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造未来文化遗产2
:32.00元
作者:魏小安,吴国平,王洁平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37329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2》介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是本研究报告的出发点,也希望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甚至是一个发展目标。
目录
篇时代强者
第二篇典型案例
休闲时代,文化遗产
浅谈灵山二十年筚路蓝缕、知行合一的创遗实践
第三篇行业实践
华侨城:休闲造城,文化传承
乌镇:协调发展国际度假区
南山佛教文化苑:传承与创造
三坊七巷:传承历史、体验人文、消费文化、创造共同的文化遗产
宽窄巷子:成都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用艺术书写城市,用文化传递文明
台儿庄:浴火重生的古城
奥林匹克公园:转型与发展
平江路:前世、今生与未来
《长恨歌》:大型实景历史舞剧——让历史活起来
总结
第四篇理论前瞻
休闲时代,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第五篇共同呼声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时代休闲潮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介于古典与赛博朋克之间的视觉冲击力,暗示了内容必然是非同寻常的。读完之后,我必须承认,它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文化遗产”主题书籍的预期。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著作那样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碎片,通过作者犀利的洞察力被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非物质性遗产”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将现代人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比作一种新型的“快速消耗型记忆”,这种记忆的生命周期极短,几乎无法固化为文化内核。书中对“算法即信仰”这一段落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探讨了当推荐系统开始为我们筛选和定义“美”与“重要性”时,我们是否正在集体构建一个狭隘且容易被操控的未来记忆库。这种论述方式,既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充满了对当下社会弊病的批判,文笔老辣且充满张力。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历史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跳跃和挑战性,但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才真正体现了“创造未来”的先锋精神。它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去想象那些尚未发生的“遗产”。
评分这本《创造未来文化遗产2》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前瞻性,我拿到书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期待。光是“创造未来”这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无数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保存过去,更是关于如何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去塑造和定义未来的“遗产”。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时间跨度的把控能力所震撼。这本书巧妙地将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甚至一点点科幻的想象力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技术迭代速度快到令人眩晕的时代,什么东西值得被记录、被铭记,并最终成为后代解读我们的“钥匙”?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思想的漫游。比如,书中对“数字永生”这一概念的探讨就极其深入,它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我们所有的言行都被算法记录时,个体的“自发性”和“无意义之美”是否会因此消亡,这让我对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痕迹有了全新的、近乎审判的视角。全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史诗般磅礴,时而又聚焦于个体微小的瞬间,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智力上的挑战,又不失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传承”二字的颠覆性思考,它迫使我们停下来,认真审视我们正在留下的“痕迹”。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厚重之作的。起初我有些犹豫,因为“文化遗产”对我而言,通常意味着博物馆里的文物和尘封的档案,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极其巧妙,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已有的“遗物”,而是聚焦于“遗留的过程”。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微小的社会现象都抱有深沉的好奇心,并试图挖掘其潜在的“持久性”。比如,书中对“城市景观的快速迭代”进行了一次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他描述了某个街区从一家老式书店变成连锁咖啡馆,再变成快闪店的过程,并探讨了这种“临时性”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烙印。这种观察的细腻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变化之快”,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被记录和反思的遗产形态。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克制地使用了数据和案例,而是更多依赖于一种“内省式”的论证,语言充满了诗意和一种略带忧郁的审视感,仿佛在为我们这个匆忙的时代留下最后的“注脚”。这本书读起来很费神,因为它需要你不断地停下来,去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具有“被遗留”的价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投入。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观与微观的个人体验进行了无缝对接。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非正式的集体记忆的消亡”,作者没有直接批评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而是通过描绘一个童年游戏中逐渐消失的规则和仪式,来象征性地阐述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这种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避免了空泛的批判,而是用生动的场景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连接感”的怀念。此外,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精妙,每一章的过渡都仿佛是音乐的乐章转换,有铺垫,有高潮,有休止符。不同于一些同类书籍的悲观论调,这本书尽管指出了诸多危机,但其核心基调却是积极的——它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创造”,未来就依然充满着被珍视的可能。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保护”的含义,它不再是静止的维护,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力的介入。
评分我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细细品读这本《创造未来文化遗产2》,可以说,它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未来的考古学”这一概念的全新阐释。作者设想了几百年后,未来的考古学家会如何挖掘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信息碎片,他们会如何解读一个充斥着模因(Meme)、短暂的流行语和虚拟互动痕迹的文明。这种“反向投射”的写作视角,极具颠覆性。它迫使我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审视我自己的生活。书中的文字风格显得极其考究,用词精准,逻辑缜密,但又不失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批判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似于“温柔的警告”的方式,提醒我们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未来刻下印记。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多次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对某些现象的即时感悟,这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并不多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化,它更是一本关于“责任”的哲学导论,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意识的、负责任的“遗产制造者”。它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具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