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北大民族史文库丙种一号)
:130.00元
作者:吴玉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1010632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3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料问题一直是研究古代中国周边民族历史首先要遇到的难题。这个问题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民族大都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记载传世,主要只能片面地依赖汉文史料来进行研究工作;二是记载这些民族历史的汉文史料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多数都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利用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与大多数周边民族不同的是,有关古代突厥历史的汉文史料相对较多,而且古代突厥民族有用鲁尼文撰写的碑铭和大批用回纥文撰写的与古代突厥历史相关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突厥基本同时的粟特文、藏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与突厥相关的历史记载;此外,西方希腊、波斯、阿拉伯文的文献也为了解古代突厥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多种来源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古代突厥历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突厥史的研究避免了史料来源过于单一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汉文史料仍然是研究和构建古代突厥历史的基础和系统的史料。
目录
前言
凡例
上编 突厥第二汗国前史编年辑考(六三○-六七八)
唐太宗贞观四年(庚寅六三○)
唐太宗贞观五年(辛卯六三一)
唐太宗贞观六年(王辰六三二)
唐太宗贞观七年(癸巳六三三)
唐太宗贞观八年(甲午六三四)
唐太宗贞观九年(乙未六三五)
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六三六)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六三七)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戊戌六三八)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己亥六三九)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庚子六四○)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辛丑六四○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壬寅六四二)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癸卯六三四)
……
下编 突厥第二汗国前史编年辑考(六七九-七四五)
引用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普通图书管理员,我每天接触的书籍不计其数,但《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绝对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为扎实、也最令我肃然起敬的学术著作之一。它的装帧虽然朴实,但内蕴的学术价值却是无可估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编纂这部著作时所展现出的史料搜集之广泛和考证之严谨。我常常会思考,要编纂这样一部“编年辑考”,需要投入多少精力去海量的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又要付出多少心血去辨别史料的真伪、考订其年代?作者在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处引证,都仿佛凝结着他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执着。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突厥第二汗国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史料学和文献考证方法的范本。我常常会翻阅其中的一些章节,学习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如何根据零散的记载勾勒出历史的轮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突厥第二汗国的历史都充满着好奇,但苦于史料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的出版,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尤其看重“辑考”二字,这表明作者并非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对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研究。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来源不同、甚至可能存在矛盾的汉文史料的。例如,在记载同一位突厥可汗的生平事迹时,不同的汉文史书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出现细节上的偏差,作者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来辨别真伪、还原历史真相的?这对我来说,是学习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那些古老的文字,去理解当时突厥社会的真实状况,去感受突厥与中原王朝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突厥第二汗国历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学研究方法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因此,《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揭示了其研究的核心——“汉文史料”的“编年”与“辑考”。我尤其对“辑考”二字充满了好奇,我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作者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比对、史料辨伪、年代考证等繁复的工作。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来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甚至可能带有不同立场的汉文史料的。他是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是如何确定史料所记载事件的准确时间?又是如何从看似零散的记载中,勾勒出突厥第二汗国清晰的历史脉络?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这本书中学习到的。对于突厥第二汗国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实体,将其汉文史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考证,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价值的工作。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窗口,更是一堂生动的史料学与历史文献学课程。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爱好者,读到《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这本书,简直像是淘到了金矿。这套三册本的书,光是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分量。吸引我的是“辑考”这两个字,我知道这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经过了深入的梳理、辨别和论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来源的汉文史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比如,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史书中可能存在的差异,作者是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的?他是如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又如何去弥合那些因时间和记录者立场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这些都是我特别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关键史料时,不仅关注了文本内容,还可能涉及到了史料的形成时代、作者背景、流传过程等等,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无疑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于突厥第二汗国这个在唐朝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政权,其兴衰更替,以及与唐朝之间复杂的关系,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而这本书,正是通过汉文史料这一独特视角,为我揭开了这一历史画卷。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尤其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交流史的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突厥第二汗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尤其被“汉文史料编年辑考”这个名称所吸引,它预示着这是一部基于一手史料,经过严谨梳理和考证的研究成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 painstaking 地挖掘出与突厥第二汗国相关的史料,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年。更让我期待的是“辑考”二字,这意味着作者不仅是简单地汇集史料,还会对这些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论证,甚至可能涉及到对史料中记载的矛盾之处进行解释和统一。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突厥第二汗国的兴衰历程,以及它与唐朝等中原王朝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厚重感,也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功底。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中国古代与周边民族政权的交往史情有独钟。当我得知有《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我知道,突厥第二汗国在隋唐时期曾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关于它的系统性研究,尤其是从汉文史料出发的梳理,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我对于“编年辑考”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作者不是简单地讲述故事,而是要将散落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汇集,并进行深入的考证和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了解突厥第二汗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以及它与隋唐王朝之间是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通过汉文史料的视角,我们能够如何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这个曾经强大的突厥汗国,以及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探索一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民族史和边疆史有着特别关注的读者。最近,《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突厥第二汗国,作为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民族政权,其历史与中原王朝的政治格局、军事冲突、文化交流紧密相连,其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的“汉文史料编年辑考”的定位,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深入。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汉文史料中, meticulously 搜集、整理、辨析关于突厥第二汗国的记载,并将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纂,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作者的“辑考”,深入了解那些史料背后的故事,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史料的判断和取舍,又是如何从零散的记载中还原出突厥第二汗国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学习历史研究方法的宝贵经历。
评分我是一名对世界古代史,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时,我 immediately 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突厥第二汗国,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伟大帝国,其兴衰历程,无疑是研究古代中亚和东亚历史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而“汉文史料编年辑考”的副标题,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史料挖掘和整理上的极大努力。我非常期待在这三册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 painstakingly 梳理出与突厥第二汗国相关的史料,并将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年,再辅以深入的考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突厥第二汗国在其鼎盛时期,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与唐朝等中原王朝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作者为我们搭建的一座通往历史真相的桥梁,让我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接触到历史最原始的脉络。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时,我便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学术名头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与北方民族交往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要系统地梳理一个古代政权的史料是一项何等艰巨的任务。这本书的“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定位,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史料收集和梳理上的巨大投入。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数量庞大、内容驳杂的汉文史书中, painstaking 地甄选出与突厥第二汗国相关的史料?又如何运用其渊博的学识,对这些史料进行年代的考订、文本的辨析,甚至可能涉及到对史料背后隐藏的政治意图和历史偏见的揭示?我希望在这三册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零散的记载,如同一块块拼图, meticulously 地组合起来,最终呈现出突厥第二汗国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历史面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新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突厥历史,特别是其与中原王朝互动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三册)》。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历史之门。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北大民族史文库丙种一号”的标识,这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尽管我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但我一直对那些散落在浩瀚史籍中的零星记载,如何被学者们搜集、辨析、考证,最终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充满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工作——“编年辑考”,这不正是我这种渴望系统了解一段历史的读者所需要的吗?我尤其关注的是“汉文史料”这一限定,这使得研究的范围更加聚焦,也更容易理解其在汉文化视域下如何呈现突厥第二汗国的历史。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古籍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事件。从第一册开始,我就沉浸在作者严谨的考证之中,每一次对史料的引用、每一次对文献的辨析,都让我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所有对突厥第二汗国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而可靠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