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 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速成宝典入门篇+实战篇 电气机械自动化电气电子工程及其非标自动化设计调试工

2本 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速成宝典入门篇+实战篇 电气机械自动化电气电子工程及其非标自动化设计调试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动化
  • 机构设计
  • 电气工程
  • 机械工程
  • 非标自动化
  • 自动化调试
  • 工程实践
  • 速成宝典
  • 入门
  • 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易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7071
商品编码:27694372958
丛书名: 自动化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速成宝典 ——实战篇
作者:   柯武龙
市场价:   98.00
ISBN号:   9787111587071
版次:   1-1
出版日期:   2018-02
页数:   343
字数:   49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从企业自动化项目开展和实践出发,着重梳理了自动化机构设计相关的流程、方法、技巧和经验等,主要包括自动化设备的制作剖析、标准机/件的选用、常见的机构传动方式、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在如今国家高度定位智能制造,促使自动化大发展和机器换人的时代,本书填补国内在自动化机构设计方面职场新人教育培训上的空白,能满足一些读者转行转岗的知识和技能提升需求。本书适合新入职的工科毕业生、企业一线技术员、技能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自动化行业的社会青年等阅读。

前言
第1 章 自动化设备的制作剖析 1
1. 1 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模块 1
1. 1. 1 供料机构 2
1. 1. 2 上料机构 23
1. 1. 3 移料机构 38
1. 1. 4 工艺机构 59
1. 1. 5 收料机构 74
1. 1. 6 其他机构 78
1. 2 自动化设备的制作指标 95
1. 2. 1 产能 95
1. 2. 2 品质 97
1. 2. 3 成本 98
1. 2. 4 交期 101
1. 2. 5 其他 104
1. 3 如何制作自动化设备 110
1. 3. 1 项目的评估 111
1. 3. 2 方案的制定 112
1. 3. 3 机构的设计 115
1. 3. 4 工程图样和表单的制作 117
1. 3. 5 组装和调试 124
1. 3. 6 设备的导入和验收 128
第2 章 标准机/件的选用 133
2. 1 标准机/件的设计意义及要点 133
2. 2 气动元件的选用 134
2. 2. 1 气动元件简介 134
2. 2. 2 气缸及其配件的选用 136
2. 2. 3 真空发生器及其配件的选用 162
2. 2. 4 气动元件选型的建议 179

2. 3 电动机的选用 180
2. 3. 1 电动机的基本常识 180
2. 3. 2 伺服电动机 190
2. 3. 3 步进电动机(特殊的感应电动机) 201
2. 3. 4 直驱电动机 207
2. 3. 5 电动机应用案例 209
2. 4 凸轮分割器的选用 210
2. 4. 1 应用掠影 210
2. 4. 2 设计相关 211
2. 4. 3 选型计算 221
2. 5 其他标准件的选用 226
2. 5. 1 轴系标准件 226
2. 5. 2 导引标准件 238
2. 5. 3 紧固标准件 251
师傅教导 258
第3 章 常见的机构传动方式 259
3. 1 螺旋传动 260
3. 1. 1 基本认识 260
3. 1. 2 滚珠丝杠选型设计 262
3. 2 带传动 275
3. 2. 1 基本认识 276
3. 2. 2 同步带选型设计 280
3. 3 链传动 289
3. 3. 1 基本认识 289
3. 3. 2 链传动选型设计 292
3. 4 齿轮传动 299
师傅教导 305
第4 章 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06
4. 1 非标机构设计的思路是怎么炼成的 306
4. 1. 1 非标机构设计的定制性 306
4. 1. 2 非标机构设计的实战流程 307
4. 1. 3 非标机构设计的思路和技巧 310
4. 1. 4 非标机构设计构思案例 313
4. 2 如何做好非标设备的细节设计 317
4. 2. 1 细节设计的意义 317
目 录Ⅶ
4. 2. 2 细节设计的类别 317
4. 2. 3 细节设计的案例 318
4. 3 如何设计出美观的设备 327
4. 3. 1 基本认识 327
4. 3. 2 如何设计 329
4. 4 问题机构剖析 339
师傅教导 343

