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销量:33¥总销量:21¥总销量:80
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实用舌象图谱
定价:59元
作者:王彦晖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22131751
字数:150000
页码:13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1 舌诊基础知识
1.1 舌诊的历史溯源
1.2 舌的形态结构
1.3 舌诊原理
1.4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1.4.1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1.4.2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1.4.3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1.4.4 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在舌面的分部
1.5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5.1 光线
1.5.2 舌诊姿势
1.5.3 舌诊顺序
1.5.4 辨染苔
1.5.5 刮舌与揩舌
1.5.6 季节与时间
1.5.7 年龄与体质
1.5.8 人种与舌象
1.6 舌诊的内容
1.6.1 正常舌象
1.6.2 望舌质
1.6.2.1 舌神
1.6.2.2 舌色
1.6.2.3 舌形
1.6.2.4 舌态
1.6.3 望舌苔
1.6.3.1 苔质
1.6.3.2 苔色
1.6.4 舌下络脉
1.6.5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1.6.6 舌象的动态诊察
1.6.6.1 风寒入里化热
1.6.6.2 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1.6.6.3 内伤杂病的演变
2 病位证素与舌象
2.1 五脏证素与舌象
2.1.1 心神与舌象
2.1.2 心与舌象
2.1.3 肺与舌象
2.1.4 脾与舌象
2.1.5 肝与舌象
2.1.6 肾与舌象
2.2 六腑证素与舌象
2.2.1 胃与舌象
2.2.2 胆与舌象
2.2.3 小肠与舌象
2.2.4 大肠与舌象
2.2.5 膀胱与舌象
2.3 其他病位证素与舌象
2.3.1 胞宫与舌象
2.3.2 精室与舌象
2.3.3 胸膈(上焦)与舌象
2.3.4 少腹(下焦)与舌象
2.3.5 表与舌象
2.3.6 半表半里与舌象
2.3.7 肌肤与舌象
2.3.8 经络与舌象
2.3.9 筋骨(关节)与舌象
3 病性证素与舌象
3.1 六淫证素与舌象
3.1.1 风与舌象
3.1.2 寒与舌象
3.1.3 暑与舌象
3.1.4 湿与舌象
3.1.5 燥与舌象
3.1.6 火热与舌象
3.2 阴阳虚损证素与舌象
3.2.1 阳虚与舌象
3.2.2 阴虚与舌象
3.2.3 亡阳与舌象
3.2.4 亡阴与舌象
3.3 气血证素与舌象
3.3.1 气虚类证素与舌象
3.3.1.1 气虚与舌象
3.3.1.2 气陷与舌象
3.3.1.3 气不固与舌象
3.3.1.4 气脱与舌象
3.3.2 血虚类证素与舌象
3.3.2.1 血虚与舌象
3.3.2.2 血脱与舌象
3.3.3 气滞类证素与舌象
3.3.3.1 气滞与舌象
3.3.3.2 气逆与舌象
3.3.3.3 气闭与舌象
3.3.4 血瘀与舌象
3.3.5 血热与舌象
3.3.6 血寒与舌象
3.4 津液证素与舌象
3.4.1 痰与舌象
3.4.2 水饮与舌象
3.4.3 津液亏虚与舌象
3.5 其他证素与舌象
3.5.1 食积与舌象
3.5.2 内风与舌象
3.5.3 精亏与舌象
4 六经病证与舌象
4.1 太阳病证与舌象
4.1.1 太阳经证与舌象
4.1.1.1 太阳中风证与舌象
4.1.1.2 太阳伤寒证与舌象
4.1.2 太阳腑证与舌象
4.1.2.1 太阳蓄水证与舌象
4.1.2.2 太阳蓄血证与舌象
4.2 阳明病证与舌象
4.2.1 阳明经证与舌象
4.2.2 阳明腑证与舌象
4.3 少阳病证与舌象
4.4 太阴病证与舌象
4.5 少阴病证与舌象
4.5.1 少阴寒化证与舌象
4.5.2 少阴热化证与舌象
4.6 厥阴病证与舌象
5 卫气营血证与舌象
5.1 卫分证与舌象
5.2 气分证与舌象
5.3 营分证与舌象
5.4 血分证与舌象
6 体质与舌象
6.1 平和质与舌象
6.2 气虚质与舌象
6.3 阳虚质与舌象
6.4 阴虚质与舌象
6.5 痰湿质与舌象
