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若琳·亚历山大 著
图书标签:
  • 探险
  • 南极
  • 生存
  • 历史
  • 纪实文学
  • 沙克尔顿
  • 极地
  • 勇气
  • 冒险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357
商品编码:269604590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

定价:48.0元

作者:卡若琳·亚历山大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0239357

字数:211千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未读·探索家」力作
1.传颂百年的生存史诗,英雄年代探险传奇终结篇: 2.同题材国内引进,100年后值得重温的探索之旅:1914年12月5日,沙克尔顿率船员从南乔治亚岛捕鲸站出发,进击南极大陆。时值这一探险100周年纪念,与中国读者一同重温动人心魄的极地探险和生还奇迹。
  3.700天全程实录,首度公开船员日记和随行实拍照片:上百张照片生动再现南极之美和“坚忍号”破冰之旅,忠实还原队员们在绝境中保持乐观、顽强生存的日常生活场景。
  4.面对未知世界的神秘与危险,唯有坚韧信念创造奇迹:比任何灾难电影更惊心动魄的探险生还故事,乐观顽强的人类精神再次震撼人心。


内容提要


《700天极地生还》记述了上世纪的探险家之一,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远征南极的探险故事,这次探险之旅堪称英雄年代的后一次的探险,亦是史上令人惊叹的生存史诗。
  1914年8月,传奇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人的探险队,乘坐“坚忍号”探险船,启程前往南大西洋,志在夺取探险史上后一个未被认领的荣誉: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然而,穿过冰冻的威德尔海后,“坚忍号”却困于浮冰区中无法脱身,此时距离南极大陆仅有不足85英里。十个月后,探险船被彻底挤碎,沙克尔顿带领全船队员们在浮冰上奋力求生,历经近700个日夜,才得以脱困获救。这一的生还奇迹,与探险队沙克尔顿那崇尚人性、坚韧顽强的乐观精神以及非凡的领导能力有很大关系。
  本书作者在创作沙克尔顿这场虽败犹荣的极地探险之旅时,整理了大量未被公开的史料,并将随船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从未出版过的、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次公之于众。作者结合文字与图像,生动展现了南极的之美、探险船骇人的毁灭,还有队员们在绝境中保持乐观、顽强生存的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鲜活地刻画出一位的形象,再现了这一的生还奇迹。

目录


作者介绍


卡罗琳·亚历山大(CarolineAlexander)是《纽约客》《格兰塔》《史密森尼》《户外》和《国家地理》等杂志的撰稿人,也是《坚忍号:沙克尔顿的南极传奇探险》展览的策展人,该展览于1999年3月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并在全美巡展。曾出版《旱季》《通往世外桃源的路》《战斗的终结》《“花栗鼠夫人”的后探险》等书,目前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座农场里。

