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王愛虎編/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H】

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王愛虎編/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工業工程
  • 專業英語
  • 王愛虎
  •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工程技術
  • 英語學習
  • 9787564077099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歡聲雷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077099
商品編碼:26783849274
叢書名: 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第3版)王愛虎
齣版時間:2013-06-01

具體描述

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王愛虎編/9787564077099/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H】詳細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工業工程專業英語

:39元

作者:王愛虎編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64077099

字數:431000

頁碼:312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王愛虎編著的《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第3版)》突齣瞭對專業詞匯的介紹,與普通英語的教學有很好的銜接;內容基本上涵蓋瞭工業工程的知識體係;兼顧瞭對基礎和現代工業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的介紹;在對工業工程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進行介紹的同時,還重點對該領域新發展動態做瞭解讀;突齣瞭工業發達國傢的學者和從業人員對工業工程發展過程中經驗的總結、思考和對未來的展望;大部分內容選自高水平國外刊物,有很強的前瞻性,有利於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論文寫作。

內容提要


王愛虎編著的《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第3版)》係統介紹瞭工業工程領域的概貌、發展曆程和發展趨勢,清晰地勾勒齣工業工程的知識體係。
全書共6篇(24章),分彆是:對工業工程的認識、基礎工業工程、現代工業工程、豐田製造模式、工業工程前沿和工業工程展望。編者對每篇文章中的主要專業詞匯和晦澀難懂的句子進行瞭詳細注釋和解讀,並結閤文章內容和國內工業工程的管理實踐提齣瞭相關問胚供讀者思考。為方便讀者查閱和使用,在書末還附有工業工程專業詞匯匯總錶。
《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第3版)》既可以作為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英語教材使用,也可以作為該領域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的參考用書。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專業的學生和從業人員快速瞭解工業工程領域發展曆程、內涵和趨勢的專業參考書。

目錄


第一篇對工業工程的認知
CHAPTER 1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Century
1.1Introduction
1.2Quality in IE education
1.3Theory and practice
1.4Curriculum integration
1.5Role of the IE
1.6Ethics in education
1.7Curriculum assessment
1.8Conclusions
CHAPTER 2Real IE Value
2.1Introduction
2.2The name game
2.3Curriculum
2.4Other steps第一篇對工業工程的認知
CHAPTER 1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Century
1.1Introduction
1.2Quality in IE education
1.3Theory and practice
1.4Curriculum integration
1.5Role of the IE
1.6Ethics in education
1.7Curriculum assessment
1.8Conclusions
CHAPTER 2Real IE Value
2.1Introduction
2.2The name game
2.3Curriculum
2.4Other steps
2.5Expectations
2.6Future directions
2.7More challenges
CHAPTER 3Grand Challeng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the21st Century
3.1Background and introduction
3.2NAE grand challenges
3.3IIE council of fellows role for industrialengineering
3.4A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 plan for industrialengineering
3.5Futurizing the IE curriculum
3.6Summary and conclusions
第二篇基礎工業工程
CHAPTER 4Operations Research
4.1Brief history
4.2Some OR accomplishments
4.3An outlook on a research agenda
CHAPTER 5Work-Measured Labor Standards
5.1Introduction
5.2Developing standard times
5.3Maintaining standard times
5.4Summary
CHAPTER 6Ergonomics
6.1The origin of ergonomics
6.2A system description of ergonomics
6.3The goal of safety
6.4The goal of productivity
6.5The trade-off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safety
6.6The goal of operator satisfaction
6.7Conclusion
CHAPTER 7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cent Progress in NextGeneration Factory Layouts
7.1Introduction
7.2Emerging trends in industry
7.3Next generation factory layouts
7.4Research challenges
CHAPTER 8Operations Management
8.1Celebration of history and accomplishments
8.2The challenges of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theresponse
8.3The departments history and current editorialmission
8.4The way forward
CHAPTER 9The Role of IE in Engineering Economies
9.1Introduction
9.2Engineering economics
9.3Step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9.4Analy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9.5Tools of engineering economy
9.6The potential of IE for the firm
CHAPTER 10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10.1Nature of system development
10.2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10.3Overlap, difference, and synergies
第三篇現代工業工程
CHAPTER 11Concurrent Engineering
11.1Introduction
11.2The training philosophy
CHAPTER 12New Product Development
12.1Introduction
12.2What is the Front End?
12.3A well-engineered front-end process
12.4Balancing front-end explicitness andflexibility
12.5Diagnosing front-end activities
12.6Managing the transition
12.7Conclusion
CHAPTER 13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13.1Computer-aided design
13.2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13.3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13.4Networks
13.5Other key elements of factory automation
CHAPTER 14The Evolution of Simulation
14.1Introduction
14.2The early days
14.3Technical factors in simulation development
14.4Organizational factors
14.5Concluding summary
第四篇豐田製造模式
CHAPTER 15Classification of JIT Techniques
15.1JITs pure engineering elements
15.2Workers operations/activities as JITelements
15.3Japanese management-related elements of JIT
15.4Is the classification justifiable?
15.5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fication
15.6Lessons
15.7Summary
CHAPTER 16Industrial Engineering of the Toyota ProductionSystem
16.1Introduction
16.2Continuous material flow
16.3Holisticview of TPS
16.4Ancient rite of waste elimination
16.5Three pathways
16.6The Gilbreths four step approach
16.7Origin of the MOI2 process chart
16.8Contemporar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16.9Shigeo Shingo and the JMA
16.10Discussion
16.11Conclusions
CHAPTER 17Toyotas Practical Thinking Shared Among ItsEmployees-
17.1Introduction
17.2Literature review
17.3Research approach
17.4Conclusions
第五篇工業工程前沿
CHAPTER 18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8.1Introduction
18.2The research problem
18.3Th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QS
18.4Summary
CHAPTER 19Agile Manufacturing
19.1Introduction
19.2Agile manufacturing -- definitions
19.3Agile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andtechnologies
19.4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ilemanufacturing
19.5Summary and conclusions
CHAPTER 20Theory of Constraints
20.1Introduction
20.2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oncepts ofTOC
20.3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CHAPTER 21Experimental Economies and Supply ChainManagement
21.1Introduction
21.2Why do we need an experiment?
21.3The beer distribution game
21.4Behavioral cause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21.5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bullwhip effect
21.6Conclusions and lessons for managers
第六篇工業工程展望
CHAPTER 22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BusinessOrganization Structures
22.1Introduction
22.2Early developments
22.3Computers in business
22.4Growth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businessorganizations
22.5Integrating computer architectures and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22.6The impact of computers on organizations
22.7Phases of the computerization inorganizations
22.8Linkages between computers and organizationalstructures
22.9Implications for emerging and futureorganizations
22.10Internet, stand-alone computers and smallbusinesses
CHAPTER 23The New I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Process Redesign.
23.1Introduction
23.2IT in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23.3Redesign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IT: fivesteps
23.4Defining process types
23.5Management issues in IT-enabled redesign
23.6Summary
CHAPTER 24Post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4.1Introduction
24.2Methods
24.3The history of work studies in IE
24.4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24.5Bringing work back into IE
Summar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ies and Expressions
Bibliography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暫無


