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 |
| 定价 | 52.00 |
| ISBN | 9787500482567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作者 | 张盾 |
| 编号 | 1200247008 |
| 出版日期 | 2009-10-01 |
| 印刷日期 | 2012-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426 |
| 前言 问题一作为马克思思想渊源的康德与黑格尔关系问题 D1一章从马克思视角看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超Yu0 一现代性自我确证之两种路径 二黑格尔对康德的“颠倒” 三黑格尔的目标:让理性与现实和解 四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D1二章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 一重温“卢卡奇一科耶夫解读” 二“从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哲学” 三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 四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焦点所在 D1三章黑格尔的历史感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黑格尔历史原理的“隐微教诲” 二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 三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案例研究 问题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 D1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概念 一后现代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 二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断裂 三重释马克思“生产”概念 四两种不同宗旨的理论生产 D1五章历史唯物主义与“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 一后现代对“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的批判 二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 三马克思的“需要”概念 四结语 D1六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历史科学”与目的论 一历史与历史的终结 二黑格尔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 三“历史的终结”:一个纯粹哲学问题 四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双重特质 问题三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 D1七章从西美尔货币哲学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 一西美尔与马克思之学术传承 二西美尔的历史感 三西美尔的批判立场 四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五“货币作为货币”与“货币作为资本” D1八章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韦伯 一品味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 二韦伯与马克思的深层契合 三韦伯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扩展 四从马克思立场看韦伯理论的缺陷 D1九章从马克思到舍勒:社会理论的转型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 二怨恨与资本主义之起源 三马克思与舍勒的简单对比 问题四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D1十章重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一阶级政治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二经济的政治性 三“无产阶级”:一个建构性的中介范畴 四简短的结论 D1十一章马克思的民主概念 一民主的历史命运 二对民主的两种新理解 三“激进民主”与马克思的民主问题 D1十二章马克思视野中的“承认”问题 一黑格尔的承认论题 二重释黑格尔“主人/奴隶辩证法” 三马克思论承认的异化与回归 四“承认的政治”:20世纪晚期以来的承认问题 问题五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伦理学问题 D1十三章西方伦理学的“形式化”困境 一康德的先验构造 二对康德先验伦理学的反叛 三伦理学的出路:回归马克思 D1十四章马克思的伦理学问题 一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 二马克思的D1一个伦理学问题:真正人的生存方式 三马克思的D1二个伦理学问题:新社会制度构想 D1十五章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 一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 二从反现代性角度重释马克思异化理论 问题六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D1十六章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 一马克思原典中的“哲学” 二马克思原典中的“科学” D1十七章阿尔都塞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一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哲学立场 二马克思实践观点之本意 三马克思创立的“新-科-学” 四重估列宁的哲学贡献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D1十八章现代性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问题背景 一“马哲”研究的问题背景 二“马哲”研究的问题意识 |
| 张盾 男 1956年7月生于北京 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 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著作有'分析的限度:分析哲学的批判'-1999、'道法自然——存在论的构成原理'-2001。在'*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
|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马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包含了对马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的沉思。这六个问题偏重于哲学 它们远不是马思问题的全部 但却是很重要很根本的。其中 靠前个问题讨论马思学说的思想史渊源。德国先验哲学对马思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 但关于马思思想究竟源自康德还是源自黑格尔 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仍吸引众多学者的问题。D1二个问题探究马思很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本意。之所以提出探究“本意”的问题 是因为围绕历史唯物主义 曾引发当代一系列很前卫、很受关注的争论 它们深入到了马思与主流现代性意识形态之间 以及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之间关系的很微妙处。D1三、四、五个问题分别涉及马思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代很重要学术场域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证明马思学说的“当代性” 同时也印证了回归马思经典学说的必要性。D1六个问题讨论马思的哲学观 意在说明 马思的全部学说构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哲学 不存在这个学说的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哲学这种问题。 |
