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上海英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 作者 | 项慧芳 |
| 定价 | 10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20128747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页码 | 45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章 英租界综述 16 第二章 外滩寻旧 40 节 外滩概述 44 第二节 外滩寻旧 52 a 外滩气象塔 b 洋泾浜 c 欧战胜利纪念碑 1 麦边大楼 3 上海总会大楼 4 有利大楼 5 日清大楼 6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7 大北电报大楼 9 轮船招商局大楼 10-12 汇丰银行大楼 13 江海关大厦 d 赫德铜像 e 铜人码头上海轮渡 14 交通银行大楼 15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16 台湾银行大楼 17 新字林西报大楼 18 麦加利银行大楼 19 汇中饭店大楼 f 巴夏礼铜像 20 沙逊大厦 23 中国银行大楼 24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26 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 怡和洋行大楼 28 怡泰大楼 g 伊尔底斯纪念碑 h 常胜军纪念碑 2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30 共济会堂 32 横滨正金银行老楼 第三章 外滩源 120 节 外滩源概述 122 第二节 外滩源寻旧 126 1 英国领事馆 2 黄浦公园 3 马加理纪念碑 4 划船俱乐部 5 新天安堂 6 真光大楼 7 兰心大楼 8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9 通和洋行 10 仁记洋行 11 中国兴业银行 12 上海亚洲文会 13 阿哈龙犹太会堂 14 广学会大楼 15 中国基督教男青年会馆办公大楼 16 光陆大戏院 17 新大桥公园 18 颐中公司 19 礼和洋行 20 中华基督教男青年会学校 21 沙美银行大楼 第四章 棋盘街河南路寻旧 156 节 河南路综述 158 第二节 河南路寻旧 162 1 中汇大厦 2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 3 广东路 4 泗泾路石库门居民区 5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6 上海工部局的火政处 7 上海工部局卫生署 8 中国化学工业社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福州路寻旧 170 节 福州路综述 172 第二节 福州路寻旧 180 1 正广和洋行 2 德国邮政局 3 都城饭店 4 汉弥尔登大楼 5 建设大厦 6 上海工部局大楼 7 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 8 美国花旗总会 9 中西大药房总店 10 中华书局 11 商务印书馆 12 麦家圈 13 庙街、望平街 14 《申报》馆 15 仁济医院 16 伦敦会教堂 17 时报馆 18 杏花楼 19 华美药房 20 四马路昼锦里 21 江苏旅社 22 世界书局 23 福州路、福建路路口 24 福州路、湖北路路口 25 青莲阁 26 老正兴菜馆 27 福州路、浙江路路口 28 老半斋酒楼 29 王宝和酒店 30 格致书院 31 稻香村 32 五洲大药房 33 三山会馆 34 天蟾舞台 35 会乐里 36 福州路、西藏路路口 第六章 南路寻旧 218 节 南京路综述 222 第二节 南路寻旧 228 外滩至四川中路 228 1 南京路、外滩路路口 2 泰兴公司 3 福利公司 4 惠罗公司 四川中路至江西路 234 5 埃兹拉大楼 江西路至河南路 236 6 美国宝华公司 7 汇司公司 8 沙利文糖果厂 9 老上海早的印刷以及药房、摄影器材 商店等 10 亨达利钟表公司 11 1912年前的南京路、河南路路口 12 老介福绸缎商店 13 蔡同德堂中药店 河南路至山西路之间的南京路 242 14 抛球场 15 大陆商场 16 上海五芳斋 17 老凤祥银楼 18 山东路外国坟墩 山西路至福建路之间的南京路 247 19 山西路餐饮一条街 20 邵万生南货店 21 朵云轩 22 冠生园食品公司 23 虹庙 24 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 25 知味观酒家 福建路至浙江路之间的南京路 254 26 筑路·阴沟·阴井·水龙会 27 真老大房 28 南京路宝成裕记银楼 29 三阳南货店 30 日升楼和沈大成点心店 31 一乐天茶社 浙江路到西藏路的南京路 261 32 永安百货公司 33 新新舞台/新永安公司 34 先施公司 35 浙江路、云南路之间的银楼 36 宝大祥绸布商店 37 老公共租界市政厅以及操练大楼 38 新雅粤菜馆 39 会审公堂 40 新新公司 41 工部局老闸捕房 42 泰康食品商店 43 寿圣庵和陈英士纪念堂 44 劳合路 45 大新公司 第七章 静安寺路寻旧 282 1 西藏路路口 2 金隆大酒店 3 新世界游乐场 4 华安大楼 5 西侨青年会大楼 6 别克登饭店 7 国际饭店 8 大光明大戏院 9 跑马厅和跑马总会大楼 10 功德林蔬食处 11 仙乐斯舞厅 12 斜桥盛公馆 13 新闸大王庙 14 李经义故居 15 斜桥 16 斜桥总会 17 邵友濂府邸 18 叶家花园 19 周湘云故居 20 卡德路和德义大楼 21 王家沙点心店 22 金都大戏院 23 邱氏兄弟住宅 24 新闸路和辛家花园 25 张园 26 泰兴大楼 27 凯司令咖啡馆 28 南京西路1081弄 29 大华饭店 30 美琪大戏院 31 西伯利亚皮货店 32 平安大戏院 33 宋家花园 34 何东公馆 35 西摩路会堂 36 玉佛寺 37 伍廷芳住宅 38 哈同花园 39 吴同文旧宅 40 永安公司兄弟楼 41 上海福音书房 42 史量才故居 43 觉园 44 内地会大楼 第八章 四川中路附近寻旧 336 1 迦陵大楼 2 埃兹拉大楼 3 美国花旗银行旧址 4 德华银行大楼 5 垲丽大酒店 6 旧礼和洋行老楼 7 英国圣公会教堂 8 九江路同仁医院 9 华洋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 10 金城银行 11 四行储蓄会大楼 12 大清银行大楼 13 上海海关生活大楼 14 汇丰大楼 15 德国邮政局大楼 16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 17 卜内门大楼 18 元芳弄 19 三菱公司上海分社 20 大来洋行 21 永年大楼(培高大楼) 第九章 西藏路寻旧 358 1 四行仓库 2 英商上海煤气厂 3 厦门路上的外国人监狱 4 金龙四大王庙 5 大观园混堂 6 北京路上的蚕桑庵 7 中国大饭店 8 大新公司 9 金隆大酒店 10 沐恩堂 11 扬子饭店 12 一品香番菜馆 13 大中华饭店 14 东方饭店 第十章 静安寺附近以及西区寻旧 374 1 静安寺 2 愚园 3 静安寺外国坟山 4 上海德侨活动中心和德国新福音教堂 5 百乐门舞厅 6 极司非尔路76号 7 愚园路和“歹土” 8 朱楼 9 “歹土”时期的曹家渡 10 钱家巷 11 宫坤道院 12 苏格兰长枪营 13 园明讲堂 14 王伯群住宅 15 兆丰公园 16 圣约翰大学 17 嘉道理别墅 18 沙逊别墅 第十一章 苏州河和苏州河上的桥梁 寻旧 404 1 苏州河 2 外摆/白渡桥 3 乍浦路桥 4 四川路桥 5 江西路自来水公司水塔 6 上海自来水公司大楼 7 自来水桥 8 河南路桥 9 盆汤弄桥 10 老闸桥 11 浙江路桥 12 西藏路桥 附:新闸桥(旧照) 附录 426 老英租界中英新旧路名对照表 428 附:1862年英租界确定的早的19条路名新 旧路名对照 值得了解的老上海大事件 434 参考文献 442 主要图片来源 444 中英文名称对照及说明 445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上海英租界寻旧》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是一部关于记忆与情感的叙事。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作者对上海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他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和对过往生活的生动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故事的挖掘,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小巷、老宅,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比如,书中关于老洋房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更是里面曾经发生过的家族故事、时代变迁。我曾经在上海遇到过一些老房子,只是觉得它们很有年代感,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栋老房子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诗意,他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将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温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曾经试过在读完书后,去书中提到的一个地方,我发现,当我带着书中的故事去重新审视那个地方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我不仅仅是在看一个建筑,而是在和历史对话,和过去的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它让我觉得,那些历史不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愿意去发现,去倾听。
