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
定价:36.00元
作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72438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系列是以CSCO平台发布的*套临床指南,本指南由*专家执笔,内容既参照国际指南,又结合中国特色,创新性地采用'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两种模式制订更加符合不同地区资源可及性的临床指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肺癌已经出版。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许多长期与结直肠癌患者打交道的医护人员而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无疑是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一本宝典。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药物毒性管理和不良反应应对的内容。毕竟,治疗的有效性固然重要,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依从性,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希望指南能够提供详细的关于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处理策略,包括预防性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或者是有特殊基因突变的患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上,指南是否有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我还对指南中关于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如何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生活质量管理,包括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系统、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对我这样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关注着CSCO发布的最新指南,尤其是在2017年这个版本,它似乎在很多关键节点上进行了更新和细化,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处理复杂的结直肠癌病例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里面关于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部分,是否有更新的影像学解读标准,或者在内镜下微小病灶的识别上有什么新的技术指导?还有,对于中晚期患者的化疗方案选择,是否在现有基础上有了更精准的联合用药建议,比如针对不同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引入,在指南里是如何被推荐的?我一直在思考,对于那些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延长生存期,同时提高生活质量?这本指南是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权衡治疗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我还会重点关注关于术后辅助治疗和复发监测的章节,了解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如何支持我们的临床决策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最前沿、最权威的临床实践指导,从而更好地服务我的患者。
评分作为一名密切关注着肿瘤治疗最新动态的读者,我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充满了期待。我知道CSCO的指南总是紧跟国际前沿,并且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在我看来,是一份凝聚了无数专家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上,我相信它会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我非常想了解,在2017年,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地位是如何确定的?例如,MSI-H/d的患者是否已经成为免疫治疗的重点推荐人群,并且是否有针对这类患者的特定免疫治疗方案建议?同时,我也关注指南在推荐靶向治疗药物时,是否考虑了耐药性的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挽救性治疗策略。此外,在辅助治疗方面,对于术后早期患者,指南是否有关于维持治疗的建议,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我期待着这份指南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具前瞻性、更具创新性的诊疗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结直肠癌这一复杂的疾病。
评分我一直认为,医学指南的更新速度,往往反映了医学科技进步的脉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的发布,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努力和成果。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和复发风险评估部分。是否有更新的生物标志物或者影像学指标被纳入评估体系?在基因检测方面,指南是如何推荐对KRAS、NRAS、BRAF等基因进行检测的,以及检测结果如何指导后续的靶向治疗选择?我还好奇,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后的患者,指南是如何建议随访计划的,包括随访的频率、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另外,针对不同分期和不同转移部位的患者,例如肝转移、肺转移等,指南是否提供了更细化的治疗策略和联合用药的建议?我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预后,从而制定更科学、更个体化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评分作为一个对肿瘤治疗新进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拿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017 V1》的时候,心情是相当激动的。我了解到CSCO在肿瘤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对这份指南寄予了厚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精细化内容感到好奇。比如,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是否推荐了更多的微创技术,以及在术前评估和术后康复方面,是否有更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建议?我还非常关注指南中关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各个学科的力量,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另外,对于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在2017年的这个版本中是如何被界定的?是仅仅作为晚期患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还是已经有针对特定亚组患者的早期应用推荐?我希望指南能够提供清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的治疗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