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正念
定价:25.00元
作者:(美)乔.卡巴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44329880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乔·卡巴金:“正经减压疗法”创始人,将正念引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10周年版,被译成20多多种语言,美国畅销75万册。 卡巴金博士说:“**的治疗师就是你自己!”他的“正念减压疗法”已被200多家医疗机构运用。一部美国现代版的《瓦尔登湖》。 医院至多只能对“症”,对“人”却往往无药可医,因为病人身心整体状况远比其疾病本身复杂得多。
内容提要
佛教正念的精神普世适矧,不仅对佛教徒,对所有人亦有实质的帮助。正念疗法,已被西方医疗界所肯定多年,并被运用在多种的身心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上,现已成为西方身心医疗的方法之一。
《正念》一书,是乔·卡巴金博t在临床实验十五年后,对一般大众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作为自我疗愈的方法和原则,深入浅出,真挚感人。本书部分说明唯有正念方能活在当下,并进一步廓清正念的含意,第二二、三部分则分别陈述正念的丽种训练:严谨密集的正规坐禅及行禅,以及较为随意的日常正念。
本书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切、质朴、明白的生活化语言,述说正念运用的方法、态度和原则。这些原则和方法,放在医疗界的实验窒,则是疗愈身心疾病的良药。本书,实质上是作者个人用心深入日常生活,不断地探讨、实践佛教正念的精华。
乔·卡巴金博士整合现代医疗及佛教禅修,在书中指出每个人生命中培育正念的简要途径,并于每章未尾附上禅修导引“请试一试”,对禅修入门者和深入修行者皆一体适用,甚至对所有想重拾生命瞬息的人士、欲解除生活高压紧张的读者,皆深具参考价值。
目录
推荐序疗愈身心疾病的良药
译者序当下,繁花盛开
导读
部 此时此刻如花盛放
何谓正念?
知易行难
停下
当下即是
掌握刹那
系念出入息
修习,修习,多修习
修习不是排练
修习无须刻意为之
苏醒
保持单纯
虽停不住浪,却可以学冲浪
谁都可以禅修吗?
颂赞无作为
无作为的悖论
行动中也能无作为
行出无作为
耐心
放下
不加批判
信任
慷慨
你要够强才能弱
自愿简朴
定
愿景
禅修造就完整的人
修习便是道
禅修:勿与正面思考混为一谈
向内
第二部 修习的核心
禅坐
就座
尊严
姿势
手该怎么放?
离座
禅坐多久才好?
没有所谓正确的方式
“何处是吾道”之禅
山之禅
湖之禅
行禅
立禅
卧禅
每日一次,.贴近大地
不修行即修行
慈心禅
第三部 正念的真精神
傍火而坐
和谐
清晨
亲身接触
还有什么事想说吗?
你就是自己的
无论何往,即是所在
上楼
边听巴比-麦菲林,边洗火炉
什么是我此生的使命?
类比之山
相依相存
无害
业
整体性与一体性
个别性与如是性
“当下”是什么?
造“我”运动
愤怒
猫食教训
为人父母即修行
再论为人父母
沿途的陷阱
正念是灵修吗?
跋语
作者介绍
乔·卡巴金博士,生于l94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荣誉医学博士,也是禅修指导师、畅销书作家。 1979年,卡巴金博士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课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协助病人
文摘
序言
从阅读的体验感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微妙的。它既有学术探讨的严谨,却又完全避开了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用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放声大笑的段子,而是在你心头微微一笑,然后若有所思地继续读下去的那种“会心一笑”。这种语言的质地,就像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有光泽,但你深知其下蕴藏着巨大的密度和力量。它没有刻意去煽动情绪,语言的节奏感非常平稳,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即便水面平静,你也能感受到水流下蕴藏的强大冲力。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不是一种信息输入。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画面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可能不是一下子茅塞顿开的“闪电”,而更像是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你开始沿着一条看不清全貌的小路行走。起初,每一步都带着试探和不确定,你只能看到脚下几英尺的路面。但是,随着你持续地、专注地向前迈进,雾气开始以一种非常缓慢、近乎察觉不到的速度消散。你开始能看到远处的树木的轮廓,能感受到空气中湿润但清新的气息。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内在的,它没有给你一个戏剧性的高潮,而是提供了一种“持续的清晰感”。合上书本的那一刻,世界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却像是镜头焦距被微妙地调整了一下,那些原本模糊的背景噪音,开始退居次要位置,核心的焦点变得更加锐利和稳定。这是一种持久的、而非一时的效用。
评分这本书的引述和参考资料处理得非常内敛,不像有些书籍那样,会罗列出长长的引文列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显得有些刻意。相反,作者的知识底蕴似乎已经完全内化成了他行文的自然流淌的一部分。你偶尔会捕捉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古代哲理或现代心理学的影子,但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作者的论述之中,几乎察觉不到它们是“引用”的痕迹,更像是作者自己思考沉淀后的自然结晶。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因为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经过个人消化、再创造的智慧,而非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这种深厚的内在支撑,让这本书在面对一些常见的、表面的探讨时,显得格外有分量,仿佛在说:我已经看透了这些基础,现在让我们来谈点更深入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得有些出乎意料,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初看之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单调。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朴素的外观,在拿起它之后,反而酝酿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书本的纸张质感很不错,不是那种光滑到容易反光的类型,而是带着微微的粗砺感,指尖划过时,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触感。我特别留意了字体和排版的细节,字号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上,看得出出版社还是用了心思的,书脊的粘合度很牢固,即便是翻开到很大角度,也保持了很好的平整性,这对于经常需要反复查阅或停留在一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观察,书页的颜色略微偏暖,这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丝柔和的氛围,让人更容易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仿佛周遭的环境都被这温暖的色调轻轻包裹住了,这大概是印刷工艺上一种巧妙的平衡吧。整个包装和呈现,传递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学,与许多市场上的花哨设计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像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内心的对话,而非喧哗的展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初读时会让人略感费解,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论递进脉络,反而更像是一系列散落却又彼此呼应的感悟碎片。这种结构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搭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框架。我发现,有些看似不相干的段落,在深入阅读后,会突然在你脑海中“砰”地一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宏大、更立体的认知版图。例如,某个描述日常场景的篇章,其后的某个哲学思辨,竟然是对前文那种“不确定性”的完美注脚。这种跳跃性的编排,考验着读者的心性,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走向何方,是深入到某种具体的实践指导,还是跳跃到一种抽象的宇宙观照。这使得每一次捧读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可以说是对线性阅读习惯的一种温柔颠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