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雪秋等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振兴
  • 城乡融合
  • 中国特色
  • 区域发展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政策研究
  • 战略研究
  • 新型城镇化
  • 共同富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15020914
商品编码:2820048085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 白雪秋等
市场价: 49.00
ISBN号: 9787515020914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和城乡关系学说,紧密结合中国农村4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完善城乡关系的不断探索,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认真梳理了我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进,回顾总结了“三农”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借鉴了国外城乡融合发展之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国在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动力机制、可行路径和制度保障及制度创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思路。

 

   目录
第01章| 导 论 /001

第01节 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 /002

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的重大战略 /003

二、“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定位 /005

三、“多予、少取、放活”: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 /005

四、“两个趋向”论断: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007

五、“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008

六、农村全面改革发展: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009

七、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010

八、城乡融合:破解城乡发展失衡的根本出路 /011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城乡融合发展 /012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短板”是农村 /012

二、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能补齐农村“短板” /013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014

第三节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奠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015

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 /016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已取得显著成就 /018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开创了各种可行模式 /020

第四节 “五化同步”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021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为城乡发展一体化

开创新的发展格局 /022

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将为城乡发展一体化

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和广阔的空间依托 /022

三、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城乡融合

发展的客观要求 /023



|第二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024

第01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 /024

一、城乡的分离及其对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025

二、城乡对立的影响:通过城乡不平等交换促进工业化 /026

三、城乡对立的根源: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027

四、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公有制基础上的融合 /028

第二节 西方各流派对城乡关系的多视角剖析 /029

一、二元结构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0

二、空间极化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3

三、公正平等视角下的城乡发展理论 /036

四、城乡关系研究的新趋势 /038

第三节 西方学者对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设计和总结 /039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模式 /040

二、“田园城市”和“区域统一体”模式 /040

三、“广亩城市”与“有机疏散”理念 /042

四、“城乡融合”系统设计和“乡村城镇化”亚洲模式 /043



|第三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046

第01节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046

一、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以城带乡”的特定阶段 /046

二、市场经济的深化客观要求城乡融合发展 /049

三、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彻底除“二元结构” /050

四、经济全球化凸显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052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基础 /053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加速:城乡基础坚实 /053

二、城市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反哺有余 /057

三、城乡要素的流动日趋自由和平等:助推“融合发展” /058

四、市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呼唤“融合发展” /059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 /060

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顺利 /061

二、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加大 /064

三、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大且速度快 /064

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凸显 /066

五、作为“融合”硬件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068

六、有助于“融合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069



|第四章| 世界各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071

第01节 欧洲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 /072

一、英国:制度建设与突出“人”的城镇化 /072

二、法国:城市的“扁平化”与避免农村“空巢” /075

三、低地国家与德国:土地制度完善与城乡界限模糊 /078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特点 /081

一、日本:无歧视政策与资源无差别流动 /082

二、韩国:“新村运动”与全民总动员 /084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教训 /088

一、巴西:“虚假城镇化”与衍生的社会问题 /089

二、印度: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农村资源的匮乏 /090

三、印度和巴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教训 /091

第四节 启示和建议 /092

一、总结各国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几点启示 /092

二、推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094



|第五章| 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探索 /097

第01节 成渝模式:“以城带乡”+“异地转移” /097

一、成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个阶段 /098

二、重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02

三、成渝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多种模式 /104

四、成渝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经验 /108

第二节 苏州模式:城乡协调发展 /110

一、苏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和目标 /110

二、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113

三、“苏州模式”的主要经验 /115

四、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的几点启示 /118

第三节 浙江:小康新农村模式 /120

一、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亟待缩小的几个差距 /120

二、浙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及成效 /121

三、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义乌模式 /125

第四节 上海:大都市城乡一体化模式 /131

一、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和成效 /131

二、“全球城市”战略愿景下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内涵 /135

三、增强郊区内生动力,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36

第五节 国内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经验 /138

一、“一体化”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138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典型模式的比较 /140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总结 /141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的目标和动力机制 /145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145