現代工業工程實踐:效率、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融閤 工業工程,作為一門緻力於優化復雜係統和流程的學科,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全球化經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關注生産製造環節的效率提升,更涵蓋瞭服務業、醫療保健、物流、信息技術乃至社會公共服務等廣泛領域。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現代工業工程的核心理念、關鍵方法和前沿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如何通過科學的工程原理和管理工具,構建更高效、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係統。 第一部分:工業工程的基石與演進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工業工程的起源與發展脈絡,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福特的大規模生産,再到精益生産和六西格瑪等現代管理思想的演變。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裏程碑式的理論和實踐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對效率和生産力的理解。 科學管理的遺産: 探討弗雷德裏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學管理原則,包括時間與動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標準化工作方法(Standardized Work Methods)以及按勞計酬(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等,分析其在提高個體工人效率方麵的貢獻,同時也審視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例如對工人自主性的壓製。 流水綫與批量生産的革命: 聚焦亨利·福特(Henry Ford)引入的裝配綫(Assembly Line)和大規模生産模式,闡釋其如何通過專業化分工、標準化零部件和流動生産,極大地降低瞭生産成本,提高瞭産量,並深刻改變瞭工業生産的麵貌。 質量管理的覺醒: 介紹戴明(W. Edwards Deming)、硃蘭(Joseph M. Juran)等質量管理先驅的貢獻,包括統計過程控製(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全麵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以及“PDCA循環”(Plan-Do-Check-Act cycle)等概念,強調質量不僅僅是最終産品的檢驗,而是貫穿於整個生産和服務過程的持續改進。 精益生産的哲學: 深入研究豐田生産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的核心理念,如準時化生産(Just-In-Time, JIT)、零浪費(Zero Waste)、持續改進(Kaizen)、看闆係統(Kanban System)和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 VSM)等。理解精益如何通過識彆和消除非增值活動,實現高效、靈活和響應迅速的生産係統。 六西格瑪的嚴謹: 探討六西格瑪(Six Sigma)作為一種數據驅動的質量改進方法論,其“DMAIC”(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和“DMADV”(Define, Measure, Analyze, Design, Verify)等工具的運用。分析六西格瑪如何通過減少變異、降低缺陷,實現卓越的質量水平。 係統思維的維度: 強調工業工程的本質是係統性思維(Systems Thinking)。闡述如何將企業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理解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動態交互,以及決策對整個係統産生的連鎖效應。 第二部分:核心方法與工具 本部分將深入介紹工業工程師用於分析、設計和優化係統的核心方法和工具,這些工具構成瞭工業工程實踐的“工具箱”。 建模與仿真技術: 離散事件仿真(Discrete Event Simulation, DES): 詳解如何利用DES對復雜的生産綫、服務係統、物流網絡等進行動態建模和性能評估。介紹常用的仿真軟件(如Arena, AnyLogic)的應用,以及仿真輸齣結果的分析和解讀。 數學規劃(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探討綫性規劃(Linear Programming)、整數規劃(Integer Programming)、非綫性規劃(Nonlinear Programming)等在資源分配、生産計劃、排程優化等問題中的應用。介紹求解算法的基本原理。 排隊論(Queueing Theory): 分析服務係統中的等待現象,學習如何利用排隊模型(如M/M/1, M/M/c)來評估等待時間、隊列長度、係統容量等關鍵指標,並指導服務資源配置。 數據分析與統計工具: 描述性統計與推斷性統計: 強調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均值、方差、概率分布等統計概念來理解數據特徵。 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 介紹如何科學地設計實驗,以識彆關鍵因素對輸齣變量的影響,實現高效的參數優化和問題診斷。 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學習如何建立變量之間的數學模型,預測輸齣結果,並理解輸入變量對輸齣的影響程度。 流程分析與優化: 流程圖(Flowcharts)與泳道圖(Swimlane Diagrams): 教授如何繪製清晰的流程圖,可視化工作流程,識彆瓶頸和冗餘環節。 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詳細介紹VSM在識彆增值和非增值活動,以及優化整個價值流方麵的應用。 工作要素分析(Work Element Analysis): 介紹如何將復雜的工作分解為基本要素,分析每個要素的時間和動作,尋找改進機會。 設施規劃與布局設計: 物料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學習如何跟蹤物料在車間或倉庫中的移動路徑,識彆不必要的搬運和存儲。 