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二戰中的英軍
定價:58.00元
作者:西風
齣版社:中國市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ISBN:9787509210833
字數:
頁碼:183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299 g
目錄
1 輕武器
恩菲爾德No.2 Mkl和韋伯利Mk 4型手槍
司登衝鋒槍
No.4 Mk I步槍
No.5 Mk I步槍
維剋斯機槍
布倫輕型機槍
維剋斯一波西亞輕型機槍
反坦剋武器
步兵反坦剋發射器(PIAT)
“救生圈”火焰噴射器
“哈維”火焰噴射器
50.8毫米迫擊炮
76. 2毫米迫擊炮
106. 7毫米迫擊炮
2 坦剋和火炮
馬剋輕型坦剋
25磅火炮
140毫米榴彈炮
3戰機
“惠特利”式轟炸機
“安森”偵察機
“曼徹斯特”轟炸機
“布倫海姆”Mk IV型轟炸機
“英俊戰士”魚雷轟炸機
“惠靈頓”式轟炸機
“哈利法剋斯”型轟炸機
“斯特林”式轟炸機
“蘭開斯特”轟炸機
“颶風”式Mk―1型戰鬥機
“颱風”飛機
“暴風”戰鬥機
“角鬥士”式戰鬥機
“噴火”式戰鬥機
“蚊”式戰鬥轟炸機
“阿爾伯馬爾”飛機
“劍魚”魚雷轟炸機
“流星”轟炸截擊機
“桑德蘭”水上飛機
“青花魚”雙翼魚雷轟炸機
“螢火蟲”雙座海軍戰鬥機
“管鼻藿”艦載雙座戰鬥機
“海上颶風”艦載戰鬥機
“海火”艦載戰鬥機
“海上大黃蜂”戰鬥機
3 戰艦
“亞爾古英雄”號輕巡洋艦
“阿賈剋斯”號輕巡洋艦
“皇傢方舟”號航空母艦
“大膽”號護航航空母艦
“巴勒姆”號戰列艦
“貝爾法斯特”號重巡洋艦
“百人隊長”號戰列艦
“約剋公爵”號戰列艦
“達尼丁”號輕巡洋艦
“可畏”號艦隊航空母艦
“暴怒”號艦隊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艦隊航空母艦
“愛丁堡”號巡洋艦
“鬍德”號戰列巡洋艦
“不屈”號艦隊航空母艦
“凱利”號驅逐艦
“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
“納爾遜”號戰列艦
“紐卡斯爾”號巡洋艦
“伊麗莎白女王”號無畏艦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
“反擊”號戰列巡洋艦
“羅德尼”號戰列艦
“皇傢君主”號無畏艦
“謝菲爾德”號巡洋艦
“特立尼達”號輕巡洋艦
“前衛”號戰列艦
“勝利”號艦隊航空母艦
“厭戰”號戰列艦
“鷹”號艦隊航空母艦
“勇敢”級航空母艦
“卓越”級航空母艦
“不懼”級航空母艦
“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
內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大,傷亡*慘重,造成破壞*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傢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而英國一直在抵抗納粹德國的*前沿戰鬥。本書介紹瞭二戰中英軍所用的各類武器——輕武器、坦剋、火炮及戰機。
π
我對那些未被廣泛使用的、或者在特定戰區曇花一現的英軍特種裝備特彆感興趣。這本書如果能跳齣主流的“噴火”和“謝爾曼”的敘事,去關注一些更小眾但同樣重要的武器係統,那閱讀體驗將提升一個檔次。比如,在緬甸戰場上,英軍為瞭適應叢林環境而對輕武器和工程裝備做齣的特殊適應性改造;或者,那些為反潛戰和海岸防禦而開發的聲呐和水雷技術。我記得英軍在兩棲作戰方麵也有不少獨到的設計,比如早期的登陸艇或特定用途的兩棲車輛,這些裝備在諾曼底乃至更早的北非登陸戰中的實際錶現如何?如果作者能引用當時參戰部隊的非官方日記或通信記錄,來描述這些“冷門”裝備在關鍵時刻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那將比枯燥的戰績列錶更有說服力。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幅更為立體和細緻的英軍“工具箱”全景圖,而不是僅僅聚焦於最光鮮亮麗的主力機型。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深入剖析二戰中英軍後勤保障體係的書籍,尤其是針對其武器裝備的供應和維護方麵。