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玩指南 通俗易懂瓷器铜器书画玉器文房四宝古玩收藏鉴定指南印章名石收藏是一种文化古玩鉴赏

中国古玩指南 通俗易懂瓷器铜器书画玉器文房四宝古玩收藏鉴定指南印章名石收藏是一种文化古玩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玩
  • 瓷器
  • 铜器
  • 书画
  • 玉器
  • 文房四宝
  • 古玩收藏
  • 古玩鉴定
  • 印章
  • 名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在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社
ISBN:9787200056846
商品编码:2789293374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名称】中国古玩指南

【作    者】宋璐璐 于丹 主编

【I S  B N】9787553422329

【出 版 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3年8月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

【页    数】691页

【印    张】46

【印    刷】胶版纸黑白色印刷

【装    订】平装

【定    价】48元


暂无内容介绍


《艺海拾珍:中国古玩鉴赏入门》 这本书籍旨在为广大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易懂的古玩鉴赏指南。本书避开了繁复晦涩的专业术语,以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玩艺术的迷人世界。 内容亮点: 瓷器: 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瓷器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萌芽,到宋代五大名窑的辉煌,再到明清官窑的精美绝伦。本书会重点解析不同时期瓷器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关键特征,并提供实用的辨别方法,帮助读者区分不同朝代的瓷器,认识其艺术价值和收藏潜力。读者将了解如青花、粉彩、珐琅彩等经典釉彩的特点,以及龙纹、凤纹、花鸟纹等常见纹饰的寓意。 铜器: 带领读者穿越回青铜时代的盛世。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铜器的发展脉络,从夏商周的礼器,到汉代的日常生活用具,再到宋元明清的文玩铜器。读者将学习如何从铜器的器形、纹饰(如饕餮纹、龙纹、几何纹等)、铸造工艺、锈色等方面来判断其年代和价值。本书还会介绍一些著名的铜器类型,如鼎、簋、钟、尊等,并讲解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书画: 揭示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本书将从书法的基本要素——笔法、结构、墨法入手,介绍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书体的发展演变。在绘画部分,则会引导读者欣赏不同画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的绘画技法和构图特点,以及工笔、写意等表现方式。读者将了解如何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的意境、笔墨韵味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辨别真伪和年代。 玉器: 触摸中华民族钟爱的温润美玉。本书将追溯中国玉器文化的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良渚文化,到商周的礼器玉,再到汉代的玉雕,以及明清的玉器工艺。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玉石的质地、颜色、光泽,以及玉器雕刻的工艺手法和纹饰(如瑞兽纹、回纹、龙凤纹等)。本书还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玉器器形,如璧、琮、璜、环等,并探讨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文房四宝: 走进古代文人的书斋雅趣。本书将详细介绍笔、墨、纸、砚这四种文人必备的文具。在笔的部分,会介绍不同毛质(如狼毫、羊毫、兼毫)的特性及其在书法绘画中的应用。在墨的部分,则会讲解松烟墨、桐烟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纸的部分,会介绍宣纸、皮纸等不同纸张的质地和用途。而砚的部分,则会重点介绍端砚、歙砚、洮砚等名砚的石材、造型和雕刻工艺。读者将能体会到文房四宝背后蕴含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 印章与名石: 探索方寸之间的艺术与权力。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中国印章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铜印到后来的玉印、石印。读者将学习如何欣赏印章的材质(如寿山石、田黄石、鸡血石等)、形状、钮式以及篆刻的刀法和章法。本书还会介绍一些著名的印章名石,探讨它们独特的石质、色彩和纹理,以及名石在印章收藏中的价值。 本书的特色: 通俗易懂: 语言平实,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 图文并茂: 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直观展示古玩的细节和美感,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鉴赏实用: 提供具体的辨别方法和鉴定要点,帮助读者在实际收藏中进行判断。 文化深度: 在介绍古玩的同时,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寓意和社会习俗,让读者不仅了解器物本身,更能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 体系完整: 涵盖了中国古玩收藏的多个重要门类,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入门框架。 适用人群: 对中国古玩收藏感兴趣的初学者。 希望提升自身古玩鉴赏能力的收藏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学生、教师以及需要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类人士。 《艺海拾珍:中国古玩鉴赏入门》将是您开启古玩收藏之旅的理想伙伴,让您在品味古玩的乐趣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情有独钟,但苦于自己没有系统的知识,看到那些画作时,常常只能惊叹于笔墨的精妙,却无法道出其所以然。这次读了《中国古玩指南》中的书画章节,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户。作者在介绍书画时,非常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从“笔墨纸砚”这些最基础的要素入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理解书画创作的根本。他对“笔”的讲解,从毛笔的材质、选择,到执笔的姿势、力度,都讲得十分细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能用一根看似简单的毛笔,挥洒出千变万化的线条。他对“墨”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墨的深邃变化,从浓到淡,从润到枯,再到各种“宿墨”、“焦墨”的运用,仿佛能感受到笔尖上流淌的生命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书画家生平事迹的小故事,比如王羲之爱鹅,导致书法精进的故事,或是齐白石如何从木匠蜕变为一代宗师的传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状态,也更能理解他们的作品为何如此动人。在讲解绘画技巧时,作者没有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经典画作的局部放大图,来分析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的运用。当我看到书中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更是被作者的解读所折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面上的景物,而是深入到每个细节,去解读其中蕴含的社会风貌、人物情感,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屋檐上的瓦片,都仿佛有了生命。这种“细读”的方式,让我对书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评分

