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国外交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 作者 |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81849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412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
| 作者简介 | |
|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
| 目录 | |
| 导论 部分阿尔戈行动 第1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第二部分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安全理事会 第10 章 元首的阴影 第11 章 瓜分巴尔干 第12 章 为波兰而战 第1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外交家的棋盘 第1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1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轰炸线 第17 章 远东闪电战 第1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 第五部分妥协的飞轮 第1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尾注 |
| 编辑推荐 | |
1.旧秩序已毁,新秩序待立,八日密会上的角力与抉择两次大战搅乱了世界。1945年2月,胜利在望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密会八日。在他们背后,是过去三十年来数千万人丧生的惨剧;在他们面前,是战后不确定的世界。 崛起的美国想说服盟友抛弃旧习,携手建立世界和平组织,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老牌的大英帝国不信理想主义,只信现实政治,却早已没有当初维持势力均衡的实力;对胜利厥功甚伟的苏联,意识形态与英美盟国水火不容。它们都希望多要,却不得不妥协退让。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就在这八日的三方角力中成形。 2.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我们都生活在雅尔塔会议之后。雅尔塔短短八天,改变了大小国家的历史轨迹,也孕育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际组织来象征合作的新秩序,但这世界的运作,也少不了地缘、族群的现实政治,更免不了大国的主导与操控,并随之而来的冲突。这样的世界将走向何方,雅尔塔是一条线索。 3.受误解至深的会议,埋藏在档案中的大戏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纷纷受“雅尔塔精神”感召,沉醉在合作互信的气氛中;然而,《雅尔塔协定》墨迹未干,批评声就已四起;冷战铁幕降下之后,雅尔塔更成为失败的象征,被斥为牺牲小国自由、划分大国势力范围的可耻会议。 这是一场受误解至深的会议。要分清神话与事实,唯有回到历史本身。哈佛大学教授浦洛基依托苏联解密档案,辅以文件、日记、回忆录,从美、英、苏等多个视角重现了雅尔塔的外交大戏。在这紧张的八天里,从元首到顾问,无不尽力展现军事实力、情报能力与谈判手腕。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方能体会在雅尔塔的妥协与抉择。 4.详明真实的历史,当之无愧的赞誉 浦洛基笔下的雅尔塔会议,因毫不含糊的细节和确实的出处而越发生动真实。大到国内政治问题、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斗争、代表团内部分歧,小到菜单、房间装潢、盥洗、宴会排场,他通通为我们报道,让我们如临现场。 因其翔实,《雅尔塔》英文版一经推出便广受赞誉,哪怕是持不同立场的人,也会承认其中历史叙述的说服力。因此,《雅尔塔》成为入围2011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的五部作品之一,甚至被称为雅尔塔会议研究的“一锤定音”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华书店出版)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宏大的叙事感。我对那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而雅尔塔会议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事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八天会议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官方的公报,更包括那些在私下里进行的、充满火药味的谈判。我希望能够理解,罗斯福的“四警长”设想,斯大林对安全边界的执着,以及丘吉尔对英国国际地位的担忧,是如何在这场会议中相互交织、碰撞,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战后格局。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以史实为依据,以深刻的洞察力,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雅尔塔会议,让我能够从中看到大国博弈的智慧,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冷酷与无情。
评分《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这本书,单从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二战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格局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雅尔塔会议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决定世界走向的关键时刻,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伟大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如此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会议期间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那些官方记录,更包括那些私下会谈、个人间的互动,甚至是当时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气氛。我希望能够看到,在各自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是如何进行政治博弈,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领导人的胸怀与魄力,以及他们对世界未来命运的思考。
评分初拿到《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我首先被其标题所吸引——“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这八天,究竟蕴含着多么巨大的能量?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雅尔塔会议的现场,近距离观察那段足以载入史册的谈判。我渴望了解,在这八天里,三巨头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权衡利弊,达成那些影响深远的共识的。斯大林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强硬立场是如何被罗斯福的理想主义和丘吉尔的现实主义所制衡或拉拢的?我希望看到那些在公开场合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私下里的唇枪舌剑,那些关于国家利益的赤裸裸的交换。同时,我也想知道,会议成果的公布,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怎样的反响?那些被瓜分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这八天所决定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揭示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结论,而是去理解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力量。
