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军事激光技术 |
| 定价 | 49.00 |
| ISBN | 9787118078916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孙华燕 |
| 编号 | 1200250738 |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印刷日期 | 2012-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49.00千字 |
| 页数 | 215 |
| D11章激光的产生 1.1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过程 1.1.1自发辐射 1.1.2受激吸收 1.1.3受激辐射 1.1.4爱因斯坦三系数A21、B12、B21、的相互关系 1.2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 1.2.1粒子数反转分布和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1.2.2激光的振荡和阈值条件 1.3激光器的结构问题 1.3.1工作物质 1.3.2激励(泵浦)源 1.3.3光学谐振腔 1.4激光的特性 1.4.1激光的方向性 1.4.2激光的单色性 1.4.3激光的高亮度 1.4.4激光的相干性 思考题 D12章典型军用激光器 2.1气体激光器 2.1.1C0 工作原理 2.1.2C0 激光器的发展趋势 2.2半导体激光器 2.2.1工作原理 2.2.2关键技术及研究状况 2.3固体激光器 2.3.1一般固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2.3.2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关键技术 2.3.3固体热容激光器 2.4光纤激光器 2.4.1光纤激光器的组成 2.4.2光纤激光器实现高功率的主要技术途径 2.4.3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激光武器中的应用前景 2.5化学激光器 2.5.1概述 2.5.2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 2.5.3氧碘化学激光器 2.5.4发展趋势 2.6自由电子激光器 2.6.1工作原理 2.6.2发展现状 2.6.3发展趋势 2.7军用激光器的发展趋势 2.7.1光电装备对激光器的发展需求 2.7.2激光武器用激光器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D13章激光的发射、传输和接收 3.1激光的发射 3.1.1激光光束及参数 3.1.2发射光学系统 3.2激光的大气传输 3.2.1大气构成 3.2.2激光大气传输效应 D14章激光武器 D15章激光雷达 D17章激光制导技术 参考文献 |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激光技术在军事上具有很好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书主要讲述军事激光技冬的基奉原理、关键技术和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介绍了国內外军事激光技术、激光武器嚷备的近期新发展状况。主要内容有:激光的产生;常用军用激光器;漱光的发射、传输和接收;激光武器;激光测距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激光制导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光电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亦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和院校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个人感觉是极其“克制”而又“精准”的。作者的语言简练,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或空泛的论述,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指令,直击核心概念。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提供“咀嚼好的知识点”,而是直接呈现原材料,需要读者自己去消化和吸收。对于习惯了通俗科普读物的读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因为它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表达方式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在推导复杂方程组或描述精细的物理过程时,作者的叙述如同教科书般严谨,但又比传统教科书多了几分探索者的热情。通过这种清晰、无干扰的叙述,读者能够更纯粹地专注于核心技术本身,避免被不必要的语境分散注意力。这就像是阅读一份详细的工程蓝图,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参数都有其不容置疑的地位和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份为未来研究者量身定制的“路线图”。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并未简单地总结已有的成就,而是非常大胆地指出了当前技术面临的瓶颈,以及未来十年内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几个前沿方向。他对于“下一代高功率、高相干性激光系统”所提出的设想,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这些展望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对现有材料科学、计算能力限制以及能效瓶颈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合理推断。比如,他对新型增益介质的潜在特性分析,以及对全固态激光器寿命极限的探讨,都为有志于在这一领域深耕的年轻人指明了值得投入精力的方向。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存量,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增量和研究的动能,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现有问题提出全新解决方案的强烈愿望。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的章节目录时,我立刻被其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折服。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构建这个知识的框架,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量子力学在激光产生中的应用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新型激光器的结构设计、工作模式的优化,直到最后探讨了复杂的系统集成与抗干扰技术。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佳的引导,而对于资深研究人员而言,也能在其中找到对某一特定子领域进行系统性回顾的价值。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而是大量的篇幅用来讨论实际工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例如,关于高能激光束的热效应管理和光学元件的损伤阈值分析,作者给出的案例分析详实而具体,甚至引用了多项最新的国际专利和实验数据作为佐证。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撰写风格,使得原本枯燥的物理定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真正体现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术追求。
评分在深度研读过程中,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广阔的视野。参考文献列表几乎占据了数个章节,涵盖了过去几十年该领域内的奠基性论文、权威的国际会议记录,甚至包括一些尚未广泛公开的内部报告的引用线索。这表明作者的知识体系并非孤立自洽,而是建立在一个庞大且持续更新的全球研究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文献,而是在论述中巧妙地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和整合,指出不同研究路径的优劣。例如,在比较两种不同泵浦机制的效率时,他会清晰地引用支持A方法的文献,随后再引用支持B方法的最新进展,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任何单一的结论。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封闭的专著,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学术专著。封面设计采用了冷峻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几何图形和若隐若现的电路板纹理,透露出一种高科技的神秘感和严谨性。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内页是高克重的哑光铜版纸,印刷的文字和图表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微的公式和参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更是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书脊平整有力,无论如何翻阅,书页都保持着良好的平坦度,没有丝毫松垮的迹象。这种扎实的物理品质,首先就给读者树立了一种“这是本硬核干货”的心理预期。拿到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有分量的陈列品,彰显着收藏者的专业品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读者的尊重,比如扉页上印制的简短致谢和版本信息,都做得非常规范和大气。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好了完美的铺垫,让人有种迫不及待想要深入探索其内在知识体系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