在《中国古玩指南》的玉器章节,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润而内敛的美。我一直觉得玉器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金银那样张扬,却有一种低调的奢华,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内容,让我对玉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从玉石的种类、质地入手,比如翡翠、和田玉、岫岩玉等,详细讲解了它们的物理特性和视觉感受。他用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玉石的“色泽”,比如“羊脂白”那种温润如脂的感觉,“翠色”那种生机勃勃的绿意,让我即便没有亲眼见过,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它们的美。书中还重点介绍了玉器的雕琢工艺,从古代的“砣具”到近现代的“电钻”,展示了工艺的进步,也强调了手工雕琢的精妙。他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圆雕”、“浮雕”、“镂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让我了解到一块玉石是如何在巧匠的手中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玉器的“沁色”和“包浆”,这些看似瑕疵的痕迹,在古玉身上却能增添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明白了“瑕不掩瑜”的道理。在讲解古代玉器的佩饰、礼器时,作者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去解读玉器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比如“玉璧”代表的“天”,“玉琮”代表的“地”,让我对这些器物不再只是看到它们的外形,而是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明白,玉器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中国古玩指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玩“前世今生”的书。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匠心”和“良知”。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知识视为“独门秘籍”,而是用一种非常开放和分享的态度,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介绍每一个门类的古玩时,作者都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讲解其“由来”。比如,他会从古代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解释某一种古玩的出现和发展。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制作出这样的器物,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材质,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工艺。这种理解,远远超越了仅仅是认识一件器物的“形”和“色”。更重要的是,书中在讲解“鉴定”的部分,并没有提供那些“一眼假”的简单判断标准,而是强调了“眼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重要性。它教导我要多看真品,多学历史,多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作者甚至会提及一些收藏中的“陷阱”和“误区”,并给出规避的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的“护身符”。它让我觉得,在充满诱惑和风险的古玩市场,我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小白”,至少有了一个可靠的向导。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古玩指南》中关于印章和名石的部分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枚小小的印章,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学问。我一直以为印章就是签名的一种替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印章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意义。作者首先从印章的起源讲起,它如何从古代的印信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并阐述了印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作用。他会讲解不同历史时期印章的形制、材质和篆刻风格的演变,让我看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介绍印章的材质时,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石材的名称,比如寿山石、田黄石、鸡血石等,还会详细讲解它们的特点、产地以及在雕刻中的表现力。他对“名石”的描述,让我感受到这些石头本身就具备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它们的光泽、色彩、纹理,都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篆刻”技法的讲解,作者没有用过于专业的语言,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白文”、“朱文”的区别,以及各种刻刀的使用技巧,甚至会分享一些简单的入门方法。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会挑选一些著名的印章作品,进行赏析,解读其章法、刀法和意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篆刻艺术的展览之中。我了解到,一枚好的印章,不仅仅是刻有文字,它更是一种心性的表达,一种艺术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印章和名石的认识,从“物件”上升到了“艺术品”,让我看到了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如何能容纳下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在我看来,《中国古玩指南》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它把“文化”这个词,贯穿在了整本书的始终。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各种古玩物件,而是着力于挖掘这些物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瓷器时,它会联系当时的社会风俗、审美趋势;在讲解铜器时,它会强调其在礼仪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在讲解书画时,它会深入到作者的生平、创作理念。这种“以物见人,以物见史”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深度。我常常觉得,很多古玩书籍,尤其是讲到鉴定的部分,会过于强调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看釉色、如何辨别胎质,但往往忽略了藏品之所以成为藏品,是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不仅仅是教会我“看”,更是教会我“懂”。它让我明白,每一件古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化的符号。通过赏玩古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曾经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这种文化层面的引导,让我觉得收藏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寻宝游戏”,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文化之旅。它让我明白了,收藏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是为了理解和传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在翻阅《中国古玩指南》的铜器部分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精美的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的图片。那些纹饰繁复,造型庄重古朴的器物,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想象。这本书在介绍铜器时,并没有直接跳到鉴定和估价,而是花了大篇幅讲述了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的鼎盛,到春秋战国的变革,再到秦汉以后铜器使用的转变,整个过程娓娓道来,仿佛在为我梳理一条清晰的时间轴。作者通过讲述不同时期铜器在礼仪、战争、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让我理解了铜器不仅仅是金属制品,更是承载着时代文化和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比如,他会细致地解释“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从最初的炊具到后来的权力象征,再到其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对“问鼎”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介绍纹饰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饕餮纹”、“云雷纹”等名称,而是会结合出土的实物,生动地讲解这些纹饰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甚至会提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纹饰风格的细微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铭文”的讲解,作者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铭文,进行解读,让我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故事,仿佛能听到来自千年前的声音。这种深入挖掘铜器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方式,让我觉得收藏铜器不再是简单地拥有一件旧物,而是拥有一段历史,一种传承。书中还提到了一些青铜器的锈色和包浆的形成,虽然我暂时还不能凭此进行鉴定,但至少让我对这些“自然形成的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古铜器多了一份敬畏。