文摘


  已经1915年10月了。这个月第三天的时候,骤然而至的强大冰压在距离探险船10码处爆发。到目前为止,“坚忍号”一直被封冻在船下的冰层中,照利斯的话说,“就像冰山上的一块岩石”。探险船周围的浮冰曾短暂地裂开了一次,人们站在船舷边凝视着重见天日的水面,看到在直刺刺的阳光下,巨大的蔚蓝色浮冰聚集体隐藏在深达40英尺的水下。远处的水道上方,蒸腾的水汽在阳光的配合下变成了红色,让人恍惚间以为冰面要开始燃烧一般。
  10日,气温升高到华氏29度,慢慢融化的冰面带给人一丝感伤。人们开始收拾“里兹酒店”,并于13日搬回了原来的舱室。次日夜里,“坚忍号”栖身的浮冰突然断裂开来,冰从船下滑出,船身终于回复平稳,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这是9个月以来头一次。大风再次刮了起来,船在狭窄的水道上随风摆动,实际上已经前进了100码。之后浮冰又聚拢过来,再一次将其俘获。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浮冰区继续变得松散,沙克尔顿命令船员们扬起风帆,准备破冰前进,但没有成功。16日,吃过下午茶后不久,船侧遭到几次剧烈的碰撞,传出了巨大的声响。在两侧浮冰的挤压下,“坚忍号”逐渐升出冰面,之后被猛地抛向左舷一侧,船体倾斜了足有30度。狗屋、狗、雪橇、存储的物品通通被抛到甲板一侧,挤成乱糟糟、闹哄哄的一堆。到晚上9点时,压力有所减弱,探险船才恢复了常态。
  19日,沙克尔顿下令给锅炉加水,点火待命。船舵和船周围的碎冰已清理干净。麦克尼什受命造了一艘底船,还安排了一名观察员监视大小水道的可通行状况。小雪渐渐停歇,一整天,甚至到了傍晚还能看到一头虎鲸在探险船周围狭小的水域游弋,那庞大的身躯滑过平静、清澈的水面,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接下来的几天,冰压的尖叫声继续振荡着人们的耳膜,詹姆斯将其比作伦敦街头的交通噪音,当人静静地坐在公园里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海上观察的工作也恢复了。浮冰在船周围相互碰撞。“坚忍号”现在一直被冰块拍打着,摇晃不停,但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浮冰的破裂,因此他们对此泰然自若,除非是异常激烈的巨变。
  “说心里话,”沃斯利写道,“我已经对警报麻木不仁了,因为我们无计可施。”雪橇狗因缺少锻炼而显得焦躁不安,随着冰压不祥的噪音响起,它们朝着天狂吠、呜咽。
  23日,利斯在日记里写道:“冰面的裂缝开得大了一些,谢天谢地,形势看起来有点儿希望了。”吃过一顿有咸牛肉、胡萝卜、土豆泥和班伯里果馅饼的晚餐后,人们又在和往常一样的星期六酒会上唱起了《妻子与情人》。现在每天的日照时间快接近22个小时了。
  10月24日,星期天,人们看着冰面相互挤压,如果不是意外发生,肯定又是一个太平无事的一天。吃过晚餐,利斯刚刚把《绿色的佩带》放在留声机上,紧接着一阵恐怖的撞击像地震一样撼动探险船,整条船战栗不已,并朝右舵倾斜了大约8度。人们已经顾不上听音乐,都冲到甲板上,像利斯说的那样,“去看看是不是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他们发现沙克尔顿站在冰面上,面色凝重,正在查看船尾柱。船首和侧板遭受三处相互独立的挤压冰脊的夹击,“坚忍号”在它们的猛攻下已经弯曲变形。船尾柱几乎被扭断,漏水严重。
  沙克尔顿立刻下令给锅炉点火,以便启动轮机舱的排水泵。水位迅速上升,利津森和克尔两位工程师不顾一切地堆起燃料——煤、鲸脂和木材——以求火被上升的水面熄灭之前点着锅炉。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水泵工作起来了,但他们很快发现,排水泵排水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海水涌入的速度。哈德森、格林斯特里特和沃斯利钻进煤仓里,清理舱底泵,整个冬天泵体都被冰堵住了。他们在黑暗中挖通了煤堆,站在下面冰冷的黑水中轮班工作,直到次日凌晨,他们终于成功地用喷灯疏通了泵体。
  在外面的浮冰上,从排水泵那边替换下来的人们在行将就木的探险船周围,挖起令人绝望、徒劳无益的排水沟。在船内,流水的声音和泵咔嗒咔嗒运转的声音,盖过了船体扭曲发出的咯吱声。在下面的轮机舱里,“花栗鼠”麦克尼什正在极其专注地工作,修筑一道横贯船尾的围堰以隔断漏水点。当他蹲下时,海水有时会漫至腰部,但他整个晚上都在毫不懈怠地工作。与此同时,其他人手都在忙着收拾备用品、衣物、雪橇装备和狗粮,准备搬到冰面上。沃斯利走进船上的图书馆,从即将被遗弃的书中扯下地图、图表,以及可能是登陆点的照片。马斯顿、利斯和詹姆斯在后货舱搬走给养时,可以听到脚下回响着流水声,而横梁的爆裂声就像子弹出膛一样在头顶上炸响。第二天早上,赫尔利找到整个晚上都在修筑围堰的麦克尼什,发现漏洞已被隔绝开了。
