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东通史 明清卷—山东地方史文库
:78.00元
作者:安作璋 ,朱亚非,陈冬生 本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100847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增订的《山东通史》时限,上起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共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9卷12册,约600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全史。像这样一项浩繁工程,绝非一、二人之力在短时间所能完成的,必须要依靠集体力量协作攻关。因此,我们在每一卷都设立两位主编或主要作者,由其负责主持该卷编纂工作。这些主编或作者,都是在山东有关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院所多年从事有关断代史或山东地方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他们都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发表或出版过一批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具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参加编写的几十位作者也都对山东地方史有相当的研究,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是编写这部书的重要保证。
历史科学既是包罗万象的“一门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注),又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学问。由于史学工作者的功力和认识水平,还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历史问题研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些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问题;原来认为解决了的问题,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新增订的《山东通史》也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总是会用新的时代的眼光来不断审视历史,对其进行新的评价,做出新的诠释和结论。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仅止于此。我在一部书中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治学如积薪”,“积薪”是“后来者居上”的意思。“积薪”和“后来者居上”这两句话源自《史记·汲郑列传》,我在这里借用来形容治学,意思是衷心希望这部书能起到“积薪”的作用,为“后来居上者”提供一个基础,或者用现在的话说,为后来人提供一个“平台”。我由衷地希望后来者,在若干年后研究出的成果比这部书有较大程度的。是所至盼。
目录
前言
通纪
一 明代山东地方政权的建立
(一)朱元璋建国与北伐
(二)明初山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 靖难之役与唐赛儿起义
(一)靖难之役
(二)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
三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与覆亡
(一)明初分封在山东境内的诸王
(二)汉王朱高煦叛乱与覆亡
四 山东各地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一)明中期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刘六、刘七起义军在山东的活动
(三)嘉靖年间山东矿工起义
(四)万历年间城镇人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
(五)白莲教兴起与徐鸿儒起义
五 山东沿海人民抗倭及援朝斗争
(一)倭寇对山东沿海地区的骚扰与破坏
(二)明防御倭寇的措施
(三)嘉靖年间戚继光与山东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
(四)万历年间山东人民的抗日援朝斗争
六 明朝末年的山东局势
(一)孔有德叛乱与明朝的平叛战争
(二)清军南下侵扰与山东各地人民的抵抗
(三)明末农民起义与大顺政权在山东的建立
七 清初山东各地的抗清斗争
(一)清军进入山东与大顺地方政权的失败
(二)赵应元、秦尚行、谢迁、于七等领导的抗清斗争
(三)嘉祥满家洞军与曹州榆园军的抗清斗争
(四)鲁南九山王俊领导的抗清斗争
(五)丁维岳、张尧中、孙化庭等领导的抗清斗争
八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与阶级矛盾的尖锐
(一)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
(二)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三)吏治腐败与军队废弛
(四)封建剥削的加重
(五)自然灾害频仍下的民众困苦生活
(六)山东各地人民的反封建压迫斗争
九 王伦起义
(一)清水教的源流及其秘密活动
(二)王伦起义的爆发及初期斗争
(三)清军的反扑与起义军围攻临清
(四)清对起义的与起义的失败
一○ 天理教起义
(一)天理教的渊源及其广泛传播
(二)天理教起义在山东各地的爆发及其失败
典志
列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探讨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格局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分析了中央政府的施政方针如何影响山东,也深入探讨了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力运作以及他们与地方士绅之间的关系。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农民起义、地方冲突等,在山东地区的发展及其影响,都有详细的描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明清两代漕运制度对山东地区政治生态的影响,以及海禁政策的松弛对沿海地区的治理带来的挑战。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山东的政治变迁,也对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虽然它是一本严谨的地方史著作,但作者的笔触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人物的命运、社会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尤其是在描写一些社会风貌、民俗习惯时,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读者就在那个时代漫步。这本书不仅能够满足史学研究者的需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了解明清山东历史的极佳入门读物。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人口变迁的内容。人口的流动、增长、分布,对于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文化变迁都至关重要。书中详细分析了人口增长的原因,比如农业生产的发展、疾病的控制、以及移民政策的影响,并考察了人口变迁对山东地区土地利用、资源分配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关于一些特殊人口群体,例如游民、宗教人士、以及外国商人等在山东地区的生活状况的描写,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地方史”的意义。过去我可能觉得地方史只是区域性的资料汇编,缺乏宏大的视角。但这本书的出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山东放在明清中国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既有对区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又能够与国家整体的历史进程相呼应。书中对山东在明清时期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作为漕运的枢纽、兵源的重要补充、以及文化交流的节点,都有精彩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地方的历史,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都能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给了我很多惊喜。它详细论述了明清时期山东的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经济政策对山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以及江南等地经济重心转移对山东商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有深入的分析。书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从官方文献到民间笔记,再到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契约文书,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山东经济图景。读到关于运河漕运对山东沿线城镇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海贸发展如何改变沿海地区的面貌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熙熙攘攘的市场叫卖声,感受到商业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明清时期山东社会结构的细致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例如,关于乡绅阶层的崛起与作用,他们在地方治理、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都有详实的论述。还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婚丧嫁娶、节日习俗,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充满了生活气息。读到关于一些地方性民间组织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社会互助、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的作用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智慧和韧性。
评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证所折服。每一次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论述,都附有清晰的史料出处,很多甚至是罕见的善本古籍,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作者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更是一部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挖掘,例如某个小村庄的兴衰,某个家族的传奇故事,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评分对于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这本书也给出了相当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关注的是山东地区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文化印记,比如戏曲、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书中提到了许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山东籍文人墨客,以及他们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于一些地方性的民间艺术,比如剪纸、年画、民间歌谣等,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让我看到了山东地区丰富多彩的艺术土壤。书中对宗教信仰在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互动,也有着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选用的暗红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大气磅礴,让人一看就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明清岁月。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不失柔韧,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体验上就先加了不少分。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山东”这个概念的细致梳理,不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划的变迁,更深入到文化、经济、社会习俗等多个层面,仿佛把读者拉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山东地区是如何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洪流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地域风貌。
评分这本书对明清时期山东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分析了山东地区在明清两代的军事战略地位,以及其在抵御外敌、平定内乱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详细介绍了山东地区的卫所制度、军队编组、武器装备等,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战役和战略部署。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山东地区民兵组织、地方武装力量的发展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的描述。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山东的军事历史,也对那个时代中国的国防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