评分《上海英租界寻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辉与印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地标性建筑的细致描绘。当我阅读到关于外滩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期,各式各样的船只停靠在黄浦江上,来往的商船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书中对于建筑风格的分析,也让我得以理解,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更是那个时代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的体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实,更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冰冷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我曾经在上海漫步,看到一些老建筑,总觉得它们只是历史的遗迹,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属于上海的故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更是在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一次深入的“城市考古”。作者以一种严谨而充满探索精神的态度,挖掘出了上海英租界时期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曾经的商业设施和生活场所的描写。比如,书中关于一些老码头、仓库的介绍,让我得以了解当时上海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繁忙景象,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他不仅仅是描述这些地方,更是通过梳理它们的历史演变,让我们看到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我曾经以为,上海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的殖民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上海在那个时期,也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工业和商业文明。书中对于一些历史照片的解读,也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些老照片,但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解读,我可能只是“看个热闹”,而通过这本书,我才能够真正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读《上海英租界寻旧》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绝伦的“寻宝游戏”。书中的每一处标记,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一扇扇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不仅仅是记录那些历史建筑和地标,更是将它们“活化”了,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魂。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霞飞路(如今的淮海中路)的章节。当我翻开书页,看到那些老照片,再对照着作者的文字,我仿佛能听到百年前这里传来的黄包车夫的吆喝声,闻到路边咖啡馆飘出的咖啡香,看到穿着时髦的上海小姐们,摇着折扇,款款走过。书里提到的那些曾经的百货公司、电影院、咖啡馆,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缩影。作者并没有回避租界时期的一些复杂历史,但他处理得非常得体,总是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不同文化碰撞的痕迹。我曾多次在淮海中路漫步,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再也不能用“只是一条商业街”来简单定义它了。我会开始留意路边的一些老建筑,想象它们曾经的故事,甚至会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现代商业氛围中的历史印记。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充满温度。它鼓励读者去亲身体验,去用心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层面。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这本书,去上海的街头巷尾,亲自去“寻旧”,去验证书中所述,去发掘属于我自己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寻旧指南,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不失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久远的历史场景带到读者眼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一些曾经存在的公园、俱乐部和文化场所的描述。我仿佛能够听到昔日在此奏响的音乐,看到人们在此休闲娱乐的身影,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通过挖掘每一个地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曾经以为,英租界时期只是一个被西方文化影响的时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期,上海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合了中西文化的魅力。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社交方式,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上海有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认识。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思考,那个时代的上海,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文化底蕴的。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上海英租界寻旧》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侦探小说”,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反复推敲。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碎片,整合成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曾经的商业街区和地标性建筑的深入剖析。