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y部分 DSM05基础
第二部分 诊断标准和编码
书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5版
作者: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9
印次:2
页数:933
字数:1303000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ISBN:9787301270028
定价:328.00
DSM被誉为精神障碍领域的"",是一本美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guo家常用的诊断精神障碍的指导手册。*一版于1952年面世。DSM-5的准备工作从1999年开始,历时14年,吸收了近60年的相关研究,汇聚了1500余名专家的智慧与心血。
DSM被誉为精神障碍领域的"",是一本美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guo家常用的诊断精神障碍的指导手册。*一版于1952年面世。DSM-5的准备工作从1999年开始,历时14年,吸收了近60年的相关研究,汇聚了1500余名专家的智慧与心血。DSM-5的*终英文版在2013年5月出版。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在所有临床工作者中产生一种共同语言,DSM-5对所有精神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制订了 和具体的诊断标准,因而*具实用价值。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成立于1892年,是美国也是世界精神病学组织,拥有超过13万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研究顾问等。
阅读DSM-5,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认知升级”的体验。我之前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媒体宣传或坊间流传的片面信息上,总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与我们生活无关的“病态”存在。然而,DSM-5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将这些“病态”拆解成一系列可观察、可量化的标准,让我意识到,精神障碍其实是一个谱系,很多时候,个体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触及这个谱系的某些边缘。书中对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的细致划分,让我开始反思生活中的一些情绪波动,是否也可能与这些概念有所关联。我并非试图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的可能原因。DSM-5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些角落,让我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和不确定性,并以更成熟的态度去应对。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DSM-5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充满好奇,但往往感觉思绪混乱,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去梳理。DSM-5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书中对每一个精神障碍的描述,都包含了一系列详细的症状标准,这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关于心理疾病的“拼图”。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症状是如何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诊断。例如,书中关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描述,让我对孩子们的某些“坐不住”、“不专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调皮捣蛋,而是可能涉及神经发育的差异。这种科学的分类和描述,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虽然我不可能成为一个诊断专家,但通过阅读DSM-5,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描述我观察到的现象,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也让我对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我理解一些亲友的经历大有裨益。
评分初次接触《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DSM-5),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专业医学典籍,只适合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研究者翻阅。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尝试将其中的一些理念与我生活中的经历相结合时,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甚至对精神医学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科普读物。但DSM-5以其严谨的分类体系和清晰的诊断标准,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大门。书中对于各类精神障碍的描述,尽管专业术语居多,但通过其详尽的症状列表、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病程发展预测,我逐渐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微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例如,书中对焦虑症的不同亚型的区分,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常说的“紧张”或“担心”,在专业领域有着如此细致的划分,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某些行为模式,试图用更客观、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个体差异的框架,它帮助我认识到,所谓的“不正常”并非绝对,而是与一定的参考标准相比较而言。
评分读完DSM-5,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本“地图”,但这张地图描绘的不是地理空间,而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广阔疆域,以及那些可能偏离“正常”轨迹的“地带”。我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情绪起伏较大的个体,以前我总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所适从。DSM-5的出现,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并非单纯的“性格问题”,而是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精神健康挑战。书中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疾病的深入剖析,让我开始理解这些疾病的根源可能非常深层,并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并非单一的“不开心”就能概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诊断鉴别的内容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区分不同障碍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误诊的必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对他人情绪和行为的简单评判,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指南针”,在面对复杂的心理现象时,提供了一种相对可靠的参照系。虽然我不可能运用它来给自己或他人进行诊断,但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精神健康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让我学会用更科学、更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
评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看到它厚重的封面和专业的名字时,着实让我有些望而却步。然而,怀着对人类心理奥秘的好奇,我还是决定尝试深入其中。起初,我被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分类弄得有些晕头转向,但随着耐心的阅读和反复的对照,我渐渐发现,它并非一本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病本”,而更像是一本“心灵百科全书”。它用极其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岔路口”,并且为每一条岔路都标记了独特的“路标”——诊断标准。我个人对一些社会交往中的障碍,比如社交焦虑、选择性缄默症等,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书中对于这些障碍的症状描述,让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简单解读,可能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DSM-5让我学会了从一个更专业、更细致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这对我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我能以更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