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 蒂姆瑞博 著

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 蒂姆瑞博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蒂姆瑞博 著
图书标签:
  • 贝多芬
  • 音乐史
  • 古典音乐
  • 音乐家传记
  • 天才
  • 疯癫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9952
商品编码:26810588143
丛书名: 贝多芬的头骨
出版时间:2018-04-02

具体描述






古典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全在这里了!

书名:贝多芬的头骨

定价:48.00元
作者:蒂姆瑞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33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9952


"1.3000年西方音乐秘史,200个令人惊叹的音乐轶事,一部自带BGM的午夜怪谈。

一个细心收藏贝多芬头骨的作曲家;
一段因恶魔托梦而被谱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
一首每次演奏都会有一名乐团成员死去的交响乐;
美妙的音乐旋律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神秘事件?
网罗公元前7世纪迄今3000年间的音乐秘史,精选200个音乐天才们的事件。那些广为人知的名曲,竟然有如此颠覆我们认知的创作缘由!

2.历数音乐天才们的疯狂行径,一部非典型性音乐家传记。
音乐界“老爹”海顿,死后头颅和身体分开下葬150年?
莫扎特和贝多芬死后,头颅都不知所踪?
帕格尼尼假扮魔鬼和撒旦的使者,故意吸睛收粉丝?

史上的音乐家“黑历史”大起底,看过之后,几乎再也无法直视大师

3.音乐家的世界有血有肉,一次更立体的西方音乐之旅。
本书告诉你音乐家们的鲜活人生、心路历程和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当你再次听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时,将会更多感动与慰藉。
"


"一部挖掘西方音乐天才们疯狂行径的非典型性音乐家小传。与我们以往了解的音乐家们的无上才华和天才成果不同,本书将会告诉你公元前7世纪迄今3000年间音乐天才们的种种离奇事件,补充了音乐正史之外不为人知的部分,堪称一部西方音乐秘史。

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写下这些滑稽有趣、深刻悲哀、神秘莫测、或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让我们窥见这些音乐天才们身上疯狂的一面,体会人性的复杂。本书发掘隐藏在美妙音符背后有血有肉的创作故事,让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更加立体的感受。



 

"前言 西方音乐史中的阴森离奇故事 / IX
部分
作曲家奇特的生、更奇特的死和怪异的命运
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 / 003
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 / 013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 / 047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 / 071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 / 095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 / 119
第七章 现代时期 / 153

第二部分
黑暗古怪的音乐杂章
章 古怪的音乐起源故事 / 181
第二章 音乐中的魔法 / 191
第三章 瘟疫和赎罪:糟糕的14 世纪 / 211
第四章 鲜血与内脏 / 229
第五章 死者开口 / 247
第六章 童谣:有好有坏,也有恐怖 / 265
第七章 音乐诅咒、厄运和迷信 / 275
第八章 后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怪事 / 297
尾声 / 309
延伸阅读参考 / 311
致谢 / 316
关于作者 / 318
"


"蒂姆?瑞博(Tim Rayborn)

美国中世纪史专家,在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获得博士学位,著有多部关于中世纪以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史专家,投身于早期音乐历史研究,也擅长10种以上的乐器。写作内容包括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各种历史和音乐题材。


"“蒂姆?瑞博将幽默和恐怖以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编织在一起,带你进入古典音乐史的每个角落,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西方音乐向导。”
——[英]马克?白金汉,漫画家,《睡魔》作者

作为音乐家,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要抵制通奸、狂热、犯罪和自然,那大家就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了。
——[法]乔治?比才,歌剧《卡门》作者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
魔鬼让他干的,第二部分;又名,为什么好曲子都是魔鬼的?