定价 39.00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6-12-01
开本 04
作者
装帧 01
页数 21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11552840
“工作忙碌又急于‘充电’,渴望快速提升技能”是制造业技术群体和新入职场毕业生的痛点,本书从企业运作和实践出发,给读者提供“简单、速成、实用、提升”的“技术快餐”,帮助读者迅速融入自动化行业和企业,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提升。
入门篇主要包括职业规划之制造业技术路线、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自动化工程师必修基本功、从业观念和学习方法等如何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自动化工程师的内容。
本书适合新入职的工科毕业生、企业一线技术员、技能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自动化行业的社会青年等阅读。

 

前言

第1章职业规划之制造业技术路线

1.1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职业介绍

1.1.1企业的技术部门组织架构

1.1.2企业常见的技术岗位

1.1.3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的职业方向

1.2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程师

1.2.1自动化机构设计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1.2.2技术工程师的四大“非技术性特质”

1.2.3企业的职业发展通道

第2章企业的产品制造过程

2.1产品的生产过程

2.1.1产品的生产流程

2.1.2工程师的技术支持

2.2某款USB连接器的生产案例

2.2.1从元件到终端产品之旅

2.2.2生产线的非标自动化设备

2.3设备是为产品生产服务的

2.3.1企业自动化项目的实施

2.3.2企业对生产设备的隐性要求

第3章自动化工程师必修基本功

3.1设计人员的应知必会

3.1.1产品方面

3.1.2工艺方面

3.1.3生产方面

3.1.4软件方面

3.1.5选型方面

3.1.6材料方面

3.1.7机构方面

3.1.8模具方面

3.1.9控制方面

3.2设计人员的“铁人五项”