6.6 湿热质与舌象
6.7 瘀血质与舌象
6.8 气郁质与舌象
6.9 实热质与舌象
6.10 肾虚质与舌象
7 中药与舌象
7.1 解表药与舌象
7.1.1 辛温解表药与舌象
7.1.1.1 麻黄与舌象
7.1.1.2 桂枝与舌象
7.1.1.3 紫苏叶与舌象
7.1.1.4 荆芥与舌象
7.1.1.5 防风与舌象
7.1.1.6 白芷与舌象
7.1.2 辛凉解表药与舌象
7.1.2.1 薄荷与舌象
7.1.2.2 桑叶与舌象
7.1.2.3 菊花与舌象
7.1.2.4 葛根与舌象
7.1.2.5 柴胡与舌象
7.1.2.6 升麻与舌象
7.2 清热药与舌象
7.2.1 清热泻与舌象
7.2.1.1 石膏与舌象
7.2.1.2 知母与舌象
7.2.1.3 芦根与舌象
7.2.1.4 天花粉与舌象
7.2.1.5 栀子与舌象
7.2.1.6 夏枯草与舌象
7.2.2 清热燥湿药与舌象
7.2.2.1 黄芩与舌象
7.2.2.2 黄连与舌象
7.2.2.3 黄柏与舌象
7.2.2.4 苦参与舌象
7.2.3 清热凉血药与舌象
7.2.3.1 生地黄与舌象
7.2.3.2 玄参与舌象
7.2.3.3 牡丹皮与舌象
7.2.3.4 赤芍与舌象
7.2.4 清热解与舌象
7.2.4.1 金银花与舌象
7.2.4.2 连翘与舌象
7.2.4.3 蒲公英与舌象
7.2.5 清虚热药与舌象
7.2.5.1 青蒿与舌象
7.2.5.2 地骨皮与舌象
7.3 泻下药与舌象
7.3.1 攻下药与舌象
7.3.1.1 大黄与舌象
7.3.2 润下药与舌象
7.3.2.1 火麻仁与舌象
7.4 祛风湿药与舌象
7.4.1 独活与舌象
7.4.2 威灵仙与舌象
7.4.3 防己与舌象
7.5 芳香化湿药与舌象
7.5.1 苍术与舌象
7.5.2 厚朴与舌象
7.5.3 藿香与舌象
7.5.4 砂仁与舌象
7.5.5 白豆蔻与舌象
7.6 利水渗湿药与舌象
7.6.1 茯苓与舌象
7.6.2 泽泻与舌象
7.6.3 薏苡仁与舌象
7.6.4 车前子与舌象
7.6.5 滑石与舌象
7.6.6 木通与舌象
7.6.7 金钱草与舌象
7.6.8 萆薢与舌象
7.6.9 茵陈蒿与舌象
7.7 温里药与舌象
7.7.1 附子与舌象
7.7.2 干姜与舌象
7.7.3 肉桂与舌象
7.7.4 吴茱萸与舌象
7.7.5 细辛与舌象
7.8 理气药与舌象
7.8.1 陈皮与舌象
7.8.2 枳实与舌象
7.8.3 木香与舌象
7.8.4 香附与舌象
7.8.5 乌药与舌象
7.8.6 沉香与舌象
7.9 消食药与舌象
7.9.1 山楂与舌象
7.9.2 神曲与舌象
7.9.3 麦芽与舌象
7.9.4 莱菔子与舌象
7.10 止血药与舌象
7.10.1 小蓟与舌象
7.10.2 地榆与舌象
7.10.3 仙鹤草与舌象
7.10.4 三七与舌象
7.10.5 蒲黄与舌象
7.10.6 艾叶与舌象
7.11 活血化瘀药与舌象
7.11.1 川芎与舌象
7.11.2 延胡索与舌象
7.11.3 郁金与舌象
7.11.4 丹参与舌象
7.11.5 虎杖与舌象
7.11.6 益母草与舌象
7.11.7 牛膝与舌象
7.12 化痰止咳平喘药与舌象
7.12.1 化痰药与舌象
7.12.1.1 半夏与舌象
7.12.1.2 天南星与舌象
7.12.1.3 桔梗与舌象
7.12.1.4 旋覆花与舌象
7.12.1.5 瓜蒌与舌象
7.12.1.6 贝母与舌象
7.12.1.7 竹茹与舌象
7.12.2 止咳平喘药与舌象
7.12.2.1 杏仁与舌象
7.12.2.2 紫菀与舌象
7.12.2.3 桑白皮与舌象
7.12.2.4 葶苈子与舌象
7.12.2.5 枇杷叶与舌象
7.13 安神药与舌象
7.13.1 朱砂与舌象
7.13.2 磁石与舌象
7.13.3 酸枣仁与舌象
7.13.4 远志与舌象
7.13.5 合欢皮与舌象
7.13.6 首乌藤与舌象
7.14 平肝息风药与舌象
7.14.1 羚羊角与舌象
7.14.2 石决明与舌象
7.14.3 牡蛎与舌象
7.14.4 钩藤与舌象
7.14.5 天麻与舌象
7.14.6 刺蒺藜与舌象
7.14.7 全蝎与舌象
7.14.8 僵蚕与舌象
7.15 开窍药与舌象
7.15.1 石菖蒲与舌象
7.16 补虚药与舌象
7.16.1 补气药与舌象
7.16.1.1 人参与舌象
7.16.1.2 西洋参与舌象
7.16.1.3 党参与舌象
7.16.1.4 黄芪与舌象
7.16.1.5 白术与舌象
7.16.1.6 山药与舌象
7.16.1.7 甘草与舌象
7.16.1.8 大枣与舌象
7.16.2 补阳药与舌象
7.16.2.1 鹿茸与舌象
7.16.2.2 肉苁蓉与舌象
7.16.2.3 仙茅与舌象
7.16.2.4 淫羊藿与舌象
7.16.2.5 杜仲与舌象
7.16.2.6 补骨脂与舌象
7.16.2.7 益智仁与舌象
7.16.2.8 菟丝子与舌象
7.16.2.9 沙苑子与舌象
7.16.3 补血药与舌象
7.16.3.1 当归与舌象
