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
定价:69.00元
作者:张金柱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3711
第1章 汽车分类 /002
第2章 汽车组成 /003
2.1 发动机 /006
2.2 底盘 /007
2.3 车身 /008
2.4 汽车电器 /009
第3章 汽车参数 /010
第2部分 发动机
第1章 发动机概述 /012
第2章 发动机类型 /016
2.1 汽油发动机 /016
2.2 柴油发动机 /017
2.3 转子发动机 /018
第3章 发动机总体构造 /019
3.1 曲柄连杆机构 /019
3.2 配气机构 /020
3.3 冷却系统 /021
3.4 燃料供给系统 /022
3.5 润滑系统 /023
3.6 点火系统 /024
3.7 启动系统和充电系统 /025
第4章 发动机工作原理 /026
4.1 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6
4.2 四冲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7
4.3 二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028
4.4 转子发动机工作原理 /029
第5章 发动机术语 /030
5.1 上止点与下止点 /030
5.2 燃烧室容积 /030
5.3 压缩比 /031
第6章 机体组 /032
6.1 概述 /032
6.2 气缸盖 /033
6.3 气缸体 /034
6.4 气缸垫 /035
第7章 活塞连杆组件 /036
7.1 概述 /036
7.2 活塞 /037
7.3 连杆 /037
第8章 曲轴飞轮组 /038
8.1 概述 /038
8.2 曲轴的功用 /039
8.3 曲轴的安装位置 /040
8.4 曲轴工作原理 /041
第9章 配气机构 /042
9.1 概述 /042
9.2 配气机构组成 /043
9.3 配气机构类型 /044
9.4 气门正时 /046
9.5 配气机构部件 /047
第10章 可变气门正时与可变气门升程 /053
10.1 概述 /053
10.2 丰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055
10.3 本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
电子控制 /056
10.4 奥迪气门升程系统 /057
第11章 燃料供给系统 /060
11.1 概述 /060
11.2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061
11.3 化油器 /062
11.4 化油器原理 /063
第12章 汽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064
12.1 概述 /064
12.2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组成 /065
12.3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结构 /066
12.4 EFI主要部件 /067
12.5 汽油缸内直喷系统 /069
第13章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 /072
13.1 概述 /072
13.2 高压油泵 /073
13.3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 /076
13.4 高压共轨系统原理 /077
第14章 排气系统 /078
14.1 概述 /078
14.2 排气歧管 /079
14.3 废气再循环 /080
14.4 汽油蒸发控制系统 /083
14.5 三元催化转换器 /085
第15章 增压器 /086
15.1 涡轮增压器 /086
15.2 机械增压器 /089
第16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092
16.1 概述 /092
16.2 发动机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093
16.3 发动机润滑油路 /094
16.4 机油泵 /095
16.5 干式油底壳 /095
第17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 /096
17.1 概述 /096
17.2 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097
17.3 节温器 /098
17.4 散热器 /098
17.5 散热器盖 /099
第18章 电动汽车 /100
18.1 纯电动汽车 /100
18.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02
18.3 燃料电池汽车 /106
第3部分 底盘
第1章 底盘概述 /109
1.1 传动系统 /111
1.2 行驶系统 /112
1.3 转向系统 /113
1.4 制动系统 /114
第2章 传动系统 /115
2.1 概述 /115
2.2 离合器 /116
2.3 变速器 /117
2.4 传动轴和万向节 /120
2.5 主减速器 /121
2.6 差速器 /122
第3章 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 /123
3.1 前置前驱 /123
3.2 前置后驱 /124
3.3 后置后驱 /125
3.4 中置后驱 /126
第4章 离合器 /127
4.1 概述 /127
4.2 离合器组成 /128
4.3 离合器原理 /130
4.4 离合器操纵机构 /132
第5章 手动变速器 /133
5.1 概述 /133
5.2 变速器原理 /134
5.3 手动变速器原理 /135
5.4 5挡手动变速器 /136
5.5 同步器 /139
第6章 自动变速器 /142
6.1 概述 /142
6.2 液力变矩器 /143
6.3 行星齿轮传动 /146
6.4 自动变速器换挡
执行机构 /148
6.5 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 /150
第7章 无级变速器 /152
7.1 概述 /152
7.2 CVT原理 /153
7.3 CVT滑轮控制机构 /154
第8章 双离合器变速器 /155
8.1 双离合器变速器原理 /155
8.2 大众DSG变速器 /158
第9章 四轮驱动 /161
9.1 概述 /161
9.2 分时四驱 /162
9.3 适时四驱 /163
9.4 全时四驱 /164
9.5 分动器 /165
第10章 传动轴 /167
10.1 概述 /167
10.2 万向节 /168
第11章 差速器 /170
11.1 概述 /170
11.2 差速器原理 /171
11.3 限滑差速器 /173
第12章 悬架系统 /174
12.1 概述 /174
12.2 悬架的类型 /175
12.3 麦弗逊式悬架 /177
12.4 双叉臂式悬架 /179
12.5 扭转梁式悬架 /180
12.6 稳定杆 /181
12.7 多连杆悬架 /182
12.8 空气悬架 /183
12.9 减振器 /185
第13章 轮胎 /187
13.1 概述 /187
13.2 车轮定位 /188
第14章 转向系统 /192
14.1 概述 /192
14.2 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 /193
14.3 循环球式转向系统 /196
14.4 转向系统部件 /198
14.5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199