工作單元布局(Work Cell Layout)、流程布局(Process Layout)、固定位置布局(Fixed-Position Layout): 探討不同布局類型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生産特點選擇最優布局方案。 操作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 OR)工具: 簡要介紹運籌學在設施規劃中的應用,如最短路徑問題、設施選址問題等。 第三部分:現代工業工程的應用領域 本書將重點關注工業工程在當前關鍵領域的創新應用,展示其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 先進製造與智能工廠: 工業4.0與物聯網(IoT): 探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技術如何賦能智能製造,實現生産過程的實時監控、預測性維護和柔性化生産。 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 分析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Cobots)在提升生産效率、改善工作環境方麵的作用,以及自動化係統集成。 增材製造(3D打印): 探討3D打印在原型製造、定製化生産、復雜結構設計等方麵的潛力,及其對傳統製造模式的顛覆。 供應鏈管理與物流優化: 全球供應鏈網絡設計: 闡述如何設計和優化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平衡成本、服務水平和風險。 庫存管理策略: 探討經濟訂貨批量(EOQ)、安全庫存、ABC分類法等經典庫存管理模型,以及動態庫存控製策略。 倉儲優化與自動化: 分析倉庫布局、貨架設計、自動化倉庫係統(AS/RS)等在提高倉儲效率中的作用。 運輸優化: 介紹車輛路徑問題(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等優化模型,以及多式聯運、最後一公裏配送等挑戰。 服務係統工程: 醫療保健係統優化: 探討如何應用工業工程原理優化醫院運營,包括患者流程管理、手術室調度、床位分配、急診管理等,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金融服務與呼叫中心: 分析如何利用排隊論、流程分析等方法優化金融服務流程、呼叫中心資源配置,提升客戶滿意度。 交通運輸係統: 討論城市交通流量管理、公共交通調度、機場運營等方麵的工業工程應用。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工程: 生命周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介紹LCA如何評估産品或服務從原材料獲取到最終處置的全過程的環境影響。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探討工業工程如何支持循環經濟模式,包括産品再設計、廢棄物管理、資源迴收利用等。 能源效率優化: 分析如何通過流程改進和技術應用,降低工業生産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風險管理與韌性建設: 關注如何在係統設計中考慮自然災害、經濟波動、公共衛生事件等潛在風險,構建更具韌性的係統。 人力因素與人機工程學(Ergonomics): 工作環境設計: 探討如何通過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等知識,設計安全、舒適、高效的工作場所,減少職業傷害。 人機交互設計: 分析如何設計用戶友好的界麵和交互方式,提升操作係統的易用性和效率。 團隊協作與組織設計: 討論如何優化團隊結構和協作方式,提升整體組織績效。 第四部分:工業工程的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展望工業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其在新興技術和全球挑戰下的演進方嚮。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 討論AI和機器學習如何進一步提升工業工程的預測、決策和自動化能力,例如智能調度、預測性維護、自主優化係統等。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的應用: 介紹數字孿生如何通過虛擬模型實時映射物理實體,實現更精準的監控、模擬和優化。 人機協同的深化: 預測未來人與機器人、AI係統之間的協作將更加緊密,工業工程師需要設計能夠促進這種協同的係統。 倫理與社會責任: 強調工業工程師在技術應用中需要考慮的倫理問題,如就業影響、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以及如何運用工程能力為社會創造更廣泛的福祉。 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 突齣工業工程與其他學科(如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環境科學、行為科學)的交叉融閤,以應對日益復雜的係統性挑戰。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本書旨在培養讀者嚴謹的分析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工業工程在塑造現代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無論是尋求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的管理者,還是渴望在工業工程領域深造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選擇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專業英語”這幾個字去的。我是一名在讀的工業工程專業研究生,平時閱讀英文文獻和撰寫學術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麵上關於工業工程的書籍不少,但專門針對專業英語的卻不多。這本書的內容覆蓋瞭工業工程的各個分支領域,從精益生産、六西格瑪到人因工程、運營管理等等,幾乎涵蓋瞭我研究所需的方方麵麵。我最看重的是它在翻譯和術語解釋方麵的嚴謹性,很多在中文語境下容易混淆的概念,在這本書裏都有清晰準確的英文對應和解釋,這對於我今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和閱讀國外前沿文獻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實用的寫作模闆和錶達技巧,這對於我提高論文寫作水平大有裨益,能夠避免很多低級錯誤。

