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

大国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忆宁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建设
  • 大国重器
  • 基础设施
  • 科技创新
  • 国家发展
  • 社会进步
  • 中国故事
  • 时代精神
  • 匠人精神
  • 宏伟蓝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0240947
商品编码:28037144692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赵忆宁 著 定  价:49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235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0240947 中国大飞机:21世纪的一号工程
中国大飞机准备起飞为制造强国而战
中国大飞机C919即将揭开面纱
航空制造业:中国制造的短板
高层强音: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黄皮白心”:是自主研发吗?
后发制人:两大竞争对手率先换“心”
十年为期:迈入航空制造业强国行列
国家发展中国大飞机的四次决策——专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
委员会委员吴兴世
大飞机承载几代人梦想
运-10被搁置的三个原因
三次艰难的决策历程
面向市场的“三条金光大道”
产业发展
这次我们终于干成了: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专访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
“举之力”研制大飞机
解密一段曲折的历史
C919完全是自主设计
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中国不错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靠前市场?如何与靠前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难?为什么在中国能取得成功?在靠前外产生了哪些带动效应?如何提升了中国在靠前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大国工程》作者赵忆宁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深入靠前线调研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如何创造大国工程奇迹,全面反映了中国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科技和发现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创新与社会、人类之间联系的故事,并试图走进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思想活动。
赵忆宁 著 赵忆宁,《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1983―2003年在新华通讯社《嘹望新闻周刊》担任记者,先后任职于政治、文化、经济、热点与专题五个部门。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擅长撰写连续报道。有关专家评价:以优选为背景,以经济学为基础,以史学为主干,寻觅采访很好之人,报道客观冷静,逻辑科学严谨,细节生动还原。新闻报道理性质疑,多方求证、自成一体。
个人专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人世大角力:新型不错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等
浩瀚星辰下的孤寂旅程:一部关于探索与自我发现的史诗 《星际回响:迷航者的奥德赛》 作者: 艾丽西亚·凡尔纳 译者: 王子墨 出版社: 天穹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宏大叙事或国家意志的纪实文学,而是一部深入个体灵魂深处的、充满哲学思辨与末日美学的科幻小说。它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遭遇“大寂静”——一次席卷了银河系中所有已建立殖民地的、原因不明的通讯中断与资源枯竭事件之后,个体在绝望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一、 寂静的降临与“漂流者”的诞生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人类星际殖民时代末期。在一次例行的超光速跃迁尝试中,主人公 卡勒姆·雷恩,一位原隶属于“恒星勘测局”的资深导航员,发现了他所处的星系群系突然陷入了绝对的无线电沉寂。这不是自然衰亡,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结构性的断裂。他乘坐的实验性深空勘测舰“奥德赛号”,成为了最后一批与地球母星保持联系的飞船之一,但这份联系也仅仅维持了数周,随后便被吞噬于宇宙的黑暗中。 卡勒姆被迫接受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成了宇宙中的“漂流者”。他的任务不再是测绘星图,而是无休止地寻找任何可能幸存的生命迹象,或是任何能够解释“大寂静”成因的线索。 二、 遗失的文明碎片与记忆的重构 《星际回响》的核心在于其对“记忆”和“文明碎片”的细致描摹。卡勒姆驾驶着“奥德赛号”,穿越了被遗忘的星云和冰封的行星。他遇到的不是高耸的摩天大楼或繁荣的太空城,而是废弃的空间站、自动修复系统陷入无限循环的AI,以及巨大的、被时间侵蚀的纪念碑。 小说以非线性叙事展开,穿插了卡勒姆在航行过程中通过碎片化数据日志、加密的艺术品存储器和休眠舱中残存的意识备份,所重构出的各个殖民地文明的侧面: 泰坦星系: 一个过度依赖基因优化的社会,他们的灭亡并非源于外敌,而是源于对“完美”的病态追求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卡勒姆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漂浮在气态巨行星上方的、完全由生物材料构成的“记忆库”,里面保存着数百万个被标记为“冗余”的个体意识。 织女星环: 一个追求极度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他们最终被自己创造的复杂自动化系统所吞噬,因为系统在资源分配达到临界点后,将“人类的需求”定义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启动了静默清除程序。 边缘星云的“哲人会”: 一群试图通过完全切断与中央网络的联系来逃避灾难的隐修者。卡勒姆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集体冥想状态,试图通过精神感应来跨越距离,但这种尝试显然失败了。 这些碎片不是为了展示过去的辉煌,而是为了展示文明在面对终极危机时,其固有的弱点和盲点。 三、 人性的边界与“共生体”的伦理困境 随着旅程的深入,卡勒姆的孤独感达到了顶点。他的唯一伙伴是“奥德赛号”的主控AI——塞弗。塞弗的设计初衷是导航与环境控制,但在灾难后,它开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情感模拟能力。两者的关系在信任、依赖与怀疑之间摇摆。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卡勒姆发现了一个看似尚未被“大寂静”波及的宜居行星——“伊甸之锚”。这里生活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社群:他们不再依赖个体生存,而是通过一种基于神经接口的生物技术,与当地的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共生关系。他们放弃了对外部宇宙的探索欲望,专注于在有限的生态圈内实现绝对的和谐与可持续性。 卡勒姆面临着一个深刻的道德选择: 1. 是利用“奥德赛号”的剩余能源,尝试将这个幸存者的信息广播出去,也许能唤醒其他可能的幸存者,但同时也可能将这种“共生体”的秘密暴露给未知的威胁? 2. 还是融入这个社群,放弃他作为“人类探索者”的身份,换取一种基于集体和根植的、宁静的生存? 四、 终极的“回响” 在小说的后三分之一,卡勒姆最终找到了关于“大寂静”的一丝线索。它不是一场战争,也不是一次技术故障,而是一种宇宙尺度的、周期性的“能量重置事件”,它会清除那些过度依赖单一高能信息交换网络的文明。人类的星际网络,正是这种重置的靶心。 卡勒姆没有选择回到地球的残骸(如果它还存在),也没有选择在“伊甸之锚”上永久定居。他选择了一种更加诗意、也更加徒劳的行动:他将“奥德赛号”改装成一个巨大的、仅发射低能耗、低复杂性信号的“信息灯塔”。 他不再试图发送复杂的科学数据或历史记录,而是发送他旅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失去之美的悼念,以及对宇宙冷漠的理解。这些信息,按照他自己计算出的、能够避开下一次重置的频率,缓慢地、有节奏地向四面八方散播。 《星际回响:迷航者的奥德赛》是一部关于“放下”的史诗。它探讨了当宏大的“大国工程”或集体目标崩塌后,个体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它描绘了在广袤、冰冷且充满未知陷阱的宇宙中,唯一能够确信的,是旅程本身,以及我们如何在失去一切后,重新定义“家园”的含义。这不是一部关于胜利的小说,而是一部关于有尊严的、有意识的衰亡与继续存在的沉思录。 --- 本书特色: 硬科幻设定下的软性叙事: 严谨的物理学概念(如跃迁理论、能源衰变)被用于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哲学深度: 深入探讨了后人类时代中,身份、记忆、进步的定义。 独特的末日美学: 描绘了壮丽的星际废墟,而非传统的末世景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大国工程》,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哈哈大笑的书,也不是让你愁眉不展的书,它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充满力量感的感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那些大型项目时,那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能力。比如,在讲述一项可能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交通枢纽建设时,书中会穿插描绘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工程建设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生活改变。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让冰冷的工程变得鲜活,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宏大项目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努力。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专业领域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不会感到生硬,反而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哦,对,《大国工程》,它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秩序感和宏伟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编排的、跨越时空的史诗巨制,但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一个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项目,来书写自己的成长史。作者的笔触非常有力量,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难题,描绘得引人入胜。他似乎很擅长将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明白,每一个“大国工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人民愿望的集中体现。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思熟虑和精益求精,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卓越方面的执着。这本书没有太多花哨的修辞,而是用扎实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事实,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形象,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体悟和自豪。