7.16.3.2 熟地黄与舌象
7.16.3.3 白芍与舌象
7.16.3.4 阿胶与舌象
7.16.4 补阴药与舌象
7.16.4.1 沙参与舌象
7.16.4.2 麦冬与舌象
7.16.4.3 枸杞子与舌象
7.16.4.4 龟甲与舌象
7.16.4.5 鳖甲与舌象
7.17 收涩药与舌象
7.17.1 五味子与舌象
7.17.2 肉豆蔻与舌象
7.17.3 莲子与舌象
7.17.4 芡实与舌象
7.17.5 山茱萸与舌象
7.17.6 桑螵蛸与舌象
8 方剂与舌象
8.1.解表剂与舌象
8.1.1 麻黄汤与舌象
8.1.2 桂枝汤与舌象
8.1.3 银翘散与舌象
8.2 泻下剂与舌象
8.2.1 大承气汤与舌象
8.2.2 大黄附子汤与舌象
8.3 和解剂与舌象
8.3.1 小柴胡汤与舌象
8.3.2 蒿芩清胆汤与舌象
8.3.3 逍遥散与舌象
8.3.4 半夏泻心汤与舌象
8.4 清热剂与舌象
8.4.1 泻白散与舌象
8.4.2 白虎汤与舌象
8.4.3 清营汤与舌象
8.4.4 犀角地黄汤与舌象
8.4.5 黄连解毒汤与舌象
8.5 温里剂与舌象
8.5.1 理中丸与舌象
8.5.2 四逆汤与舌象
8.6 补益剂与舌象
8.6.1 四君子汤与舌象
8.6.2 六君子汤与舌象
8.6.3 补中益气汤与舌象
8.6.4 四物汤与舌象
8.6.5 六味与舌象
8.6.6 肾气丸与舌象
8.7 安神剂与舌象
8.7.1 朱砂安神丸与舌象
8.7.2 酸枣仁汤与舌象
8.8 理气剂与舌象
柴胡疏肝散与舌象
8.9 理血剂与舌象
8.9.1 血府逐瘀汤与舌象
8.9.2 温经汤与舌象
8.10 治风剂与舌象
8.10.1 川芎茶调散与舌象
8.10.2 天麻钩藤饮与舌象
8.11 治燥剂与舌象
8.11.1 杏苏散与舌象
8.11.2 沙参麦冬汤与舌象
8.12 祛湿剂与舌象
8.12.1 平胃散与舌象
8.12.2 千金苇茎汤与舌象
8.12.3 三仁汤与舌象
8.12.4 甘露消毒丹与舌象
8.12.5 五苓散与舌象
8.12.6 真武汤与舌象
8.13 祛痰剂与舌象
8.13.1 二陈汤与舌象
8.13.2 温胆汤与舌象
8.13.3 小青龙汤与舌象
8.14 消导化积剂与舌象
8.14.1 保和丸与舌象
内容提要
本书集著者10多年舌诊研究之大成,从数万张舌象图片中精选近300张,力求以舌诊为主线,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初步构建中医理法方药的耦合体系。本书除了阐述舌诊的基础知识外,着重研究舌象与证素、体质、治则、治法、常用中药和方剂的关系,尤其在方药的使用上,更汇集了著者多年独到的临证经验。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颇多创新,既适合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专业人士使用,也适合非中医人士学习了解中医,并可作为指导养生保健的参考书。
| 书号:978-7-122-29669-6 |
| 书名:跟名老中医学舌诊(修订版) |
| 作者:黄英儒、黄国东、黄晓 编著 |
| 定价:48.0 |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2017-07 |
| 内容简介:本书是广西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黄英儒教授在原有的传统中医舌诊理论基础上,结合近七十年的临床经验,对舌诊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首创“舌体应内脏定位九区分法”。并结合实际病例及舌象图片系统地、详细地、辩证地讲解正常舌、病变舌的各种特点。本书内容系统、创新性强,配有上百张真实舌象彩照和图解图片。适合各级中医师学习参考,也适合中医爱好者参考。 |
| 目录:第一章舌诊是特殊诊断方法1 第二章舌诊的基本知识8 一舌的生理和解剖结构9 1舌/9 2唾液腺/10 3舌动脉/12 4舌的神经/13 5口腔和口腔四壁/14 6舌的乳头/16 二味蕾18 三舌色19 1舌的颜色与色彩的辨证/20 2舌色的演变规律/23 四舌形的变化25 1荣枯/25 2老嫩/25 3肿胀/25 4瘦瘪/26 5痿软/26 6强硬/27 7偏歪/27 8纵舌/27 9舌短缩/27 10颤动/28 五舌苔的生成28 六舌苔的变化31 1厚苔/31 2薄苔/33 3膜化苔/35 4剥苔/36 5苔净化/37 6齿状舌苔/38 7珠状舌苔/39 8珊瑚样舌苔/42 9糊状舌苔/43 10膜状舌苔/44 11镜面舌/44 12裂纹/45 13舌苔的性质/46 第三章舌体应内脏定位的反映点48 1从交叉角度去观察反映点/56 2反映点的分布/57 第四章舌象观察举例88 1普通感冒舌象举例/89 2百日咳舌象举例/90 3肠炎舌象举例/90 4月经病与妊娠舌象举例/92 5精神、神经性疾病舌象举例/93 6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舌象举例/94 7心脏疾病舌象举例/96 8肝胆疾病舌象举例/97 9肺及气管疾病舌象举例/99 10泌尿及肾脏疾病舌象举例/100 11维生素缺乏舌象举例/101 12其他疾病舌象举例/103 第五章舌象分析104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05 2晚期肺癌/108 3晚期胃癌/109 4泛发性晚期胃癌继发肝转移/111 5胰腺癌/113 附 色谱116 |