当我在阅读关于南京路的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商店招牌,听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的商业活力。书中对于建筑风格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对一些老建筑只是有“好看”的感觉,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理解它们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将历史人物、建筑、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上海。我曾试图去书中提到的某个地方,在实地探访时,我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细节,在现实中依然能够找到蛛丝马迹,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我与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种真实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信息,更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好奇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的上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曾经的公共空间和文化场所的描写。比如,书中关于一些老公园、戏院的介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以及当时的文化思潮。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历史人物、事件、建筑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曾经以为,上海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关于西方殖民者的历史,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在那个时期,上海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并且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对于一些历史地点的变迁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我常常在读完书后,会感到一种淡淡的乡愁,即使我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也会因为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而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上海英租界寻旧》这本书,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读物。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些老建筑内部空间的描述所打动。我曾经在上海看到过一些老洋房,但总觉得它们只是冷冰冰的建筑,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个房间,每一处装饰,都可能承载着一段属于曾经主人的记忆和情感。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柔的力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上海人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憧憬与失落。我曾经试图去书中提到的一些老房子,当我站在它们的面前,我会想象着书中所述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人物共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留下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和地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关于情感,关于记忆的书。我常常在读完后,会反思,在现代的繁华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情感和故事。
评分最近读完《上海英租界寻旧》,脑子里涌现出太多挥之不去的情绪和画面,简直想立刻动身再去上海的街头巷尾好好走一走。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邀请,邀请你去触碰那些曾经鲜活的岁月,去感受历史沉淀下的温度。从书的装帧就可以看出其用心,那种复古的质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份尘封的旧物,而不是一本新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地点的历史介绍,不是干巴巴的史实堆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仿佛一位老友在给你讲述他眼中的上海。比如,当读到关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部分,我不仅仅看到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图片,更像是跟着作者的文字,一步步走进那些曾经辉煌的金融机构,想象着当时熙熙攘攘的人流,穿着体面的绅士们讨论着生意,身着华丽的长裙的女士们款款而行。书中对每一个建筑的细节描述都非常到位,从建筑风格的演变,到它曾经承载过的功能,再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都让人大开眼界。我曾以为对上海的了解已经 cukup (足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上海,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蜕变,却又保留着独特灵魂的上海。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无数次经过,却从未认真留意过的角落,开始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那些急于展示知识的书籍,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所营造的氛围所吸引,被它所描绘的场景所打动。我常常合上书本,在夜晚的静寂中,脑海里还在回放着书中的画面,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和文化的眷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时光胶囊,里面装满了上海英租界时期的点滴回忆。作者以一种充满敬意和好奇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可能已不复存在的地标的详细介绍。比如,书中关于一些老俱乐部、舞厅的描述,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社交生活,那些曾经响彻过的爵士乐,那些优雅的舞步,仿佛都还在空气中回荡。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这些地方,更是通过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生活节奏。我曾以为,上海的繁华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早在上个世纪,上海就已经是一个充满国际化气息和独特魅力的城市。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人情味。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书中也展现出了他们鲜活的一面。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相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我常常在睡前翻阅几页,然后带着对那个时代的无限遐想入睡。这本书不适合速读,它需要你慢慢品味,去感受文字中蕴含的历史韵味和情感力量。它像一杯醇厚的陈酿,越品越有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