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五台山—华夏文库
:25.50元
作者:李凌己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48542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因其高峻和寒冷又有清凉山之称。除了自然的原因外,“清凉”之称更多是与佛教以尘世为火灾、以出离解脱为清凉的说法有关。从迦叶摩腾、竺法兰入五台山传法,到澄观大师著《华严经疏》,再到历代君王朝礼五台山赋予它佛教圣地的地位,五台山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佛教史。
内容提要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本书详细介绍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宗教流派、佛教人物、主要寺庙和风景点、文物艺术和民俗。本书兼顾了佛教文化与旅游资讯等方面的内容,是佛教信众及旅游爱好者的*读本。
五台山赋予它佛教圣地的地位,五台山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佛教史。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很多关于古代风物的书籍,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隔着一层玻璃在欣赏。但这部作品完全不同,它似乎带你走进了那个尘土飞扬的年代。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你几乎能闻到古老寺庙里焚香的味道,感受到山风吹过林间的凉意。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匠人的工作场景时,那种对手艺的尊重和执着跃然纸上。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宏伟壮丽,反而专注于那些日常的细节:比如一次祭祀仪式的准备过程、一次古籍修复的艰辛,甚至是对僧侣日常起居的朴素描绘。这种细腻的处理,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历史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它成功地打破了“高冷”的历史研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壁垒,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刻板印象,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特定环境下所做出的选择和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我甚至在某些段落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代入感极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真是体现了编者的深思熟虑。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叙述,而是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了深度的专题剖析,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每当读者以为自己掌握了某个概念时,作者又会引入一个新的维度来拓宽视野,让你不得不回头重新审视之前的内容。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它避免了传统叙事容易产生的疲劳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严谨性,尽管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背后庞大的文献支撑。每一次论断的提出,都有确凿的依据,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审视和批判性地看待信息。对于我这种追求知识可靠性甚于故事性的读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向导,不仅带你看了风景,还告诉你这条路是如何被开辟出来的,每一步的逻辑基础是什么,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这在很多学术性的出版物中是难得的。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更关键的是,它在视觉元素上的辅助运用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插图、地图和表格的插入,不是为了填充篇幅,而是真正起到了说明和佐证的作用,极大地帮助了那些需要空间感和方位感的读者理解复杂的地理和空间布局。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宗教活动路线的描述,如果配上精确的路线图,理解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文字内容到物理呈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它让沉重的知识变得“易于消化”,让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它成功地证明了严肃的学术著作也可以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或者至少有一颗愿意沉下心来啃硬骨头的心态。但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随之而来的回报是惊人的。它在学术思辨上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任何一本入门读物。作者毫不避讳地提出了许多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并且提供了多角度的论证,迫使读者去思考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定论的问题。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张力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把一切都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展示了一个复杂、多重作用力相互牵制和推动的过程。这种复杂性的呈现,体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抱有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任何历史现象都无法被简单地归类或扁平化处理。对于那些渴望挑战思维边界、不满足于表面化解释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精神食粮”,让人在思想的交锋中感到无比的畅快淋漓。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感受,尤其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史料串联成了一幅完整且逻辑严密的画面。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文化演变时所采取的跨学科视角,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记载的层面,还融入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民俗学观察,使得整个论述立体而丰满。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宗教思想如何在民间扎根、并逐渐影响到世俗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笔法,让人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节奏,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历史语境。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想对那个时代有一个全面且深入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向导。它成功地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那种知识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刻性,实在令人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