3.2.1模仿能力

3.2.2查阅能力

3.2.3动手能力

3.2.4分析能力

3.2.5沟通能力

第4章从业观念和学习方法

4.1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特性

4.1.1企业的设备要求

4.1.2设计工作的特点

4.2机构设计的学习策略

4.2.1以客户实际和需求为导向

4.2.2把握设备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4.2.3熟悉机构设计的性能指标

4.3夹治具设计是入门钥匙

4.4标准机件是最好的老师

4.4.1标准机件应用广泛

4.4.2标准机件的特点和意义

4.4.3标准机件的选用依据

4.4.4标准机件的选型≠选用

4.4.5标准机件的选用案例

4.5观念左右优劣,细节决定成败

4.6学无止境,养成良好习惯

4.6.1资源泛滥是一个灾难

4.6.2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4.7练好基本功,大胆向前冲

4.7.1练好基本功

4.7.2大胆向前冲

后记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 前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设计与制造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无论是精密仪器的研发,还是大型设备的生产,都离不开扎实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知识。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关键技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机械零件设计、连接件设计、机械传动设计、轴系设计、润滑与密封、材料力学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检测与测量等多个核心领域。我们力求在理论讲解深入浅出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习题练习,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我们吸取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力求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良师益友,陪伴您在探索工程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一章 机械制图基础 1.1 机械制图的重要性与基本要求 机械制图是工程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一张准确、清晰的图纸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个零件或一个组件的设计意图、尺寸、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关键信息,是产品从设计走向制造的桥梁。 重要性: 技术交流媒介: 统一的图纸表达方式,确保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沟通无误。 设计依据: 记录和传达设计者的思维和技术方案。 生产指导: 是机械加工、装配、检验等工作的直接依据。 质量保证: 清晰的图纸是实现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技术文档: 是产品生命周期中重要的技术档案。 基本要求: 准确性: 图形、尺寸、标注等必须符合实际要求,不能有任何错误。 完整性: 必须表达清楚零件的全部技术要求,无遗漏。 清晰性: 图线清晰,标注明确,易于识读。 规范性: 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制图标准(如GB/T 16675系列标准),使用统一的图线、符号和标注方法。 经济性: 在保证完整准确的前提下,力求图面简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标注。 1.2 图纸幅面、标题栏和图框 图纸幅面: 采用国际标准幅面,如A0、A1、A2、A3、A4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尺寸,便于文件管理和装订。 图框: 绘制在图纸的四周,用于容纳标题栏、尺寸界线、定位标记等。 标题栏: 位于图纸的右下角,包含零件名称、图号、材料、比例、设计人、审核人、日期、图幅名称等基本信息。 1.3 图线及其应用 图线是机械图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线型代表不同的含义。 粗实线: 用于表示可见的轮廓线和外形线。 细实线: 用于尺寸线、尺寸界线、指引线、剖面线、重复图样线等。 粗点画线: 用于表示重叠部位的轮廓线、允许转动的零件的极限位置线等。 细点画线: 用于表示被遮挡的轮廓线(隐藏线)。 细虚线: 用于表示被简化画出的结构、轨迹线、中心线等。 双折线: 用于表示断裂的剖面。 波浪线: 用于表示局部放大视图的界限。 1.4 投影法 基本投影法: 轴测投影、正投影。 三视图: 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是表达零件形状的主要视图。 常用视图: 局部视图、斜视图、剖视图、截视图等,用于清晰表达特定部位或内部结构。 1.5 尺寸标注 尺寸标注是图纸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直接关系到零件的加工精度。 基本原则: 完整、清晰、不重复、避免积累误差。 尺寸类型: 尺寸、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 标注方法: 按照国标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和数字标注。 1.6 表面结构要素 表面粗糙度: 用Ra、Rz等参数表示,影响零件的使用性能,如摩擦、磨损、密封性等。 表面处理: 如镀层、涂层、热处理等。 1.7 剖视图与截视图 剖视图: 用于表达零件的内部结构,将假想的剖切平面与零件相交,并移去剖切平面上方的部分,将其余部分投影而形成的视图。 截视图: 用于表达零件的外部形状,相当于将零件的某一部分移去,显示出其横截面。 第二章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2.1 机械零件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分类: 通用零件: 轴、齿轮、轴承、螺钉、螺母等。 专有零件: 根据设备功能专门设计的零件。 成组零件: 在一个组件中共同完成某种功能的零件组。 设计原则: 功能性: 满足设备的工作要求。 可靠性: 保证在规定条件下长期稳定工作。 经济性: 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互换性: 保证零件能够方便地进行更换和维修。 工艺性: 便于加工、装配和测量。 标准化与系列化: 优先选用标准件,采用系列化设计。 安全性: 避免对人身和设备造成伤害。 2.2 连接件设计 连接件是将零件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的部件,是机械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螺纹连接: 螺纹种类: 普通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等。 螺纹连接的受力: 拉伸、压缩、剪切、扭转。 螺纹紧固件: 螺栓、螺母、垫圈、销等。 连接的可靠性: 预紧力、防松措施(如开口销、开口螺母、弹簧垫圈、粘接剂等)。 键连接: 用于传递轴与轮毂之间的转矩。 键的种类: 平键、半圆键、花键、销键等。 键的选型与计算。 销连接: 用于定位和连接。 销的种类: 圆柱销、圆锥销、开口销、槽销等。 销的选用。 铆接、焊接连接: 工艺特点与应用。 强度计算。 2.3 轴与轴系设计 轴是传递转矩和承受载荷的旋转零件。 轴的类型: 传动轴、心轴。 轴的受力分析: 弯曲、扭转、轴向力。 轴的材料选择: 碳素钢、合金钢等。 轴的结构设计: 轴肩、轴环、键槽、油孔、花键等。 轴的强度计算: 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刚度计算。 轴系设计: 组合轴、轴承支承、齿轮安装、联轴器安装等。 2.4 齿轮设计 齿轮是实现转速比和转矩传递的常用传动元件。 齿轮的基本参数: 模数、齿数、压力角、螺旋角等。 齿轮的类型: 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锥齿轮、蜗杆蜗轮等。 齿轮传动的特点: 传动比准确、效率高、结构紧凑。 齿轮的强度计算: 齿根弯曲强度、齿面接触强度。 齿轮的精度等级: 影响传动平稳性和噪声。 2.5 轴承设计 轴承是支撑轴并减少其运动摩擦的零件。 轴承的分类: 滚动轴承: 球轴承、滚子轴承(圆柱滚子、圆锥滚子、滚针)。 滑动轴承: 铜套、轴瓦。 轴承的选型: 根据载荷、转速、精度、工作环境等因素选择。 轴承的寿命计算: 基本额定寿命。 轴承的安装与润滑。 第三章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 3.1 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与重要性 机械加工工艺是指将毛坯件加工成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的生产过程,是实现机械产品制造的关键环节。 