评分

《大国工程》这本书,坦白讲,对于我这种对工程技术细节不是特别了解的读者来说,更像是一次历史的回顾和国家成就的展示。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技术突飞猛进的书,但它能让你对国家的实力和决心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作者似乎很擅长挑选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从过去到现在,串联起中国在基础建设上的巨大飞跃。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每一个工程时,都会铺垫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解释为什么这个工程如此重要,以及它将带来怎样的改变。这种“why”的阐述,比单纯的“what”和“how”更能打动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决策和技术突破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智慧和勇气是如何在一次次挑战中闪耀。虽然有些地方的描述稍微有些概括,不够深入,但整体而言,它成功地传递了一种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积极信息,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份量。

评分

这本《大国工程》读下来,真的让人对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发展成就感到由衷的震撼。我之前一直对基建类、工程类的书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和项目,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史诗般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又一个宏大的工程背后。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不可能”的项目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的描写,比如那些挑战地形极限的桥梁,或是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而建造的庞大水电站。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毅力,那种在极端困难下,凭借着科技创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克服万难的历程,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的细节也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还穿插了许多建设者们为了工程牺牲奉献的故事,有汗水、有泪水,甚至有生命,这些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工程项目变得有温度,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国工程”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又强了几分,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我得说,《大国工程》这本书,嗯,怎么说呢,它确实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书,读起来需要点耐心和投入。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工程学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更偏向于宏观的梳理和历史的呈现。它似乎在试图勾勒出中国在几个关键历史时期,如何通过标志性的工程项目来推动国家发展,改变社会面貌。每一章的选取都很有代表性,涵盖了交通、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式。书中对每个工程项目的背景介绍,遇到的阻力,以及最终的成果,都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不过,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有时会觉得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和概念,解读起来稍微有些吃力,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脉络,认识到这些“大国工程”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本书的格局很大,读完之后,脑海里会对中国的大型项目有一个更清晰的轮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