  “水面与轮机舱的地板持平,但这无疑是得到了有效控制,”他写道,“我们依然希望我们坚强的小伙伴能够挺过这一关。”
  这是乌云密布、雾气浓重的一天。冰压的迹象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冰面隆起到难以想象的高度,但探险船本身很平静。麦克尼什仍然在轮机舱内奋战,在其所修建的两层隔板间灌注水泥,并用扯开的毯条捻缝。
  “形势似乎有好转的迹象,”沃迪在当天稍晚些时候记录道,“艳阳高照是一方面,而且我们也希望围堰能够成功。”从下午4点一直到午夜,排水泵一直在连续工作,直到漏进来的水得到控制才停下来。所有物资都搬离了船尾,这样船尾可以升到水面之上,当冰面打开后,船可以继续漂浮。只有舱底泵在整夜工作,尽管从船底不断传来模模糊糊的水流声,令人忧心忡忡,但精疲力竭的人们还是抓住片刻的机会小憩了一会儿。“花栗鼠”麦克尼什仍在围堰处忙碌。
  26日清晨,除了少量轻柔的浮云,天空很清澈,充盈的阳光洒落在冰面上,显得波光粼粼。冰压的喧嚣依然在耳畔回响,春日的静谧之美和垂死挣扎的“坚忍号”之间,形成了离奇诡异的强烈对比。沙克尔顿的内心颇受打击,站在船桥上,他亲眼看到冰压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的爱船挤成了弓形,而这在沃斯利看来,她就像在抓紧时间喘上一口气。然而,船又漏了,比上次还严重,疲惫的人们轮班奋战在排水泵旁——每15分钟一班——然后站着打个盹儿。晚上9点,沙克尔顿命令将救生船和雪橇下放到稳固的浮冰上。漏水趋缓,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因浮冰的运动而止住的。
  “只要能保住探险船,我们不放弃任何希望。”赫尔利写道。话虽如此,他还是小心翼翼地用防水布将相册包好——“如果我们被迫转移到浮冰上,这将是我力所能及所做的工作的记录。”“坚忍号”已经安静了下来,但当晚发生了一起令人不安的事件,当时尚有几名水手待在甲板上。八只帝企鹅郑重其事地靠拢过来,这样大群的帝企鹅一起旅行是很少见的。它们聚精会神地凝视了一会儿探险船,然后仰起头发出了一阵怪异而深情的叫喊。
  “我得承认,我此前从未听到,而且此后也不会听到,它们发出任何像那天那样难以揣测的呼喊声,”沃斯利写道,“我无法解释这一事件。”似乎帝企鹅是为探险船唱起了挽歌。麦克劳德,这位迷信的船员,转身朝麦克林说:“你听到了吗?我们再也回不了家了。”
  他们守着排水泵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10月27日的黎明,天气晴朗,但温度较低只有华氏零下8.5度。冰面并未停止呼号,但人们太累了,已经没人会去仔细聆听了。排水泵启动越来越频繁,有人甚至和着这节奏唱起了劳动的号子。整个白天,冰压在持续增加,到下午4点时达到了高点。此刻船尾再也坚持不住了,随着冰压的一次猛击,一块运动的浮冰扯掉了船舵和船尾柱。之后浮冰松弛下来,受到重创的“坚忍号”在水中下沉了一些。甲板开始向上折断,龙骨散架了,海水立刻汹涌而入。
  一切都结束了。下午5点,沙克尔顿下令弃船。雪橇狗被安置在帆布帐篷里,已经收拾好的给养被转移到冰面上。沙克尔顿站在颤抖的甲板上,向下透过轮机舱的天窗看到,随着撑板的倒塌,汽轮机侧倾着没入水中。
  “一切都来得太快了,容不得我们有一丝的遗憾。”沃迪写道,“今天不来,以后也躲不过。”“坚忍号”沉没了,人们因疲惫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表现得有些呆滞。没有一个人的日记对个人的安危流露出特别的关注,所有人的情感都因船的殒身而枯竭。从“坚忍号”早遭遇浮冰区开始,他们一直为她的战斗精神欢呼。“高尚的”“英勇的”“勇敢的”“我们结实的小船”——这些都是他们献给她的赞美之词。这是她的处女航,用赫尔利的话说,“她是大海的新娘”。
  “我的感受难以言表,”沙克尔顿写道,“对一个水手来说,他的船更像一个漂泊的家园……现在,她却在重压下痛苦地,船板破裂,伤痕累累,当她的‘职业生涯’正处于扬帆起航的阶段,她却慢慢放弃了自己充满感性的生命。”
  在弃船求生前,赫尔利又回到“里兹酒店”,后看了一眼他们的舱室,此时积水已经有一英尺深。横梁在黑暗中解体的声音让人心惊胆战,他只得匆匆离开。水位还在不断上涨,但在此情此景下,唯有船钟依然在温馨的长官室里安然自若地嘀嗒作响,这也许是让赫尔利感到气馁的事了。
  沙克尔顿是后一个离开“坚忍号”的。他升起蓝色的英国军旗,站在冰面上的人们三次振臂高呼。无情的事故发生,船上的应急灯都亮了起来,电路时断时续,“坚忍号”似乎挥起了她所有的手臂,向人们做出后的、悲伤的、摇曳中的告别。