重要性: 保证零件精度: 直接影响零件的尺寸、形状、表面质量。 影响生产效率: 合理的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能提高生产效率。 控制生产成本: 优化的工艺能够降低材料消耗和机时消耗。 保证产品性能: 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等都会影响零件的使用性能。 3.2 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是机械加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刀具去除材料形成所需的形状。 车削: 用于加工回转体零件。 铣削: 用于加工平面、沟槽、成形面等。 钻削: 用于加工孔。 镗削: 用于加工精度较高的孔。 磨削: 用于获得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的零件。 3.3 成形加工 铸造: 将金属熔化后浇入铸模,冷却凝固成型。 锻造: 将金属加热后通过锤击或压力成型。 冲压: 利用模具对板材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或分离。 3.4 热处理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 退火: 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提高塑性。 正火: 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和韧性。 淬火: 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回火: 消除淬火应力,获得所需的综合力学性能。 3.5 表面加工 电镀、阳极氧化: 提高零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 喷涂、抛光: 改善零件的外观质量。 第四章 材料力学基础 4.1 材料力学概述 材料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应力、应变和变形规律的学科,是机械设计中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基础。 4.2 应力与应变 应力: 物体内某一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内力,分为正应力(垂直于截面)和剪应力(平行于截面)。 应变: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相对变形。 4.3 材料的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 (E): 表示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泊松比 (ν): 表示材料在单向拉伸或压缩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 屈服强度 (σs): 材料发生屈服时的应力。 抗拉强度 (σb): 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疲劳强度: 材料在反复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4.4 强度理论 最大拉应力理论: 适用于脆性材料。 最大剪应力理论: 适用于塑性材料。 第三强度理论(滑移线理论): 适用于塑性材料。 第四强度理论(形变能密度理论): 适用于塑性材料。 4.5 梁的弯曲 弯矩与剪力图。 应力计算。 挠度计算。 4.6 轴的扭转 扭矩计算。 应力计算。 转角计算。 第五章 润滑与密封 5.1 润滑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润滑是通过在运动表面之间引入润滑剂,以减少摩擦、降低磨损、散热、防锈和清除污垢。 摩擦: 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磨损: 表面材料因相对运动而逐渐损失的现象。 5.2 润滑剂的种类与性能 润滑油: 矿物油、合成油。 润滑脂: 由基础油、稠化剂和添加剂组成。 固体润滑剂: 如石墨、二硫化钼。 润滑剂性能指标: 粘度、粘温特性、闪点、凝点、氧化安定性等。 5.3 密封的基本原理与作用 密封是为了阻止或限制流体(液体或气体)或固体颗粒的泄漏或进入,以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和环境清洁。 泄漏: 工作介质从密封处外漏。 污染: 外部杂质进入设备内部。 5.4 密封件的分类与选用 动密封: 用于运动部件之间,如O形圈、油封、填料函。 静密封: 用于静止部件之间,如垫片、O形圈。 摩擦密封: 如油槽、油环。 迷宫密封、离心密封。 密封件的选用: 考虑工作压力、温度、介质、运动速度等因素。 结语 本书涵盖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的核心知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初步的实践指导。工程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希望本书能激发您对机械工程的浓厚兴趣,并为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请务必结合具体的设计要求和生产条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工程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清晰的排版,合理的章节划分,以及大量高质量的图示,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和愉悦。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章节,它不仅仅是介绍如何设计一个能工作的设备,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一个“好用”的设备,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我正在着手设计一台用于精密装配的自动化设备,书中关于“微动控制”和“高精度定位”的讲解,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人机协作”的最新发展趋势,希望能在未来的设计中融入更多安全、友好的交互方式,提升操作人员的工作体验。这本书真的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给予我启迪和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很多案例和讲解都来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场景。我是一名在制造业一线工作的技术员,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终于能够理解很多之前只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疑问。比如,书中对于变频器在不同负载下的节能策略,以及伺服电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动态性能表现,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和曲线图,这对于我在现场进行设备调优和故障诊断非常有帮助。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预防性维护”和“故障预测”的部分,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设备的维护计划中,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整体稼动率。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的各个方面。我之前对非标自动化设计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非常依赖经验的领域,难以通过书本学习。但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系统地介绍了非标自动化设计的整个流程,从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方案深化,再到结构设计、电气设计,最后到编程调试和现场交付,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的理念,这能够大大提高设计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减少重复劳动。我正在研究书中关于“机器人集成”的章节,希望能够将工业机器人更有效地融入到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中,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