不得不佩服这些提琴手们。他们犹如那个时代的摇滚吉他手,大胆狂放且才华横溢。大家都想看到有才能的作曲家或乐师能拿小提琴搞出什么来,特别是当他们像帕格尼尼一样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时。然而随即大家就交头接耳起来,说他们了黑暗王子自然的帮助。

帕格尼尼可能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小提琴手。他的小提琴作品要求极高的技术,演奏难度非常高。直到,熟练演奏他的作品也被提琴手视为成就。在当时,这种乎寻常的才能不仅吸引了崇拜者,也引发了普通人对如何能获得这种才华的猜疑。奇怪的是,当人们追溯天才的来源时,很多人往往感到硫磺地狱的气息,而不是天使的光环。

随着帕格尼尼的成名,谣言也随之扩散。他开始在某些圈子里被视为“女巫崽子”(Hexensohn)。人们私下说,他的能力来自与魔鬼的交易—他将灵魂卖给撒旦,换来了有魔力的音乐力量。

帕格尼尼本人并不试图阻止谣言传播。就像如今使用撒旦形象的重金属乐队一样,他觉得这不是所谓的坏名声。他穿黑衣,留长发,有时坐着四匹黑马拉着的黑色马车抵达表演现场。他身材高挑,骨瘦如柴,在1828 年还掉光了牙。医生认为他的各种病症都像是受了梅毒(又是这个)影响,对他采取了水银治疗法,导致帕格尼尼牙齿松散,终不得不全部拔掉。这样一来,他憔悴病态的面貌更为醒目。比起他,爱丽丝?库珀(Alice Cooper)、钻石王(King Diamond)和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都是后辈了。

没错,尼科罗了解公关的奥妙,知道如何煽动观众。的确,观众往往表示他这样的表演闻所未闻,蜂拥而至看这个神秘的人展示才华。人们为他的高技巧寻找到了不那么自然的解释,提出了若干医学症状,其中一个是埃莱尔—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这是一种遗传疾病,由于胶原质缺陷导致关节活动能力更强。如果他确有这种病症,他的手指关节会极灵活。据说他可以在提琴一个指板拉出三个八度,而把位不动。人们还说他四
肢和手指都很长。这也许是患有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一种结缔组织疾病。

要是他真和魔鬼签了协议,那么恶魔是在1840 年来收取他灵魂的。帕格尼尼死于喉癌,但也有人说他死于内出血。传言他拒绝会见来探望他的主教,坚持说他不会死,不需要临终仪式。也许他只是要维护个人形象。

无论如何,教会把这事看得太重,拒绝让他在圣地下葬。他的家人花了5 年时间才说服教皇把他的遗体转移到一个神圣的安息地,但他的遗体直到1876 年才在帕尔马入土为安。没准在某个暖和的地方,尼科罗和老尼克现在还在拉提琴呢。

........