序言



《极地曙光:探险家们的勇气与抉择》 作者: 艾丽西亚·霍尔顿 出版社: 启航文化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 --- 内容简介: 《极地曙光:探险家们的勇气与抉择》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求生壮举,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史诗视角,描摹了二十世纪初至中期,人类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疆域——北极与南极——所展开的一系列标志性探险活动。本书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冰雪王座前,人类精神、科学探索与生存极限之间的复杂交织。 本书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对“探险的哲学”进行深度剖析。作者艾丽西亚·霍尔顿,一位资深的地理历史学家,通过对大量一手日记、官方航海日志、私人信件以及解密档案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探险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冰封的召唤——科学与荣耀的序曲 这一部分追溯了极地探险从纯粹的地理发现转向科学研究的转折点。重点介绍了诸如弗朗茨·约瑟夫·雅恩的北极航行尝试,以及早期对地球磁极和气候模式的初步测绘工作。作者着重描写了那个时代探险家们所面临的矛盾:既要满足公众对“发现新大陆”的渴望,又要应对新兴的科学目标(如测量地磁偏角、采集地质样本)。 叙事手法上,本书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塑造,转而关注探险团队内部的心理结构。例如,对一艘失踪北极科考船船员在漫长极夜中如何通过严谨的作息、微小的科学观察来维持心智稳定的描写,展现了理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支撑作用。 第二部分:生存的悖论——资源的极限与人性的试炼 本书的重磅篇幅集中于描写探险中的致命挑战。与单纯记录幸存者故事不同,《极地曙光》着力于决策的困境。作者详尽分析了多次灾难性探险任务(包括一次虚构的、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原型构建的格陵兰冰盖穿越失败案例)中的关键失误点:补给分配的失算、对当地原住民知识的傲慢轻视,以及在面对不可逆转的天气突变时,领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紧张的权力动态。 书中对极地疾病,如坏血病和雪盲症的生理影响进行了翔实描述,并对比了不同探险队在医疗物资和知识上的差距如何直接决定了生死的界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牺牲”这一主题——当生存机会微乎其微时,探险队内部对“放弃谁”与“携带谁”的伦理困境,提供了细腻而残酷的心理剖析。 第三部分:文化的熔炉——技术、原住民与后世影响 随着探险活动的深入,本书转向考察技术进步与文化交流的作用。作者对比了帆船、蒸汽动力船到早期柴油引擎船只在极地破冰能力上的代际差异。更重要的是,本书给予了原住民(如因纽特人和萨米人)在探险史中的应有地位,不再将他们视为被动的“向导”,而是积极的知识贡献者和生存策略的传授者。通过还原探险家们学习使用雪橇、制作冰屋以及猎食技巧的过程,展现了不同文明在共同面对自然时的相互借鉴。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探险活动的“后遗症”:探险家们返回文明社会后面临的心理调适障碍,以及公众对“英雄事迹”的过度浪漫化如何与探险家们真实的创伤形成巨大反差。书中收录了几位探险家晚年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性文字,揭示了“征服自然”口号背后的代价。 第四部分:极地之镜——继承与未来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作者将历史上的探险精神与现代的极地科学考察(如气候变化监测、冰芯钻探)进行对比。强调了现代探险的核心已从“标记旗帜”转变为“理解系统”。这种转变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在生态系统中位置的重新认识。 《极地曙光》以其严谨的史料支撑、富有文学性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科学求知欲以及在浩瀚未知面前保持谦卑态度的全景画卷。它是一部关于探索、牺牲、智慧与生存意志的史诗,而非仅仅是一部探险记录。 --- 读者群体推荐: 本书适合对地理历史、探险文学、人类心理学以及二十世纪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严肃读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类极限状态下决策机制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让我对极地的残酷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的描写充满了画面感,那些冰封的海洋、呼啸的狂风、以及船员们在狭小空间里的生活,都仿佛历历在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探险过程中的科学细节的记录,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艰辛。沙克尔顿的领导力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他如何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如何在绝望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安抚船员们的情绪,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成功的探险(尽管这次探险充满了波折),更是关于一次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选择出版这样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书籍,实在是一种功德。