一、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发展的路径 /145

二、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 /148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和动力机制 /155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156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61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模式 /164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164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167



|第七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171

第01节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71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172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175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177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180

一、城镇化的内涵 /181

二、城镇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182

三、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84

第三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88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188

二、始终把发展乡村生产力放在第01位 /190

三、加快推进乡村的社会建设步伐 /192



|第八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金融保障 /196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财政体制保障 /196

一、城乡融合发展对财政金融提出新要求 /197

二、公共财政近十多年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持 /199

三、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1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金融体制障碍 /204

一、正规金融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204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压制,发展有待突破 /205

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供求不对称 /206

第三节 农业金融发展的境外经验借鉴 /207

一、美国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体系 /207

二、日本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209

三、法国国家控制型合作农村金融体系 /210

四、德国自下而上联合型农村金融体系 /211

五、台湾地区农会中的金融功能 /211

六、启示 /214

第四节 重构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215

一、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215

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商业金融体系 /217

三、重塑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223

四、建立多层次农村资本市场体系 /225



|第九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创新 /230

第01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230

一、以党建为龙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建设 /231

二、推进以利益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契约体系建设 /234

三、集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供机制 /237

第二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就业制度创新 /240

一、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建立城乡融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40

二、健全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完善用工管理体系 /243

三、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 /245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48

一、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手段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249

二、以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促进生态法治建设 /253

三、以生态技术创新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257

|附 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62

参考文献 /281

后 记 /287

《绿野新章:中国城乡互动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城乡二元结构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国家战略的调整,一场深刻的城乡融合发展浪潮正席卷而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拓展新的空间,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壮丽画卷。《绿野新章:中国城乡互动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历史性变革,深入剖析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面临挑战及未来前景,旨在为理解、参与并推动这一伟大进程提供一份系统而深入的参考。本书并非对特定政策或宏大叙事的直接解读,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严谨的分析,展现中国各地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不懈努力与智慧结晶。 第一章: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困境——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影响 本章将回顾中国城乡发展历史的演变,追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根源的时代背景与政策因素。从建国初期的工业化优先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将梳理不同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轨迹。同时,本章将深入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农村人才外流、资源虹吸效应、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的差距、农民权益的保障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挑战。我们将通过数据和典型现象,生动展现城乡差距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维度的具体表现,为理解城乡融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奠定基础。 第二章:理论的基石与理念的升华——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呼唤 “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乡融合”,这些概念的提出与演进,反映了中国对优化城乡关系的深刻思考。本章将梳理学界和实践界对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探索,阐释其核心要义,即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我们将探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如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如系统论、协同论等,理解其背后的发展哲学与时代精神。 第三章:实践的画卷与创新的足迹——各地城乡互动模式的探索 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离不开各地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本章将精选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展现中国各地在推动城乡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这些案例将涵盖: 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都市圈农业产业带的构建,将农产品生产与城市消费市场紧密对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区域内产业链的延伸,将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引入农村,提升附加值,吸纳农村就业。 要素双向流动: 城市人才、资金、技术向农村的合理引导,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培训、金融支持等方式,赋能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农村劳动力、农产品、文化资源向城市的有序流动,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的加密,实现城乡区域的快速连接;信息技术的普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资源的共享与对口支援。 城乡空间规划与治理: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与乡村建设区域,促进城乡空间有序发展;探索城乡社区共同治理模式,鼓励市民参与乡村建设,增强城乡认同感。 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 城乡联动开展环境保护,共同治理水土污染,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 本书将力求呈现案例的多样性,既有发达地区的先行先试,也有欠发达地区的后发追赶,力图展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景图。 第四章:挑战的审视与对策的思考——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伴随着挑战,《绿野新章》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本章将深入剖析当前存在的关键性挑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 体制机制障碍: 传统的城乡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如何逐步改革,才能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制度保障。 要素流动中的不平衡: 如何有效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同时避免“资本下乡”的“掠夺式”行为,以及如何保障农村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造血”能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层问题: 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差距依然存在,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均等化,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农民权益的保障: 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财产权益、发展权益,防止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如何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尊重和传承乡村的独特文化,避免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简单替代,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地区有所侧重,针对性地设计发展模式,避免“一刀切”。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城乡融合发展深层逻辑的思考,并鼓励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第五章:未来的展望与行动的指引——走向更美好的城乡未来 展望未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本章将基于前文的分析,勾画出未来城乡互动发展的可能图景,并为各方行动提供启示: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探讨以人为本、城乡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市对乡村的赋能与乡村对城市的滋养,形成良性互动。 数字乡村与智慧城乡: 展望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发展、提升城乡治理效率方面的潜力,如智慧农业、数字文旅、远程医疗教育等。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生态系统。 政策的持续深化与创新: 呼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及地方层面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社会参与的价值: 强调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公民在参与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描绘城乡发展新蓝图。 《绿野新章:中国城乡互动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一本记录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的书,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更均衡、更包容、更可持续城乡未来的思考与实践指南。它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了历史的印记,聚焦了当下的实践,展望了未来的希望,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国城乡巨变的窗口,激发更多关于未来发展的灵感与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读物,虽然我没有读过,但从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时代命题在里面跳动。我常常想,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国家,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千年大计?它绝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重塑。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东部沿海的城市化浪潮与广袤内陆的乡村衰落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具有中国智慧的融合路径。那种将乡村视为“城市之肺”而非“包袱”的系统性思维,应该是一本优秀著作所必须具备的。它必然要触及土地制度的改革、集体经济的激活,以及如何用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去对接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结构,这中间的张力与调和,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不同地域在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的鲜活案例与典型困境,从政策的纸面理想,过渡到乡村治理的田野现实,这种跨越式的观察视角,是真正能让读者醍醐灌顶的地方。

