題目,尤其是“我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和“打擊”這兩個詞,讓我對書中關於犯罪分子如何運作以及我國如何應對的內容充滿瞭好奇。作為一名關注社會治安的普通市民,我深切感受到電信網絡詐騙對個人財産和精神造成的巨大傷害。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運作機製。例如,這些犯罪團夥是如何組織起來的?他們是如何招募人員、進行培訓、分配任務的?他們的“黑色産業鏈”是如何形成的,涉及到哪些環節?那些隱藏在幕後的“技術大神”又是如何進行技術支撐的?更重要的是,在“打擊”這個層麵,我非常想瞭解2016年我國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方麵有哪些具體的、有創新的舉措。是否有一些成功的破案案例能夠被詳細披露,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偵查的思路和方法?在跨部門協作、國際閤作方麵,是否也有值得藉鑒的經驗?本書是否能為普通民眾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防範建議,幫助我們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陷阱?我相信,通過對犯罪手段的揭露和打擊成效的展現,這本書能夠增強公眾的信心,也為構建一個更安全的網絡空間貢獻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