《未尽的交响:西方音乐思想的百年回响》 作者:艾琳·凡德维尔德 一 引言:历史的裂隙与声音的追寻 本书旨在探讨自十八世纪末浪漫主义思潮兴起,至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思潮达到顶峰这一百余年间,西方古典音乐领域中,关于“天才”、“创新”与“规范”之间复杂张力的思想演变。我们并非关注某一位或某几位特定作曲家的生平轶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推动音乐美学与哲学讨论的宏大叙事、理论构建以及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思潮对流。 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一条平滑的线性发展,而是在无数次的自我质疑与反思中前进。当我们试图理解巴赫或莫扎特那无可置疑的“完美结构”时,总会触及一个核心问题:何为“好音乐”?以及,这种“好”的标准是如何被时代所塑造、维护,乃至最终被颠覆的?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一个批判性假设上:音乐的进步并非仅仅是和声语言的拓展或配器手法的翻新,更深层次上,它是对“音乐本体”及其社会功能认知的持续重构。我们将梳理在启蒙理性主义余晖消退后,音乐家和评论家们如何面对感性经验的崛起,以及技术进步对艺术表达边界的冲击。 第二章:浪漫主义的内在风景:从主观到无限 浪漫主义的曙光照亮了古典主义的清晰轮廓,带来的不仅是更广阔的音域和更复杂的和声,更是一场深刻的本体论转变。音乐不再仅仅是模仿自然或服务于神圣的秩序,它成为了表达个体内心“无限”渴望的媒介。 本章深入剖析了浪漫主义早期对“叙事性音乐”的探索。这种叙事并非指严格意义上的歌剧情节,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纯粹的音乐逻辑如何模拟人类情感的波动、挣扎与最终的释然。我们考察了早期乐评家如何运用“交响诗”这一新体裁来阐述其美学立场,以及他们如何构建起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将作品的“深度”与作曲家“独特的声音”等同起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早期浪漫主义者对“民间音乐”和“异域风情”的迷恋,这不仅仅是一种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田园牧歌式想象,更是一种对被主流学院派音乐视为“异类”或“原始力量”的资源的汲取。这种对“纯真之声”的追逐,实际上是成年艺术对自身精英化倾向的一种间接反叛。 第三章:德奥哲学的回响:音乐本体论的建构与解构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费希纳(Fechner)等人的心理声学实验的开展,以及叔本华(Schopenhauer)哲学思想的渗透,音乐的地位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音乐被视为一种直接通达“意志”的语言,超越了受制于经验的语言和视觉艺术。 本章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关于“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与“程序音乐”(Program Music)之间持续不断的争论。我们分析了那些主张音乐应保持其纯粹形式的理论家,如何将莫扎特、海顿的器乐作品视为理想范本,并试图在结构对称性中寻找超越时代精神的永恒真理。 与之相对,程序音乐的倡导者则认为,如果音乐不能与人类的经验世界对话,它终将沦为精巧的数学游戏。我们通过分析那些被后世评论界边缘化的作品,探讨了早期程序音乐如何试图通过标题、乐谱旁白来“驯服”音乐的不可言喻性,以及这种努力本身所蕴含的焦虑——对音乐自身表达力量的信心不足。 第四章:新时代的先声:技术革新与巴黎的活力 当德奥传统在自我沉思中步入暮年时,欧洲的音乐中心开始向西转移。巴黎的沙龙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新乐器和新声学原理的接受,共同催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气质。 本章关注了配器法和音色研究在十九世纪末期所取得的飞跃。作曲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管弦乐队布局,他们开始系统地探索木管乐器高音区、低音铜管的柔和色彩以及打击乐的节奏潜力。这并非仅仅是炫技,而是对听觉体验本质的重新认识——声音的“质地”本身可以承载意义。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对“非西方”音乐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在印象派音乐思潮中,这种吸收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调性中心主义。这种对异域节奏和音阶的借鉴,暴露了欧洲音乐体系在面对自身内部矛盾时,寻找外部“新鲜血液”的内在需求。 第五章:现代性的重负:焦虑、噪音与体系的崩溃 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剧变,彻底粉碎了过去建立起来的和谐感。面对战争的阴影、城市化的喧嚣以及科学对世界的精确解构,音乐家们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刺耳呼喊。 本章重点分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理论家们如何系统性地应对瓦解中的调性体系。我们考察了那些试图通过数学化、系统化的方法来重建音乐秩序的尝试,例如十二音体系的提出,它不再是基于自然或神启的和谐,而是建立在纯粹逻辑之上的“人工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对浪漫主义“直觉天才”理念的彻底决裂。 同时,本书也讨论了音乐与“噪音”之间的界限问题。当作曲家们开始将工厂的轰鸣、城市的杂音纳入其创作视野时,这不仅是对传统美学规范的挑战,更是对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应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音乐不再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而是直面现实的武器。 结语:声音的未来与历史的回声 回顾这百年间的探索与挣扎,我们发现,音乐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转变,都伴随着对“谁有资格定义音乐”这一权力结构的反思。无论是早期浪漫主义者对个体情感的无限崇拜,还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对既有体系的无情拆解,其核心驱动力都在于对音乐表达边界的拓展和对听众感知模式的重新设定。 本书最终试图揭示:音乐史上的“伟大创新”往往是特定历史时刻下,对既有“规范”的有效规避与重构的结果。理解这些思想上的交锋与融合,是真正把握西方音乐思想演进的关键所在。声音的交响仍在继续,而历史的回声,从未真正消逝。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给我一种莫名的震撼感,它像一把钥匙,似乎要打开一扇通往音乐史背后隐藏角落的大门。贝多芬,这个名字几乎是“伟大”的代名词,但“头骨”和“疯子”这两个词汇的叠加,却瞬间消解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神圣感,将他拉回到了一个更具争议、更接近人性的维度。我一直对那些在艺术道路上饱受煎熬,却依然能创造出不朽杰作的人物感到着迷。他们身上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震撼世界的旋律?是天赋使然,还是某种扭曲的驱动?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它可能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会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蒂姆·瑞博这个名字,我尚不熟悉,但如此一个富有冲击力的书名,足以证明作者在选题和表达上的勇气。我希望他能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贝多芬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审视他的天才是如何与他的“疯狂”共存,甚至相互成就的。