评分

我总觉得,讨论乡村问题,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身上,落脚到那些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体验上。一本好的关于乡村发展的书,不应该只有宏观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它更应该有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那些令人动容的微观叙事,去描绘那些在城市喧嚣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身份焦虑、他们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他们在“融合”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成为城市边缘的“新农人”,还是回归故土的“文化守望者”?这种身份的重新定义,比任何GDP数字都更深刻地体现了振兴的成效。如果书中能有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描绘,对乡村文化空间的重塑分析,那就太棒了。这不只是经济学问题,更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深刻课题。

评分

谈到城乡发展,绕不开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的永恒悖论。这本书的“城乡融合”定位,暗示了一种对过去“重城轻乡”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纠偏。我揣测,作者一定对如何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如何激活农村闲置资产的金融属性,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如何科学评估农村土地的资本价值,同时又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被侵蚀?这需要极其精妙的制度设计,既要让资本愿意下乡,又要确保农民的“根”不被拔起。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数字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在乡村治理和产业升级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及这些技术是如何在不破坏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情味的前提下,实现效能的跃升。毕竟,高科技的应用必须服务于人,而非制造新的隔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历史感,仿佛它不仅在谈论当下的政策,更在回溯和展望百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跳出“五年规划”的短期框架,用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将数亿农民纳入现代经济体系的史诗。因此,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解释过去的教训(比如过度的城市化倾向)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融合”议题,以及如何在吸取全球城市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平衡、更具韧性的国家空间结构。这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才能将“乡村”和“城市”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真正编织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共同体。

评分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国家战略的书籍,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支点”,一个能撬动全局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制度创新层面的好奇心。这“特色”二字,意味着它必然要区别于西方城市扩张的单向模式,它必须植根于我们特有的历史遗产和政治经济体制。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探讨如何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加速落地,来重构城乡要素流动的阻碍。比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从城市向乡村的反哺机制是否真的有效?人才的回流,是基于政策的“拉力”还是产业的“推力”?如果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而缺乏内生动力的激发,那么这种融合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变相的资源虹吸。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如何论证这种“融合”在理论层面的自洽性,以及它如何巧妙地规避了历史遗留的二元对立,迈向一种真正的共同繁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