评分

拿到《中国古玩指南》之前,我对于“古玩收藏”这个词,总觉得离我遥不可及,像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高端爱好。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一夜暴富”的幻想,而是非常务实地从“收藏的乐趣”、“收藏的准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作者在讲解收藏的意义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保值增值”层面,而是强调了收藏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它能够带给个人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他会讲述一些收藏家是如何因为一件藏品而与历史结缘,如何通过收藏来学习和传承文化,这些故事让我觉得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在讲解“收藏的准备”时,这本书并没有要求我必须拥有多少资金,而是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它教我如何从基础的知识学起,如何通过阅读、参观、交流来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这让我觉得,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一步步地走进古玩收藏的世界。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如何避免收藏中的误区,如何对待“赝品”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如何“鉴定”时,所强调的“眼力”和“知识”并重的原则。它并没有提供什么“秘籍”,而是告诉我要多看、多学、多思,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收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的是耐心、热爱和专注。

评分

阅读《中国古玩指南》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纷呈的“寻宝探险”。书中对于每一个门类古玩(比如瓷器、铜器、书画、玉器、文房四宝、印章名石)的介绍,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精彩世界。作者在介绍每个类别的初期,总是先从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入手,用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我引入这个领域。比如,在讲到瓷器时,他会从陶器时代的泥土,一路讲到宋朝的青瓷,再到明清的彩瓷,仿佛为我勾勒出一条漫长而辉煌的陶瓷发展史。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去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瓷器特色。接着,他又会深入到具体的器型、釉色、纹饰,并且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甚至会引用一些古诗词或者典故来辅助说明,这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易于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精美图片,那些高清的图片,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的器物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和立体,甚至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纹理和光泽。当我看到那些图片时,我常常会想象,如果我真的能拥有一件这样的藏品,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知识上充实了我,更是在精神上点燃了我对古玩的热情,让我开始对身边的古董商店、博物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房四宝是文人墨客的灵魂伴侣,它们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极深的学问。这次在《中国古玩指南》中读到这部分内容,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在介绍文房四宝时,并没有将它们孤立开来,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阐述。他首先从“纸”说起,从最早的竹简、帛书,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再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纸张特色,让我看到了纸张的演变史,也明白了为什么古人对纸张有着如此高的要求。接着讲到“墨”,我才了解到,原来古人并非只用一种墨,而是有“松烟墨”、“桐烟墨”,而且墨的质量对书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会介绍一些著名的墨锭,比如“徽墨”,并讲述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香气,让我觉得“闻墨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然后是“笔”,我一直以为毛笔就是毛笔,读完后才知道,原来不同的动物毛发,不同的制作工艺,会造就出完全不同的毛笔,有的适合写字,有的适合画画,有的甚至能模仿不同的笔触,让我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讲到“砚”,我这才知道,砚台不仅仅是用来研墨的工具,很多砚台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四大名砚,它们的材质、造型、雕刻都各有特色,而且很多砚台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这本书在讲解文房四宝时,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如何分辨纸张的质地,如何辨别墨的好坏,如何通过笔尖的形制来判断其用途,这些实用性的知识,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古玩指南》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不是什么收藏大家,对古玩更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最多也就是在电视上看到一些鉴宝节目,听听专家们侃侃而谈,觉得挺有趣,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然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范儿,反而透着一股实在劲儿。翻开目录,看到“瓷器、铜器、书画、玉器、文房四宝、印章名石”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心里还是有点忐忑,怕内容太艰深晦涩,看不懂。但当我开始阅读第一章关于瓷器的部分,我的顾虑就渐渐打消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从瓷器的起源讲起,就像讲故事一样,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古老的手工时代。从陶器到青瓷,再到白瓷,一步步地介绍瓷器是如何演变至今的。他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形容釉色的变化就像“雨后初霁的天空”或者“夕阳下的橘子”,让人一下子就能脑补出那种色彩的美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瓷器制作工艺的小故事,比如某个窑口师傅如何反复试验才能烧出理想的釉色,某个时代因为战乱导致技术失传又被重新发掘的曲折过程。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器物变得有温度,让我不再只是看着照片,而是仿佛能触摸到那份历史的痕迹。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朝代的代表性瓷器时,也没有一味地罗列出各种器型和纹饰,而是会点出每个时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取向,比如唐三彩的奔放热情,宋代汝窑的内敛雅致,明清瓷器的繁复精美。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瓷器不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少对它们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也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和分辨了。这种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