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 |
| 作者: | 白雪秋等 |
| 市场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515020914 |
| 出版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和城乡关系学说,紧密结合中国农村4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完善城乡关系的不断探索,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认真梳理了我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进,回顾总结了“三农”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借鉴了国外城乡融合发展之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国在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动力机制、可行路径和制度保障及制度创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思路。 |
| 目录 | |
| 第01章| 导 论 /001 第01节 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 /002 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的重大战略 /003 二、“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定位 /005 三、“多予、少取、放活”: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 /005 四、“两个趋向”论断: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007 五、“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008 六、农村全面改革发展: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009 七、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010 八、城乡融合:破解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本出路 /011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城乡融合发展 /012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短板”是农村 /012 二、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能补齐农村“短板” /013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014 第三节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奠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015 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 /016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已取得显著成就 /018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开创了各种可行模式 /020 第四节 “五化同步”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021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为城乡发展一体化 开创新的发展格局 /022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将为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和广阔的空间依托 /022 三、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城乡融合 发展的客观要求 /023 |第二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024 第01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 /024 一、城乡的分离及其对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025 二、城乡对立的影响:通过城乡不平等交换促进工业化 /026 三、城乡对立的根源: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027 四、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公有制基础上的融合 /028 第二节 西方各流派对城乡关系的多视角剖析 /029 一、二元结构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0 二、空间极化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3 三、公正平等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6 四、城乡关系研究的新趋势 /038 第三节 西方学者对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设计和总结 /039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模式 /040 二、“田园城市”和“区域统一体”模式 /040 三、“广亩城市”与“有机疏散”理念 /042 四、“城乡融合”系统设计和“乡村城镇化”亚洲模式 /043 |第三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046 第01节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046 一、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以城带乡”的特定阶段 /046 二、市场经济的深化客观要求城乡融合发展 /049 三、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彻底除“二元结构” /050 四、经济全球化凸显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052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基础 /053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加速:城乡基础坚实 /053 二、城市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反哺有余 /057 三、城乡要素的流动日趋自由和平等:助推“融合发展” /058 四、市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呼唤“融合发展” /059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 /060 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顺利 /061 二、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加大 /064 三、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大且速度快 /064 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凸显 /066 五、作为“融合”硬件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068 六、有助于“融合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069 |第四章| 世界各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071 第01节 欧洲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 /072 一、英国:制度建设与突出“人”的城镇化 /072 二、法国:城市的“扁平化”与避免农村“空巢” /075 三、低地国家与德国:土地制度完善与城乡界限模糊 /078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 /081 一、日本:无歧视政策与资源无差别流动 /082 二、韩国:“新村运动”与全民总动员 /084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教训 /088 一、巴西:“虚假城镇化”与衍生的社会问题 /089 二、印度: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农村资源的匮乏 /090 三、印度和巴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教训 /091 第四节 启示和建议 /092 一、总结各国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几点启示 /092 二、推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094 |第五章|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探索 /097 第01节 成渝模式:“以城带乡”+“异地转移” /097 一、成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个阶段 /098 二、重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02 三、成渝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多种模式 /104 四、成渝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经验 /108 第二节 苏州模式:城乡协调发展 /110 一、苏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和目标 /110 二、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113 三、“苏州模式”的主要经验 /115 四、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的几点启示 /118 第三节 浙江:小康新农村模式 /120 一、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亟待缩小的几个差距 /120 二、浙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及成效 /121 三、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义乌模式 /125 第四节 上海:大都市城乡一体化模式 /131 一、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和成效 /131 二、“全球城市”战略愿景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 /135 三、增强郊区内生动力,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36 第五节 国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经验 /138 一、“一体化”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138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典型模式的比较 /140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总结 /141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目标和动力机制 /145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145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发展的路径 /145 二、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 /148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和动力机制 /155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156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61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模式 /164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164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167 |第七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71 第01节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71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172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175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177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180 一、城镇化的内涵 /181 二、城镇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182 三、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84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88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188 二、始终把发展乡村生产力放在第01位 /190 三、加快推进乡村的社会建设步伐 /192 |第八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金融保障 /196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财政体制保障 /196 一、城乡融合发展对财政金融提出新要求 /197 二、公共财政近十多年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持 /199 三、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1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金融体制障碍 /204 一、正规金融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204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压制,发展有待突破 /205 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供求不对称 /206 第三节 农业金融发展的境外经验借鉴 /207 一、美国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体系 /207 二、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209 三、法国国家控制型合作农村金融体系 /210 四、德国自下而上联合型农村金融体系 /211 五、台湾地区农会中的金融功能 /211 六、启示 /214 第四节 重构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215 一、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215 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商业金融体系 /217 三、重塑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223 四、建立多层次农村资本市场体系 /225 |第九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创新 /230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230 一、以党建为龙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建设 /231 二、推进以利益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契约体系建设 /234 三、集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机制 /237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就业制度创新 /240 一、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建立城乡融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40 二、健全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用工管理体系 /243 三、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 /245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48 一、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手段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249 二、以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促进生态法治建设 /253 三、以生态技术创新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257 |附 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62 参考文献 /281 后 记 /287 |
这本读物,虽然我没有读过,但从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时代命题在里面跳动。我常常想,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国家,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千年大计?它绝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重塑。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东部沿海的城市化浪潮与广袤内陆的乡村衰落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具有中国智慧的融合路径。那种将乡村视为“城市之肺”而非“包袱”的系统性思维,应该是一本优秀著作所必须具备的。它必然要触及土地制度的改革、集体经济的激活,以及如何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去对接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结构,这中间的张力与调和,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不同地域在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鲜活案例与典型困境,从政策的纸面理想,过渡到乡村治理的田野现实,这种跨越式的观察视角,是真正能让读者醍醐灌顶的地方。
评分我总觉得,讨论乡村问题,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身上,落脚到那些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体验上。一本好的关于乡村发展的书,不应该只有宏观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它更应该有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那些令人动容的微观叙事,去描绘那些在城市喧嚣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身份焦虑、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他们在“融合”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成为城市边缘的“新农人”,还是回归故土的“文化守望者”?这种身份的重新定义,比任何GDP数字都更深刻地体现了振兴的成效。如果书中能有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描绘,对乡村文化空间的重塑分析,那就太棒了。这不只是经济学问题,更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深刻课题。
评分谈到城乡发展,绕不开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的永恒悖论。这本书的“城乡融合”定位,暗示了一种对过去“重城轻乡”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纠偏。我揣测,作者一定对如何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如何激活农村闲置资产的金融属性,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如何科学评估农村土地的资本价值,同时又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被侵蚀?这需要极其精妙的制度设计,既要让资本愿意下乡,又要确保农民的“根”不被拔起。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数字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在乡村治理和产业升级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在不破坏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情味的前提下,实现效能的跃升。毕竟,高科技的应用必须服务于人,而非制造新的隔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历史感,仿佛它不仅在谈论当下的政策,更在回溯和展望百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跳出“五年规划”的短期框架,用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将数亿农民纳入现代经济体系的史诗。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解释过去的教训(比如过度的城市化倾向)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融合”议题,以及如何在吸取全球城市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平衡、更具韧性的国家空间结构。这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才能将“乡村”和“城市”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真正编织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共同体。
评分翻开任何一本关于国家战略的书籍,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全局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制度创新层面的好奇心。这“特色”二字,意味着它必然要区别于西方城市扩张的单向模式,它必须植根于我们特有的历史遗产和政治经济体制。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探讨如何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加速落地,来重构城乡要素流动的阻碍。比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从城市向乡村的反哺机制是否真的有效?人才的回流,是基于政策的“拉力”还是产业的“推力”?如果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而缺乏内生动力的激发,那么这种融合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变相的资源虹吸。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如何论证这种“融合”在理论层面的自洽性,以及它如何巧妙地规避了历史遗留的二元对立,迈向一种真正的共同繁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