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大國外交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 | 作者 |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
| 定價 | 72.0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681849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412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從1914年到1945年,世界經曆兩次大戰的浩劫,人們從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現,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帶著精明的談判代錶,在雅爾塔舉行秘密會議。短短八天裏,三巨頭手握大小不等的籌碼,時而兩兩聯手,時而互相背叛,時而強硬,時而妥協,在理念與現實、道義與利益、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之間搖擺權衡。他們想盡快結束戰爭,想維護戰勝國的利益,還想遏製一切戰爭的根源,而這一切,都是以小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波蘭、德國、中國……許多國傢的戰後軌跡就此改變。 會議結束時,與會者充滿瞭樂觀的希望,他們得到瞭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爾塔精神所代錶的妥協和諒解,將成為戰後盟國關係的基礎。然而,1947年,鐵幕降下,冷戰開始。雅爾塔成瞭錯失和平機會的象徵。 哈佛大學東歐史專傢沙希利?浦洛基則要為雅爾塔會議正名。他梳理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文件、與會者迴憶錄和未發錶日記,生動重現瞭這場爭議極大、影響深遠的會議。他重建當時的情勢,從會議參與者的選擇、計算、利益、理念齣發,證明雅爾塔雖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卻絕非冷戰的肇因。實際上,與會者協助結束戰爭,建立瞭經由談判得到的和平環境,盡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當時的情形下,恐怕不會有更好的結果瞭。當然,這場意在為和平鋪路的會議,也為達成和平付齣瞭代價。 |
| 作者簡介 | |
|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烏剋蘭史教授、哈佛烏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剋蘭,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係史,著有《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颱前幕後》(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歐洲之門:烏剋蘭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專著,所獲眾多奬項包括美國烏剋蘭研究學會著作奬、錶彰俄羅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曆史奬,以及非虛構類標杆奬項萊昂內爾·蓋爾伯奬。 |
| 目錄 | |
| 導論 部分阿爾戈行動 第1 章 總統旅程 第2 章 馬耳他會談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勝地 第4 章 紅色主人 第二部分戰士的峰會 第5 章 三巨頭重聚一堂 第6 章 鼕季攻勢 第7 章 德國問題 第8 章 戰利品 第三部分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安全理事會 第10 章 元首的陰影 第11 章 瓜分巴爾乾 第12 章 為波蘭而戰 第13 章 “烏剋蘭人會怎麼說?” 第四部分外交傢的棋盤 第14 章 聯閤國的席次問題 第15 章 波蘭問題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轟炸綫 第17 章 遠東閃電戰 第18 章 “ 盟友不該互相欺” 第五部分妥協的飛輪 第19 章 在波蘭問題上屈服 第20 章 德國的命運 第21 章 被解放的歐洲與巴爾乾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國 第23 章 秘密協定 第24 章 戰 俘 第六部分雅爾塔精神 第25 章 後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終點綫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風雨將至 第28 章 麻煩的跡象 第29 章 間諜大戰 第30 章 斯大林堅決固守 第31 章 羅斯福去世之後 尾聲 尾注 |
| 編輯推薦 | |
1.舊秩序已毀,新秩序待立,八日密會上的角力與抉擇兩次大戰攪亂瞭世界。1945年2月,勝利在望的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密會八日。在他們背後,是過去三十年來數韆萬人喪生的慘劇;在他們麵前,是戰後不確定的世界。 崛起的美國想說服盟友拋棄舊習,攜手建立世界和平組織,遏製一切戰爭的根源;老牌的大英帝國不信理想主義,隻信現實政治,卻早已沒有當初維持勢力均衡的實力;對勝利厥功甚偉的蘇聯,意識形態與英美盟國水火不容。它們都希望多要,卻不得不妥協退讓。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就在這八日的三方角力中成形。 2.從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發展方嚮 我們都生活在雅爾塔會議之後。雅爾塔短短八天,改變瞭大小國傢的曆史軌跡,也孕育瞭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際組織來象徵閤作的新秩序,但這世界的運作,也少不瞭地緣、族群的現實政治,更免不瞭大國的主導與操控,並隨之而來的衝突。這樣的世界將走嚮何方,雅爾塔是一條綫索。 3.受誤解至深的會議,埋藏在檔案中的大戲 會議結束後,與會者紛紛受“雅爾塔精神”感召,沉醉在閤作互信的氣氛中;然而,《雅爾塔協定》墨跡未乾,批評聲就已四起;冷戰鐵幕降下之後,雅爾塔更成為失敗的象徵,被斥為犧牲小國自由、劃分大國勢力範圍的可恥會議。 這是一場受誤解至深的會議。要分清神話與事實,唯有迴到曆史本身。哈佛大學教授浦洛基依托蘇聯解密檔案,輔以文件、日記、迴憶錄,從美、英、蘇等多個視角重現瞭雅爾塔的外交大戲。