哇,这套书简直是中医舌诊爱好者的宝藏!我之前对舌诊一直有点模糊的概念,总觉得是老中医的“秘籍”,但拿到这套书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本《临床实用舌象图谱》的图片质量太惊艳了,那些舌象的细节,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干湿,都清晰得不得了,感觉就像把一本活生生的舌头图鉴捧在手里。而且,它不只是展示图片,还配了非常详尽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舌象可能代表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具体病症的关联。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临床应用”部分,能直接看到舌象在实际诊断中的作用,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丰富,让我能够对照图片和文字,自己尝试去解读舌象,慢慢建立起舌诊的逻辑思维。有时候,看着那些颜色鲜艳的舌象,我都会忍不住对照自己的舌头,虽然我知道不能自己给自己下诊断,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真的让我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高,是系统学习舌诊的绝佳入门和进阶读物。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实用”!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一直对养生和中医保健很感兴趣,之前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中医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或者离实际生活太远。《舌头舌苔》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如何通过舌头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把很多复杂的舌诊理论,转化成了普通人也能理解和操作的知识。比如,书中会教你如何观察自己舌头的颜色,是偏红还是偏淡?舌苔是厚还是薄?有没有裂纹或者齿痕?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的细节。然后,它会告诉你,这些细节可能代表着身体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比如肝火旺盛、脾胃虚弱、或者气血不足等等。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它还给出了一些简单的调理建议,虽然不是直接的治疗方案,但都是基于舌象分析得出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套书让我觉得,中医养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秘籍”,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我每天早上刷牙都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自己的舌头,然后对照书里的知识,感觉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得越来越清楚了。