评分

这本书真是把我对自动化设计的认知从“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系统性的框架”。我一直觉得,做自动化设计,不仅仅是会画图、会接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这本书恰恰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各种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该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例如,在谈到运动控制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的控制器类型,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精度、速度、成本等方面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负载和工艺要求进行选择。而且,书中对于机械结构的设计,例如连杆机构、齿轮传动等,也给出了很多巧妙的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这对于我这个偏重电气控制的工程师来说,拓宽了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论述,这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自动化项目,需要将机械、电气、软件等各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专业,硬壳封面,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硬菜”。我是一位刚入行不久的自动化工程师,之前接触的都是一些相对简单的流水线和工位改造,对于更复杂的自动化系统设计,心里总有些底气不足。这本书的“入门篇”让我感觉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机械结构件的选用,到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基本原理,再到简单的电气回路搭建,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尤其喜欢其中对各种常用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和适用场景的详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以后在项目中快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有指导意义。而“实战篇”则更是让我跃跃欲试,里面列举的几个典型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案例,涵盖了从概念提出到最终调试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很到位,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自动化项目是如何从无到有实现的,这对于培养我的设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一本厚实的书,沉甸甸的,翻开目录,密密麻麻的都是我一直以来渴望掌握的知识点。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电气控制,再到精密的自动化系统集成,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选型与控制的部分,一直以来在这块总是模棱两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彻底理清思路,做出更优化的设计。同时,对于非标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结构仿真和电气规划,这本书也给出了详尽的指导。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PLC编程和HMI界面设计的实例,那是我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让我的设计效率更上一层楼。书中的图例和案例也十分丰富,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非常有帮助,我喜欢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大量的技术知识,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自动化设计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不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系统地分析问题,如何拆解复杂的设计任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取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创新设计”的探讨,它鼓励我们在遵循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我正在尝试将书中关于“智能控制”的理念应用到我正在设计的一个自动化生产线上,希望能通过引入一些AI算法,让设备能够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自我优化和调整,从而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为我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涵盖了自动化设计中几乎所有的关键领域,从机械传动、液压气动,到电气控制、PLC编程,再到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甚至是工业通信协议和数据采集。我本身是机械背景出身,对电气和软件方面的内容一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的讲解非常清晰易懂,即使是复杂的电气原理图和PLC梯形图,也能通过其详细的图示和解释,让我逐渐理解。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低成本高效设计”的理念,在有限的预算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这对于很多初创型企业或者小型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书中对于不同供应商的元器件的性能和价格的对比分析,也为我的选型提供了很多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基础的读者。我作为一个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在阅读“入门篇”时,也从中找到了很多之前被我忽略或者理解不够深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于防爆、防腐蚀等特殊环境下设备选型的考量,以及如何进行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来提高设计的可靠性,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而“实战篇”更是亮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将抽象的设计方法具象化。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机器视觉在自动化检测中的应用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视觉传感器、光源和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需求进行配置和编程,这对我目前正在负责的一个产品质量检测项目非常有帮助。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关于机械臂路径规划的算法,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其中的思想,优化设备的运行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一直觉得,学自动化设计,最怕的就是学了一堆“看起来很美”的理论,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指导和注意事项。比如,在讲解PLC编程时,书中给出了非常多的程序示例,并且详细解释了每个指令的含义和用法,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而且,书中对于现场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故障排除,也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设计理念,如何让操作界面更友好,如何让设备操作更便捷,这些细节往往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我正在考虑将书中介绍的一些设计原则应用到我正在开发的一款自动化包装设备中,相信能大大提升设备的用户满意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