在這緊張的八天裏,從元首到顧問,無不盡力展現軍事實力、情報能力與談判手腕。隻有迴到曆史現場,方能體會在雅爾塔的妥協與抉擇。 4.詳明真實的曆史,當之無愧的贊譽 浦洛基筆下的雅爾塔會議,因毫不含糊的細節和確實的齣處而越發生動真實。大到國內政治問題、地緣政治考量、意識形態鬥爭、代錶團內部分歧,小到菜單、房間裝潢、盥洗、宴會排場,他通通為我們報道,讓我們如臨現場。 因其翔實,《雅爾塔》英文版一經推齣便廣受贊譽,哪怕是持不同立場的人,也會承認其中曆史敘述的說服力。因此,《雅爾塔》成為入圍2011年萊昂內爾·蓋爾伯奬的五部作品之一,甚至被稱為雅爾塔會議研究的“一錘定音”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這本書,單從書名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我一直對二戰的結束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格局變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雅爾塔會議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決定世界走嚮的關鍵時刻,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位偉大的領導人,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如此復雜且影響深遠的問題達成一緻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會議期間的每一個細節,不僅僅是那些官方記錄,更包括那些私下會談、個人間的互動,甚至是當時彌漫在空氣中的緊張氣氛。我希望能夠看到,在各自國傢利益的驅動下,他們是如何進行政治博弈,又是如何在關鍵時刻展現齣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戰略眼光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段曆史,去感受那個時代領導人的胸懷與魄力,以及他們對世界未來命運的思考。
評分《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華書店齣版)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宏大的敘事感。我對那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曆史進程的事件,有著近乎癡迷的興趣,而雅爾塔會議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事件。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八天會議的每一個細節,不僅僅是官方的公報,更包括那些在私下裏進行的、充滿火藥味的談判。我希望能夠理解,羅斯福的“四警長”設想,斯大林對安全邊界的執著,以及丘吉爾對英國國際地位的擔憂,是如何在這場會議中相互交織、碰撞,最終形成瞭我們所熟知的戰後格局。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以史實為依據,以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雅爾塔會議,讓我能夠從中看到大國博弈的智慧,也能感受到曆史的冷酷與無情。
評分《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華書店齣版),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就仿佛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門。我一直對那種能夠改變時代進程的重大事件充滿好奇,而雅爾塔會議無疑就是這樣的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將那八天裏發生的點點滴滴呈現在我眼前。我渴望瞭解,在那間會議室裏,三位領袖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做齣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抉擇的。他們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眼神交流,甚至每一次沉默,都可能蘊藏著深刻的含義。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挖掘當時的地緣政治背景,分析各國領導人的戰略目標,以及他們各自所麵臨的國內政治壓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會議成果是如何被解讀和執行的,以及這些成果在事後是如何引發各種爭議和對立的。我想要的是一個多維度的、有血有肉的雅爾塔會議。
評分這本書,《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史詩感。我一直對二戰結束後那個全新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感到非常著迷,而雅爾塔會議無疑是這一切的起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八天的會議現場,去感受那種劍拔弩張又充滿協作的氛圍。我想要瞭解,丘吉爾的帝國情結、羅斯福的理想主義以及斯大林的戰略算計,是如何在這場會議中交織、碰撞,最終形成最終的決議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提供豐富的史實細節,讓我能夠看到那些在曆史書上被一筆帶過的決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談判過程、妥協與博弈。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何有些決定在當時看來是閤理的,卻在後來引發瞭長期的衝突與對立。
評分當我看到《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曆史影像,仿佛能聽到會議室裏激烈的討論聲。我對戰後世界秩序的形成,尤其是雅爾塔會議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我帶迴到那個關鍵的八天,讓我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近距離觀察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位偉人是如何在那段充滿挑戰的時期,勾勒齣世界新的輪廓。我渴望瞭解,在國傢利益的驅動下,他們是如何進行復雜的政治博弈,又是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影響深遠的決策。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描寫,讓我深刻理解那八天所包含的復雜性、其背後的外交藝術,以及它至今仍未消散的深遠影響。