评分我一直对舌头这个“身体的晴雨表”充满好奇,但传统的舌诊书籍往往过于理论化,让我觉得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门槛。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把我从理论的海洋中解救了出来!《舌诊基础知识舌头舌苔》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套书里的“基石”部分,它系统地讲解了舌头的基本构造、正常舌象以及影响舌象的各种因素,比如饮食、情绪、药物等等。我特别喜欢它对“舌苔”的分类和解释,从薄白到黄腻,从干燥到湿润,每一个描述都非常精准,而且都有图示对照,让我能够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些舌苔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为什么舌苔会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代表着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舌诊不仅仅是看舌头的颜色和形状,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舌苔的变化规律,这才是掌握舌诊的关键。有了这本书打下的坚实基础,我再去看其他两本更深入的书,就觉得轻松了很多,也更能体会到舌诊的精妙之处。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惊喜,绝对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中医舌诊临床图解》这本书,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舌头。里面的讲解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中医小白也能轻松理解。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舌苔”的细致描绘,不同的颜色、厚薄、剥落情况,它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并且把这些细微之处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变化联系起来,让我彻底明白,看似简单的舌苔,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书中的图例也非常多,而且每一张图都配有标注,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关键点,不像有些书那样,看半天都不知道图里到底要我关注哪个地方。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动态观察”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观察舌头,这让我意识到舌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整体情况来分析的。我甚至开始尝试在生活中观察家人的舌头,虽然只是初步的了解,但已经能感受到中医的智慧了。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医古籍望而却步的人量身定做的!《跟名老中医学舌诊 修订版》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毕生的经验。我一直觉得名老中医的舌诊技巧都是“口传心授”的,很难通过书本习得,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想法。它收录了很多名老中医的经典案例,并且详细记录了他们在诊断过程中是如何观察舌象,以及如何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的。这种“以案说法”的方式,让我能够看到舌诊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而且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真实案例。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很多老中医在舌诊时的一些“小窍门”,比如如何让患者更好地伸出舌头,如何排除外界因素对舌象的影响等等,这些细节的分享,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而且,修订版在内容上也更加完善,补充了一些新的舌象和诊断思路,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真的非常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