我非常好奇,麵對漫長而分散的戰綫,從印度到歐洲,英國如何維持其龐大的坦剋、火炮和飛機的戰備完好率。比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謝爾曼”坦剋到達歐洲後,英軍對其進行的本土化改裝(例如懸掛係統的調整或增加的裝甲防護)以及這些改裝對實際作戰效能的影響。對於火炮係統,我特彆想看到關於“17磅反坦剋炮”在對抗“虎式”重型坦剋時的實戰效能評估,以及英國如何迅速響應並改進其彈藥配方以應對德軍的重甲。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零部件短缺、維修站點的設立流程以及這些後勤壓力如何反過來影響前綫部隊武器使用的案例研究,那纔稱得上是一本真正的軍事史著作。僅僅列舉武器的參數是不夠的,我想看到的是這些鋼鐵巨獸是如何在復雜的戰爭機器中被驅動、被喂養、並最終被投入戰鬥的。
評分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更偏愛那些能夠進行跨文化、跨國彆比較分析的軍事著作。因此,我非常希望這本書在介紹英軍武器時,能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全球衝突背景下進行衡量。例如,與美國提供的援助物資(如M3斯圖爾特坦剋或通用卡車)相比,英國本土生産的同類裝備在設計理念和實際應用上存在哪些本質區彆?在與日軍作戰時,英軍的航空火力(比如“颱風”戰鬥機)在東南亞密林環境下的錶現,與在歐洲空戰中的錶現相比,戰術和技術上需要做齣何種調整?書中是否探討瞭英國在二戰中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如何從盟友那裏學習並整閤瞭先進的武器技術,例如在接收到部分美國雷達技術後,英國是如何將其融入到本土防空體係中的?這種相互藉鑒和競爭的關係,往往能揭示齣戰爭時期技術發展的真正驅動力,遠比單純的技術規格介紹要深刻得多。
評分作為一個對軍事美學有著獨特偏好的讀者,我更關注的是武器設計背後的哲學和它在戰場上留下的印記。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從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去審視二戰英軍的武器裝備。例如,在設計“蘭徹斯特”裝甲車或早期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剋時,英國的設計師們是秉持著什麼樣的工程理念?他們對防護和機動性之間的取捨是如何權衡的?相比於德國那些追求極緻性能的武器,英軍裝備往往給人一種紮實可靠但略顯保守的印象,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這種設計風格背後的國傢工業基礎和軍事傳統。另外,如果書中能夠配有大量的曆史照片和技術圖紙的對比分析,特彆是展示武器從原型到量産的演變過程,那將極大地增強閱讀的沉浸感。我尤其想看看,那些標誌性的塗裝——比如諾曼底登陸後使用的D-Day條紋——是如何影響戰場識彆和官兵士氣的,這種視覺元素對軍事文化的影響不容忽視。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二戰曆史,尤其是英軍裝備細節著迷的軍迷量身定做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巴巴羅薩”初期德軍突襲時,英國皇傢空軍(RAF)在歐洲大陸和北非戰場上,麵對“99號斯圖卡”和早期BF-109時的真實作戰報告和技術分析會不會有深入的挖掘。我一直對那些早期型號的颶風戰鬥機和噴火戰鬥機(特彆是Mark I和Mark V的性能對比)在空戰中的錶現,以及英國在本土防禦戰中采取的戰術調整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期望作者能不僅僅是羅列數據,而是能通過當時飛行員的第一視角,描繪齣那種在德國優勢火力下,依靠頑強意誌和技術革新打贏空戰的真實心境。此外,如果能有關於英國陸軍在北非沙漠中,如何使用“十字軍”巡洋坦剋對抗德軍“四號”坦剋的詳細戰術對比,以及早期丘吉爾步兵坦剋的實戰錶現分析,那就太棒瞭。這本書如果能提供詳盡的武器性能麯綫圖和不同型號間的細微改進,無疑將極大滿足我對技術細節的渴求。我猜想,在描述英國海軍的艦載機時,可能會涉及“海燕”式艦載戰鬥機在早期航母操作中的挑戰與改進,那將是極其寶貴的史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