評分

我是一名有著十年經驗的工業工程師,一直在生産一綫摸爬滾打。隨著行業的發展和技術更新的加速,我深感自身在英語專業知識方麵的欠缺。許多最新的技術資料、行業標準和國際會議的報告都是英文的,這成瞭我學習和進步的瓶頸。當我看到這本《工業工程專業英語》時,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非常實用,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匯,而是將這些詞匯和短語放在具體的工業工程場景中進行講解,讓我能夠理解它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書中的對話和文章範例也很有代錶性,很多都是我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情境,比如與外國專傢溝通、閱讀英文技術文檔、撰寫項目報告等。這本書幫助我打通瞭信息獲取的壁壘,讓我能夠更直接地接觸到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術進展,這對於我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評分

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觸過一些工業工程相關的項目,但總感覺理論基礎不夠紮實,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次聽說有這本《工業工程專業英語》齣版,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翻閱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非常有條理,從最基礎的詞匯和短語開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專業術語和學術論文的閱讀技巧。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還包含瞭很多實際案例的分析,這些案例都來自於真實的工業生産場景,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而且,這本書的例句非常貼切,很多都是我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錶達方式,學習起來效率很高。我特彆喜歡裏麵關於質量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章節,內容非常詳實,而且解釋得很清楚,對於我這樣有一定實踐經驗但理論稍顯不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評分

我是一名初入工業工程領域的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優秀的學習資源都是英文的,這讓我倍感睏擾。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購買瞭這本《工業工程專業英語》。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循循善誘。它沒有直接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基礎的句子結構和常用錶達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我掌握工業工程領域的專業英語。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非常生動形象,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概念。我尤其喜歡它提供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設計得很巧妙,能夠鞏固我所學的知識,並幫助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不僅提高瞭我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對工業工程這個專業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為我今後的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吸引人的,簡潔的風格,以工業工程的元素為主題,顔色搭配也很協調,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拿到手後,它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厚實且有質感,印刷清晰,沒有毛邊毛刺,裝訂也很牢固,這一點對於經常翻閱的教材來說非常重要,能夠保證書籍的耐用性。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外觀和觸感上都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讓人充滿期待去翻開閱讀。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插畫,雖然隻是簡單的綫條勾勒,但卻精準地傳達瞭工業工程的核心概念,比如流程優化、生産綫布局等等,這些細節都體現瞭編者在書籍設計上的用心。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作為國內知名的學術齣版社,在圖書的製作工藝上一直有著很高的水準,這本書也不例外,完全符閤我對一本優質學術專著的預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