14.6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201
第15章 制动系统 /203
15.1 概述 /203
15.2 制动系统的结构 /204
15.3 液压制动系统 /206
15.4 鼓式制动器 /207
15.5 盘式制动器 /208
15.6 制动助力器 /210
15.7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211
第4部分 车身
第1章 概述 /214
第2章 车架 /215
2.1 概述 /215
2.2 车身分类 /215
第3章 汽车安全系统 /217
di5部分 汽车电器
第1章 汽车电器概述 /219
第2章 启动系统 /220
2.1 概述 /220
2.2 起动机部件与工作原理 /221
2.3 起动机结构 /222
第3章 充电系统 /225
3.1 概述 /225
3.2 发电机 /225
3.3 蓄电池 /228
第4章 点火系统 /230
4.1 概述 /230
4.2 传统机械触点式点火系统工作原理 /231
4.3 电子点火系统 /232
4.4 火花塞 /233
第5章 仪表 /234
第6章 空调系统 /235
6.1 概述 /235
6.2 空调系统组成 /236
6.3 空调系统原理 /237
6.4 压缩机 /238
第7章 安全气囊 /239
参考文献 /240
本书采用图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汽车的结构与原理,并突出了新知识、新技术。全书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部分主要介绍汽车的总体结构;第二部分描述汽车发动机,包括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电动汽车等;第三部分详细介绍汽车的底盘,包括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悬架、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第四部分介绍汽车车身;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包括启动系统、充电系统、点火系统、汽车空调和安全气囊等。除传统汽车结构外,本书还增加了许多汽车新结构和新技术等,如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CVT变速器、双离合器变速器等内容。
本书从入门讲起,可作为掌握汽车技术的自学读本,即使无任何基础也同样适用。书中所有专业术语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相互对照,并与插图相对应,方便学习与查阅。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插图直观精美,可作为学习汽车技术的参考书、工具书,适合汽车专业的师生、汽车技术人员、汽车维修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使用。
不得不说,《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这本书,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宝藏。我一直以来都对汽车的电路部分感到头疼,觉得那些错综复杂的线路图就像天书一样。但是,这本书用非常友好的方式,将汽车的电路系统进行了梳理和讲解。它没有直接给我看那种复杂的电路图,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电学原理讲起,比如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然后循序渐进地讲解汽车上一些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比如灯光控制、雨刷控制等。我尤其喜欢它对汽车照明系统的讲解,图示非常清晰地展示了灯泡、开关、保险丝之间的连接,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当看到书中对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图解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现代汽车的“智能化”是如何实现的。比如,它能清晰地展示氧传感器是如何测量尾气中的氧含量,并将信号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这本书的彩色插图,将电子元件的内部结构也描绘了出来,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到一个黑色的塑料外壳,而是能够想象到它内部精密的电子线路。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讲解,虽然没有深入到编程层面,但它展示了ECU是如何接收各种传感器信号,并根据预设的程序来控制发动机的燃油喷射和点火时间的。这种将机械原理和电子控制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汽车的整体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汽车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会开”的层面,对于它内部的运作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被书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的精妙之处深深吸引。我总是对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部件,比如螺栓、螺母、垫片等,为何能够承受巨大的应力而保持稳定感到好奇。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结构图,展示了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部件是如何被设计出来,以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的。我尤其喜欢它对车身结构强度的分析,比如A柱、B柱、C柱在发生碰撞时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人体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比如座椅的支撑、仪表盘的布局,都与驾驶员的舒适性和操作便利性息息相关。这本书的图解,不仅仅是机械的结构,更融入了设计学的理念,让我看到汽车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一种艺术品。我还会关注书中对“轻量化设计”的讲解,了解汽车制造商是如何通过使用更轻的材料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的。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时,我第一眼就被它极其丰富的“零件大全”般的图文信息量所震撼。我一直觉得,汽车就像一个庞大的乐高模型,由无数个小零件组成。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零件的“百科全书”。