评分

《贝多芬的头骨》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了禁忌与探索的意味。它似乎在挑战我们对贝多芬固有的、神圣化的印象,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具人性化、也更可能充满争议的维度。音乐史上的伟大人物,很多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异类”特质,他们的创造力往往来自于对常规的突破,而这种突破,有时也可能伴随着对自身,以及对社会规范的挑战。我设想,作者蒂姆·瑞博可能不会仅仅满足于梳理贝多芬的作品和生平,而是会试图去解析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思想斗争,甚至是他可能经历的精神困境。这种“疯子”的标签,究竟是后人基于某种偏见的解读,还是真的有迹可循?如果书中真的揭示了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可能如何转化为艺术的动力,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在欣赏贝多芬音乐的同时,也能更立体地理解他作为一个复杂个体所经历的一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血肉之躯,有其脆弱与挣扎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听起来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一直对那些在艺术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冠以“天才”之名,却又在精神层面经历过挣扎的人。贝多芬无疑是音乐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能触动人心,然而,围绕着他的传闻和解读也从未停止。这本书似乎深入挖掘了这位巨匠不为人知的一面,试图探究在他宏伟的音乐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复杂,甚至令人不安的心理世界。我尤其好奇作者蒂姆·瑞博是如何处理“天才”与“疯子”这两个极端的概念的,他是否会用严谨的历史考据来支撑那些大胆的推测,还是会更多地侧重于文学性的描绘,营造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氛围?这本书让我联想到许多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生涯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这种“献身”式的艺术追求,究竟是源于天赋的神助,还是内心深处某种失衡的体现?单单从书名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我将迎来一次怎样的精神之旅,去理解一位划时代音乐家,他灵魂深处的波澜壮阔。

评分

《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这个书名,有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魅力,它直接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卓越与疯狂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对于像贝多芬这样家喻户晓的音乐巨匠,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辉煌的成就,那些震撼人心的交响曲、奏鸣曲,仿佛是天神降临的杰作。然而,任何伟大的创造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付出。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暗示了作者蒂姆·瑞博可能并没有满足于对贝多芬的表面歌颂,而是试图去探究那些更深层、更具人性弱点的部分。或许,所谓的“疯子”并非真的精神失常,而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思维方式、强烈的情感驱动,或者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 的解读,让我们在理解贝多芬的伟大之处的同时,也能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可能经历的痛苦、困惑甚至绝望。这种对艺术与人性边界的探索,总能带来最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瞬间抓住了一个对历史人物的黑暗面和创造力之间联系充满好奇的读者的眼球。我一直觉得,最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最复杂的灵魂,而“天才”与“疯子”的界限,有时模糊得令人捉摸不透。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音乐充满了力量、情感和革命性的创新,但同时,关于他性格的乖戾、与外界的疏离,以及他晚年遭受的耳聋带来的巨大痛苦,都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剥离那些被过度美化的传说,深入挖掘贝多芬身上可能存在的、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令人不安的特质。蒂姆·瑞博这个名字,我虽然之前没有特别关注,但如此一个直接而大胆的书名,预示着他可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研究的精神。我很好奇,他是否会借由“头骨”这个意象,去探究音乐创作的本质,去审视艺术家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是否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精神代价,甚至走向某种程度的“非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