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文学的传统
定价:26.00元
作者:夏志清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801488107
字数:212000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奠定了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中的地位。全书深入地探讨了'五四'时期以后新文学的发展,从胡适、许地山到陈若曦等。作者对作家的功过得失评点客观公允,其理论架构高屋建瓴,其眼光卓见迭出!本书会是你研究新文学的*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新文学的传统》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观点,着重探讨了“五四”以来受过西方新思潮洗礼的现代作家、评论家对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建构,评点“新传统”建设者和继承者的功过得失,高屋建瓴,卓见迭出。
《新文学的传统》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录
自序
辑 新的传统
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
第二辑 五四人物
五四杂感
《胡适杂忆》序
胡适博士学位考证
小论陈衡哲
附录:一日(陈衡哲)
亲情与爱情——漫谈许地山、顾一樵的作品
第三辑 当代小说
台湾小说里的两个世界
陈若曦的小说
陈若曦的篇小说
正襟危坐读小说
二报小说奖作品选评
第四辑 师友文章
克莱娥蒙难
黄维梁的本书——《中国诗学纵横论》序
陈荔荔、马瑞志、余国藩——介绍三种中国名著的译者
何怀硕的襟怀——《域外邮稿》序
重会钱钟书纪实
作者介绍
夏志清,原籍江苏吴县,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任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夏志清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专著有《中国现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简约而不失深度的风格,立刻勾起了我探究其内在的好奇心。新星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对“新文学”这个概念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它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如何发展至今,孕育了哪些经典的作品,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作品和作家,而是能深入地剖析新文学的形成背景,那些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这场文学的变革。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对新文学的“传统”进行梳理,探讨其核心精神、美学特征以及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面貌。这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溯,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新文学的传统”——这个书名在我的脑海中激荡起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新文学,往往指向的是20世纪初以来,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在语言、形式、思想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的那一部分中国文学。但“传统”二字,又似乎暗示了一种绵延的、具有生命力的延续。我很好奇,作者将会如何界定和梳理这份“传统”?它是否包括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在新文学语境下显得“不那么新”的作品?又或者,它指的是新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在的、能够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的精神内核?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对新文学的起源、发展脉络、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更让我期待的是,它能超越简单的作品介绍,深入挖掘新文学在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社会批判等方面的深层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体现和演变。
评分我对《新文学的传统》这个书名感到十分好奇。它点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有些模糊的概念。新文学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一次巨大的飞跃,它打破了陈规,引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然而,“传统”二字与“新文学”的结合,让我开始思考,新文学并非是完全的断裂,它一定承载着某种历史的脉络,或者说,它自身也在孕育和形成一种新的“传统”。这本书的标题让我预感到,它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新文学的成就,更是在探讨新文学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新文学形成的历史背景,那些思想潮流、社会变革是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中的。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对新文学在语言、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创新进行梳理,并且探讨这些创新如何逐渐演变为一种可以被后来的作家所继承和发展的“传统”。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更深邃的大门。
评分当我看到《新文学的传统》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想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讨论。新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但“传统”二字在这里的运用,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切入点会比较独特。我猜测,它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史,而是试图去探讨新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是如何与之前的古典文学传统进行对话、借鉴,甚至是对抗的。或者,它是在梳理新文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相对稳定的、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比如某种叙事方式、某种美学追求、或者某种批判精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见解,帮助我理解那些我熟悉的作家和作品,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寻找平衡,又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或许会颠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一个更具层次感和复杂性的新文学图景。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首先被书名中“传统”二字所吸引。似乎在许多人眼中,“新”与“传统”是相互对立的,但这里却将两者并置,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和思考的空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新文学”这样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与“传统”这个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结合起来的。是说新文学继承了怎样的旧传统?还是说它自身已经发展出了某种新的传统?或者,它是在与旧传统的张力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品格?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新文学的生成过程,不是简单地割裂历史,而是看到文学发展的内在延续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常常讨论“回归传统”或“突破传统”,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讨论切入点。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任何所谓的“新”,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是在与传统的对话、碰撞中产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