| 但是 要求科学的概念式理解向其重新返回的那个直接性 应当不同于科学在其很初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那种直接性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直接性” “实体的更高的形式” 在科学返回历史之后 精神的发展必须从这种新的直接性重新开始。 这种玄秘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已无须再探究下去 循环应该到此停止。重要的是 黑格尔以这种玄秘的循环肯定了历史原则:对于精神和保证知识来说 直接东西并不比纯概念更低下 历史并不比科学更卑微 历史反而是科学的很后归宿。需要做的工作是回过头去追问:黑格尔那条“下降思路”的根据何在为什么在科学中达到的概念必须向直接性返回 向历史返回 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有在精神-即存在按其本质是时间的、即历史的情况下 概念式知识才有可能换一下说法 精神只有作为一种时间中的历史性的存在 才能通过概念被揭示出来。这个答案从寻常看来是一个大胆的悖论 但它却是黑格尔一个伟大的思想。重要的是 当黑格尔试图通过历史来解释概念本质的时候 他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 并且很好清楚地阐述了这个观点。在D1八章中他说:“时间是在那里定在着的概念自身。” 科耶夫认为 这句话在哲学目前标志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 因为在一般理论逻辑上 如果不能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 就不可能理解历史 这个重大创见是黑格尔靠前次作出的。令人深思 是他在'精神现象学'D1七章的某个地方曾说 一切概念式理解等于“杀死”经验中的实在事物。因为任何实在事物都是在时间中的有限的自然存在 知性的奇迹就在于使本质与其自然存在分离 而使其被保存在概念中 从而否定那个有限性。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现 正因为实在事物是在时间中的和有限的 所以人们才能把本质与存在分离开来 使其进入抽象的概念中。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来梳理,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问题”展开,这种“问题导向”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探索欲。每一个问题都像一个深邃的黑洞,一旦你开始凝视它,就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直到作者引领你找到一条通往清晰理解的路径。这种结构设计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枯燥的理论串讲,而是让读者始终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收尾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性,它并没有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指出,这些经典问题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等待着我们去实践性地回答。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这场持续进行的、关乎人类解放的伟大思想实践之中。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文献的运用和历史的钩沉方面做得极其扎实,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框架,更是进入马克思思想世界的那几把关键钥匙。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一些边缘性文本和早期手稿的引用和解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马克思思想光谱的认知,让我看到了马克思思想中那些常常被简化处理的“人性”维度和内在的张力。这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考辨,让整本书的论证都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基石之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作者能够从看似矛盾的论述中提炼出统一性的内在逻辑而感到惊叹。它不回避历史上的争议和误读,反而坦然地将其纳入分析体系,以期达成更具批判性的理解,这份诚恳和勇气,令人敬佩。
评分对我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其批判精神的纯粹性。它没有迎合任何时下的流行思潮,而是坚持回溯到问题发生的“原点”,去探问那些马克思本人在面对资本主义初期矛盾时提出的根本性疑问。这种对“本源性问题”的执着,使得全书的气质非常硬朗,不带丝毫的妥协或粉饰。尤其是在探讨价值和分配的机制时,作者的分析犀利如刀,直指现代社会结构中那些最隐蔽的权力运作。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琐碎叙事,从更宏大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经济活动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读完后,我对新闻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经济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代价,有了一种更加清醒和警惕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思想上的“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真知灼见。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学术气息给镇住了。作者似乎没有急着去给我们灌输什么既定的结论,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带着我们深入到那些最核心、最让人困惑的哲学母题中去探索。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每一个论述层次都搭建得异常稳固,仿佛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宫,但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路标指引。通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彻底地重新审视了一遍,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简直是阅读一场智力上的盛宴。它不只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在讨论如何用一种更深刻、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那种对宏大叙事保持警惕,同时又不失对底层逻辑探寻的平衡感,非常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精妙,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张盾先生似乎深谙如何将那些看似高悬于空的哲学思辨,巧妙地锚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关切之上。我发现自己读得非常流畅,那些原本以为需要反复查阅注释才能理解的概念,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富有张力。他不是在“背诵”经典,而是在与经典进行一场激烈的、充满洞察力的对话。读到关于异化和实践性的那几个章节时,我甚至停下来,望着窗外沉思了很久。这种能引发深度共鸣并促使读者走出书本去反思自身处境的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成果。它带来的震撼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一种持续渗透、逐渐改变认知底色的慢火熬制。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思想史有热情,但又害怕陷入僵化教条的年轻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