我最先翻阅的是关于“发动机零件”的部分,它不仅仅展示了活塞、曲轴、连杆这些核心部件,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密封圈、垫片、轴承等等。我甚至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精密部件,比如油封、气门油封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我最喜欢它对“易损件”的讲解,它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部件是如何磨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需要定期更换。我还注意到书中对“标准件”和“非标准件”的区分,这对于我日后进行零件选购和维修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图解,将每一个零件都“拆解”出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我甚至还会关注书中关于“零件编号”和“型号识别”的介绍,这对于我在实际维修中查找和订购正确的零件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汽车机械原理一直充满疑惑的爱好者,我必须说,《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汽车的看法。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无与伦比的图解能力。无论是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还是底盘的悬挂系统,亦或是传动机构的复杂运作,都被作者用清晰、精美、色彩丰富的插图一一展现。我尤其欣赏它对复杂部件的处理,比如变速箱,这本书居然能够用分解图的方式,一层层地揭示齿轮的啮合、换挡机构的工作原理,让我这个原本对机械结构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够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反复研究变速箱的那几页,最终恍然大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工程师。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发动机(如直列四缸、V6、水平对置等)的讲解,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从外观上区分这些发动机,以及它们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上的差异。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讲解刹车系统时,它不仅说明了刹车盘、刹车片、刹车卡钳的工作原理,还简要提到了ABS(防抱死刹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让我感觉知识的应用性非常强。我甚至开始关注汽车的电子系统,书里对一些基础的电路图的解读,也让我感到不再那么畏惧。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那精美的插图吸引住了。翻开扉页,浓郁的油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汽车深深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汽车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艺术品,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它的神秘之门。我最开始关注的是发动机的部分,这本书用极其详尽的图解,一点点地剖析了内燃机的运作原理。从进气、压缩、做功到排气,每一个环节都配有高质量的彩色图示,甚至连活塞的运动轨迹、气门的开合时机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它对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发动机区别的解释,文字描述浅显易懂,配合图例,让人瞬间豁然开朗。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了一些实际的维修案例,比如如何判断火花塞的工作状态,或者如何通过简单的声音来初步诊断发动机的故障。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图示,观察自己车上发动机舱的某些部件,感觉像是获得了“透视眼”一样,能看到那些平时隐藏在金属外壳下的奥秘。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我是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有时候,我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汽车制造车间,亲手拆解、组装每一个零件,感受科技的魅力。我甚至开始对汽车的燃油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里关于燃油泵、喷油嘴、节气门等部件的工作原理,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对汽车的“心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汽车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些庞大的钢铁机器背后,隐藏着无数精妙的设计和运转的逻辑。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我才真正体会到“图解”二字的力量。这本书的插图绝对是它最大的亮点,那种细节的展现,那种色彩的运用,都让人叹为观止。我是一个喜欢细节的人,所以当看到书中对发动机活塞环的剖面图,以及其与气缸壁的配合关系被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它甚至能够展示燃油喷射时,燃油雾化的过程,以及燃烧室内的爆炸过程,虽然只是静态的图示,却能唤起我无限的想象。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区别,这本书用并列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在点火方式、燃料类型上的差异,并解释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工作效率和性能的。我甚至还对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产生了兴趣,虽然书中对这些新兴技术可能没有那么详尽,但它为我理解这些技术的底层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让原本枯燥的机械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有时候会反复翻阅关于传动系统的章节,研究自动变速箱和手动变速箱的区别,以及它们内部的行星齿轮组是如何工作的,这种探索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