评分这本书,《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史诗感。我一直对二战结束后那个全新的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感到非常着迷,而雅尔塔会议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八天的会议现场,去感受那种剑拔弩张又充满协作的氛围。我想要了解,丘吉尔的帝国情结、罗斯福的理想主义以及斯大林的战略算计,是如何在这场会议中交织、碰撞,最终形成最终的决议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丰富的史实细节,让我能够看到那些在历史书上被一笔带过的决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谈判过程、妥协与博弈。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有些决定在当时看来是合理的,却在后来引发了长期的冲突与对立。
评分这本《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华书店出版)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复古的色调,庄重的字体,以及背后隐约可见的国际会议场景剪影,无不暗示着这本书即将带我们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构建,尤其是雅尔塔会议,充满了好奇。历史课本上的寥寥几笔,总是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谁说了算”的权力分配,更想探究在那八天里,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这三位巨头是如何在战火硝烟的余烬中,勾勒出新的世界蓝图的。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乃至个人性格,如何在密室政治中碰撞出火花?会议达成的那些条约和协议,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博弈和妥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复杂的政治与外交艺术,让我们看到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决策对日后数十年乃至至今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权力、野心、合作与对抗的深刻洞察。
评分《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湖北新华书店出版),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仿佛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改变时代进程的重大事件充满好奇,而雅尔塔会议无疑就是这样的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将那八天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呈现在我眼前。我渴望了解,在那间会议室里,三位领袖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抉择的。他们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眼神交流,甚至每一次沉默,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挖掘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分析各国领导人的战略目标,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会议成果是如何被解读和执行的,以及这些成果在事后是如何引发各种争议和对立的。我想要的是一个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雅尔塔会议。
评分当我看到《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历史影像,仿佛能听到会议室里激烈的讨论声。我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尤其是雅尔塔会议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我带回到那个关键的八天,让我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近距离观察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伟人是如何在那段充满挑战的时期,勾勒出世界新的轮廓。我渴望了解,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是如何进行复杂的政治博弈,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影响深远的决策。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让我深刻理解那八天所包含的复杂性、其背后的外交艺术,以及它至今仍未消散的深远影响。
评分《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大国之间的角力,有着浓厚的兴趣。雅尔塔会议,无疑是塑造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一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八天里,三巨头各自的考量和战略意图。他们是如何在战胜德国的共同目标下,又各自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的?我想了解,那些关于战后势力范围划分的协议,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和博弈?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叙事,为我揭示那段历史的复杂性。我希望能够看到,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以及这些较量又是如何影响了世界至今的格局。
评分拿到《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内心涌动着一股想要探索历史真相的冲动。雅尔塔会议,一个在教科书上被反复提及的名字,却总感觉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撕开这层面纱,让我们窥见那八天里,国际政治舞台上最为真实的一面。我想知道,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战火余温中,三巨头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下,去擘画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他们各自的野心、顾虑,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是如何在这场会议中得到体现和碰撞的?我尤其想了解,那些关于东欧、关于德国、关于亚洲的划分,背后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交易和妥协?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叙述方式,为我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能够深入理解那八天所蕴含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当下世界格局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我对《大国外交: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让我“看到”历史。我总觉得,历史书上的文字,虽然提供了事实,却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雅尔塔会议,这短短的八天,却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世界重新铸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种气氛,那种在战争的阴影下,各国领导人如何在巨大的压力和责任面前,进行着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谈判。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到那些会议的间隙,去了解三巨头之间的私人对话,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如何影响决策的,以及他们在面对重大分歧时,是如何找到妥协点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不同于以往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雅尔塔会议的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