评分

《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超凡的毅力和生命力。我读的时候,常常会想象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面对那样无尽的寒冷和饥饿,我是否也能坚持下去?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传递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们,他们所经历的磨难,远远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但他们却从未放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保持体温、以及如何在漫长的黑暗中互相鼓励的片段所打动。这些细节,看似平凡,却在生死关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顽强,不仅仅在于身体上的忍耐,更在于精神上的坚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引进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感悟生命力量的绝佳平台。

评分

《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带给我的不仅是探险故事的精彩,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光辉的深刻剖析。在书中,我看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复杂与纯粹。有人在绝境中崩溃,有人在艰难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沙克尔顿本人,不仅仅是一位探险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懂得如何激励人心,如何团结队伍,如何在绝望中点燃希望。书中对船员们的情感变化、心理斗争的刻画也十分细腻,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们在那样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感受。那些关于友谊、牺牲、责任的篇章,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体魄,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对生命的尊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引进的这本书,无疑是一部能够启迪人心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面对最严酷的自然挑战,人类的精神力量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教科书般的探险叙事!《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以一种非常纪实的手法,将南极的严酷与船员们的挣扎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极其生动,无论是冰山崩塌的巨响,还是极夜的漫长与寂静,亦或是食物短缺时的焦虑,都仿佛置身其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探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细致描述,比如如何修补船只,如何在冰面上艰难跋涉,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线生机。这些不仅仅是惊险刺激的事件,更是人类智慧和韧性的集中体现。沙克尔顿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决策、他的勇气、他对船员的责任感,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选择出版这样一本震撼心灵的书籍,是对读者的一次宝贵馈赠。

评分

读到《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类在绝境面前爆发出的惊人意志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探险,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史诗。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寒冷、饥饿、绝望的日子,读来让人不寒而栗,但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互相扶持,一次次地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我尤其佩服书里关于如何处理船员之间关系的部分,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维持团队的凝聚力是多么困难,但沙克尔顿的高超领导才能,以及船员们之间的信任和互助,却让他们成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那种面对未知和危险时,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潜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能够引进这样一本具有深刻意义的书籍,我觉得非常棒,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极限和勇气的绝佳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