评分我一直对汽车的“声音”和“感觉”很着迷,这本书《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我通常会从车辆的排气系统入手,因为我认为这是汽车“发声”的源头。书中对排气系统的图解,不仅展示了排气管的结构,还详细解释了消音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催化转化器是如何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的。我能够看到,不同的排气管设计,对发动机的性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声学”和“振动”的章节,虽然这可能不是重点,但它让我明白,汽车的NVH(噪声、振动、舒适性)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优化的。我还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比如空气动力学在降低风阻、提高高速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这本书的图解,不仅仅是机械的结构,还渗透着物理学的原理,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汽车的设计。我甚至还对书中关于“材料科学”的简要介绍产生了兴趣,了解不同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汽车性能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讲解,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独特。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对于汽车来说,发动机无疑是它的“心脏”。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在发动机部分的讲解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停留在讲解“四冲程”这么简单,而是将每一个冲程都用非常精美的动态示意图(当然是静态的图示,但感觉非常生动)给展现出来。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关于活塞、曲轴、连杆的运动关系,直到我能够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机械联动模型。书里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润滑系统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汽车需要这些“辅助系统”,以及它们在保障发动机高效运转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喜欢它对气门正时系统的讲解,那精密的凸轮轴、气门摇臂、弹簧,以及它们与曲轴之间精确的配比关系,都让我惊叹于人类的智慧。它甚至还涉及到一些发动机调校的基本概念,比如如何通过改变凸轮轴的升程和持续时间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图示,它能够清晰地展示机油泵是如何将机油输送到发动机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减少摩擦和磨损。这本书的图解,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将那些原本高深的机械原理,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作为一个对汽车的“内在美”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发现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最开始就被它对汽车底盘结构的细致描绘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底盘。这本书对各种悬挂系统的讲解,从最基本的麦弗逊式到更复杂的双叉臂式和多连杆式,都配有非常清晰的三维立体图。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连杆、每个支柱在承受不同载荷时是如何工作的。我尤其喜欢它对转向系统的讲解,图示将方向盘的转动,通过转向柱、转向机、转向拉杆,最终传递到车轮的整个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还看到了书中对不同类型刹车系统(如盘式刹车、鼓式刹车)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静态的结构,更通过图示,暗示了部件之间的联动和受力关系,让我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汽车的行驶过程。我还对书中关于传动系统的讲解印象深刻,特别是对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图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汽车在转弯时,内外轮的转速可以不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汽车的机械工程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步入汽车维修行业的学徒,手里拿着这本《图解汽车原理与构造》,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我之前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总觉得有些抽象,缺乏直观的感受。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彩色插图,将汽车的每一个部件都“解剖”出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我最先钻研的是底盘部分,因为我觉得这是汽车支撑和操控的关键。书中对悬挂系统,从麦弗逊式到多连杆式,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图解,甚至连减震器、弹簧、控制臂之间的联动关系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我尤其喜欢它对转向系统的描述,图示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方向盘转动后,车轮是如何通过转向拉杆和转向齿轮来实现转向的。这让我平时在维修时,看到底盘上的那些金属杆件,不再感到茫然,能够有目的地去检查和判断。此外,这本书对轮胎、轮毂、制动系统的讲解也同样出色,它甚至涉及到一些胎压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这对于现在的汽车维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建立了一种“看图识车”、“以图代文”的学习方法。我能够对照书中的图示,去观察我手头的汽车部件,找到对应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维修手册上的文字描述。我还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关于车身结构和安全性的部分,了解车架的受力点,安全气囊的工作机制,这些知识对于我日后进行更深入的维修工作,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