評分這本《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華書店齣版)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復古的色調,莊重的字體,以及背後隱約可見的國際會議場景剪影,無不暗示著這本書即將帶我們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一直對二戰後的世界秩序構建,尤其是雅爾塔會議,充滿瞭好奇。曆史課本上的寥寥幾筆,總是讓我覺得意猶未盡。我想瞭解的不僅僅是“誰說瞭算”的權力分配,更想探究在那八天裏,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這三位巨頭是如何在戰火硝煙的餘燼中,勾勒齣新的世界藍圖的。他們各自的國傢利益、戰略考量、乃至個人性格,如何在密室政治中碰撞齣火花?會議達成的那些條約和協議,背後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博弈和妥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復雜的政治與外交藝術,讓我們看到曆史進程中那些關鍵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些決策對日後數十年乃至至今的國際格局産生瞭怎樣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權力、野心、閤作與對抗的深刻洞察。
評分《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這個名字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世界格局的演變,尤其是大國之間的角力,有著濃厚的興趣。雅爾塔會議,無疑是塑造現代世界格局的關鍵一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那八天裏,三巨頭各自的考量和戰略意圖。他們是如何在戰勝德國的共同目標下,又各自為自己的國傢爭取最大的利益的?我想瞭解,那些關於戰後勢力範圍劃分的協議,背後有著怎樣的考量和博弈?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敘事,為我揭示那段曆史的復雜性。我希望能夠看到,在那些看似平靜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多少驚心動魄的政治較量,以及這些較量又是如何影響瞭世界至今的格局。
評分初拿到《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我首先被其標題所吸引——“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這八天,究竟蘊含著多麼巨大的能量?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雅爾塔會議的現場,近距離觀察那段足以載入史冊的談判。我渴望瞭解,在這八天裏,三巨頭是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夾縫中,權衡利弊,達成那些影響深遠的共識的。斯大林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強硬立場是如何被羅斯福的理想主義和丘吉爾的現實主義所製衡或拉攏的?我希望看到那些在公開場閤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在私下裏的唇槍舌劍,那些關於國傢利益的赤裸裸的交換。同時,我也想知道,會議成果的公布,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引起瞭怎樣的反響?那些被瓜分的國傢和地區,它們的命運又是如何被這八天所決定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揭示曆史的真相,讓我們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結論,而是去理解那些驅動曆史前進的深層力量。
評分拿到《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內心湧動著一股想要探索曆史真相的衝動。雅爾塔會議,一個在教科書上被反復提及的名字,卻總感覺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撕開這層麵紗,讓我們窺見那八天裏,國際政治舞颱上最為真實的一麵。我想知道,在硝煙尚未散盡的戰火餘溫中,三巨頭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資源下,去擘畫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他們各自的野心、顧慮,以及對未來世界的設想,是如何在這場會議中得到體現和碰撞的?我尤其想瞭解,那些關於東歐、關於德國、關於亞洲的劃分,背後是否存在著不為人知的交易和妥協?這本書,我期望它能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生動的敘述方式,為我展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能夠深入理解那八天所蘊含的復雜性與重要性,以及它對我們當下世界格局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評分我對《大國外交: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讓我“看到”曆史。我總覺得,曆史書上的文字,雖然提供瞭事實,卻缺乏身臨其境的感受。雅爾塔會議,這短短的八天,卻像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世界重新鑄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那種氣氛,那種在戰爭的陰影下,各國領導人如何在巨大的壓力和責任麵前,進行著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談判。我期待它能夠深入到那些會議的間隙,去瞭解三巨頭之間的私人對話,他們的性格特徵是如何影響決策的,以及他們在麵對重大分歧時,是如何找到妥協點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不同於以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雅爾塔會議的意義,以及它對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