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医临床推荐阅读丛书——医学源流论 |
| 定价 | 10.00 |
| ISBN | 9787117088343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作者 | 清·徐大椿 |
| 编号 | 10727588 |
| 出版日期 | 2007-08-01 |
| 印刷日期 | 2007-08-01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64.00千字 |
| 页数 | 无 |
| 医学源流论卷上 经络脏腑 元气存亡论 躯壳经络脏腑论 表里上下论 阴阳升降论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肾藏精论 一脏一腑先绝论 君火相火论 脉 诊脉决死生论 脉症轻重论 脉症与病相反论 病 中风论 臌膈论 寒热虚实真假论 内伤外感论 病情传变论 病同人异论 病症不同论 病同因别论 亡阴亡阳论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卒死论 病有鬼神论 肾虚非阴症论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胎产论 病有不必服药论 方药 方药离合论 古方加减论 方剂古今论 单方论 禁方论 古今方剂大小论 药误不即死论 药石性同用异论 劫剂论 制药论 人参论 用药如用兵论 执方治病论 …… 医学源流论卷下 |
| 本书由清代有名医学家徐大椿编撰。徐氏针对当时医界的现状和某些弊端 结合'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其历代中医名家贤言 从不同方面予以阐述 目的是以正异说 明其渊源 故称'医学源流论'。书中所论内容广泛 个人观点鲜明 医论多不过干言 但阐述透彻 富含哲理 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 如“用药如用兵论”论说格外精彩 广为流传 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本书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医论著作 对当今中医临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半松斋初刻本为底本 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经典医籍相关内容重新整理 书前撰有导读 便于读者学习。 |
读《医学源流论》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徐大椿的文字,虽然古朴,却蕴含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对于医学理论的溯本求源,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医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演变。这个理念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此的理解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轨迹,了解它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对于我们当下如何理解和实践“治未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恰恰能够提供宝贵的智慧。我想从书中找到那些古人关于如何通过调整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以及运用一些温和的调理方法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的论述。这种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医学史著作,更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健康问题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是《中医临床推荐阅读丛书——医学源流论》,作者是清代的徐大椿,ISBN是9787117088343,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学源流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翻开它,仿佛能触摸到中国古代医学最古老的脉络。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单靠掌握方药和针灸的技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发展而来。徐大椿作为一位在医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医学源流的梳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学派的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代中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争鸣、融合与创新。了解这些学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学派强调寒温之辨,另一些则侧重脏腑功能的深层探讨。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是如何建立在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之上,也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医学奥秘,让学习中医的过程更加有根有据,不再是零散的知识堆砌,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医学著作,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医学源流论》做到了这一点。徐大椿在书中对医学理论的梳理,并非是对古人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辨析。我特别想了解他对于一些医学分歧的看法,以及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和、去升华的。例如,对于一些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的理论,徐大椿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他是否有根据某一种理论,或是某种经验,来做出判断?这种对学术争鸣的梳理和分析,对于我们现代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它教会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一切,而是要学会辨证,学会去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合理性。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医学的传承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古人是如何将自己的医学思想、临床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的?这本书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教育、著述、以及学术交流的启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智慧的传承。
评分《医学源流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书,不如说是一把钥匙,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医学天地的大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徐大椿先生对于医学本质的深刻洞察所折服。他所追溯的医学源流,并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病症的治疗方法,或是某个药物的功效,而是关于“医”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医者仁心”的探讨。在古代,医生的角色并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承载着一种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徐大椿如何评价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德和医风?他是否也阐述了医者在面对生死、疾病时的内心挣扎和思考?这些对于我理解中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至关重要。我想通过这本书,去体悟那些古老医家在悬壶济世的同时,是如何处理与病患、与社会的关系的。这种人文关怀,是中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从技术的层面去理解中医,更能从人文的、哲学的角度去感受中医的博大与深邃,从而更好地践行医者的职责。
评分初次接触《医学源流论》,便被其宏大的格局所吸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医学史上的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揭示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徐大椿的视角,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指引我们穿越医学长河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影响深远的源头活水。我一直对古代医家是如何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感到好奇。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思考方式,最终构建出自己医学体系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讲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对于那些在临床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或是对某些经典方剂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本书都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它引导我们去追溯疾病的本质,去理解治疗手段的演变,甚至去思考医学伦理和哲学层面的问题。这种探索过程,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我期待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培养一种更加批判性、更加系统性的医学思维,让我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也更能体会到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