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引发古诗词鉴赏热潮,继《论语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栏目,于丹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再度爆发!
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于丹
| 书名: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 ||
| 作者: | 于丹 | 开本: | |
| 定价: | 42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6-04 |
| 书号: | 978755027323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中心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这套书简直是诗词爱好者的福音,装帧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我尤其欣赏它对诗词的解读角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知识点罗列,而是真正将读者带入到词人的情感世界里。比如读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的分析能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词人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寂寥交织的情绪,仿佛身临其境站在赤壁之下。很多我以前只是“认识”的诗句,经过这本书的阐释,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意象、每一个用典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要求背诵,而是鼓励你去品味,去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对于那些对古典文学有些畏惧,但又心生向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且深入的入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挖掘出新的感悟,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棒,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传世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堪称一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将主题相似、情感相通的篇目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阅读体验。比如,将几位词人在不同境遇下写相同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非常强烈。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名词的解释和注释,做得极其到位且精准,既不过于简略,也没有过度渲染,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我发现,当我带着这本书去回顾那些我曾经背诵过的篇章时,那些僵硬的文字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和温度,这是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少有的体验。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的选篇眼光独到,完全跳脱了传统教材里那些被过度解读的“必考篇目”。它收录了大量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趣味的佳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比如,书中对一些相对冷门的唐宋大家小令的挖掘,其精妙之处绝不亚于那些名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品读,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士大夫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了更立体、更细微的把握。作者在讲解时,那种文白夹杂的叙述方式,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确保了现代人能够轻松理解。尤其是对词牌格律的介绍,不是枯燥的规矩,而是融入到对具体作品的赏析之中,让人明白了形式美如何服务于内容表达。这套书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以诗悟人”,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古典诗词视野,已经成为我睡前阅读的固定“精神食粮”。
评分坦白说,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一直比较泛泛,总觉得那些遥远的年代和文人士大夫的清高情怀与我的生活有些距离。但这套书成功地打破了这种隔阂。它强调的是诗词背后的“人情”,是古人面对离别、思乡、壮志难酬时的真实心声,这些情感是跨越千年的。作者的笔调非常真诚,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个老友在分享自己珍藏的宝物。通过阅读,我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的精神滋养。每读完一篇赏析,我都会有种想立刻拿起笔写点什么的冲动,哪怕只是记录下自己此刻的心情。这套书,与其说是诗词鉴赏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体验人生的心灵读本,实在是用心良苦,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最让我称赞的是,这套书在提供鉴赏深度的同时,并没有牺牲阅读的愉悦性。很多古典诗词赏析的书籍,读起来总像是在解谜,生怕自己理解错了某个典故就偏离了原意。但这套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用一种非常“贴心”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化作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诗词意境营造手法的分析,比如如何通过色彩的对比,如何通过声音的捕捉来构建画面感,这些技巧的剖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体会到古人语言艺术的鬼斧神工。它不仅仅是教你“读懂”诗词,更是教你如何“欣赏”并“进入”诗词的世界,这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助益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