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

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植物激素
  • 农业技术
  • 园艺
  • 植物生理学
  • 植物保护
  • 现代农业
  • 作物增产
  • 植物营养
  • 农药施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2327
商品编码:28267229071

具体描述




书名: 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手册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名称: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601

作者: 李玲、肖浪涛、谭伟明

开本: 16开

ISBN编号: 9787122312327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概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登记、检测与安*的方法与策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加工技术与使用方法;重点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林业以及特种植物上的应用技术要点、技术评价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上应用的技术要点,并分析和展望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开发、应用的农林科技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一章 绪论 / 001 
一节植物激素 / 001 
一、植物激素的类型 / 001 
二、其他植物生长物质 / 003 
二节植物生长调节剂 / 003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 003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 005 
三节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 / 005 
一、跟踪应用阶段 / 005 
二、开发推广阶段 / 005 
三、研究发展阶段 / 006 
参考文献 / 007 

二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与应用 / 008 
一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 / 008 
诱抗素 / 008 
尿囊素 / 009 
氨酰丙酸 / 010 
环丙嘧啶醇 / 010 
蜡质芽孢杆菌 / 011 
苄氨基嘌呤 / 012 
芸薹素内酯 / 013 
仲丁灵 / 014 
甲萘威 / 015 
几丁聚糖 / 016 
氯化胆碱 / 018 
矮壮素 / 018 
硅丰环 / 019 
氯苯胺灵 / 020 
对氯苯氧乙酸 / 021 
单氰胺 / 021 
2,4-滴 / 022 
丁酰肼 / 023 
2,4-滴丙酸 / 024 
胺鲜酯 / 025 
噻节因 / 027 
二苯基脲磺酸钙 / 027 
敌草快 / 028 
敌草隆 / 029 
调节安 / 029 
异戊烯腺嘌呤 / 030 
乙烯利 / 031 
吲熟酯 / 033 
氟节胺 / 034 
乙二醇缩糠醛 / 035 
氯吡脲 / 035 
调节膦 / 036 
呋苯硫脲 / 037 
赤霉酸 / 037 
增甘膦 / 040 
氯化血红素 / 041 
敏蛋白 / 041 
腐植酸 / 042 
吲哚乙酸 / 042 
吲哚丁酸 / 043 
增产灵 / 044 
糠氨基嘌呤 / 045 
抑芽丹 / 045 
氟磺酰草胺 / 046 
甲哌 / 047 
甲基环丙烯 / 048 
萘乙酸 / 049 
萘乙酰胺 / 050 
核苷酸 / 050 
多效唑 / 051 
苯肽胺酸 / 052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 / 053 
调环酸钙 / 054 
丰啶醇 / 054 
水杨酸 / 055 
复硝酚钠 / 056 
噻苯隆 / 057 
硫脲 / 058 
三十烷醇 / 058 
三碘苯甲酸 / 059 
抗倒酯 / 060 
烯效唑 / 061 

《作物栽培精要:从科学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深入探讨作物栽培的根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旨在为广大农户、农业技术人员、园艺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作物生长的人们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我们相信,理解作物生长的内在机制,掌握科学的栽培技巧,才是实现高效、优质、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关键。 第一篇:作物生长发育的奥秘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复杂而精妙的世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解构作物如何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株成熟的植株,再到最终的收获。 第一章: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生命周期解析: 详细阐述作物从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直至成熟衰老的各个阶段。我们将探讨不同作物在这些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并强调理解这些阶段对于制定针对性栽培策略的重要性。 影响生长的关键因素: 全面分析影响作物生长的内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作物的遗传特性、激素调控(我们将在后续章节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在调控机制,而不是仅仅列举)。外在因素则涵盖了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空气(CO2浓度、氧气)以及土壤环境等。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各自的作用原理、最佳范围以及极端情况下的影响。例如,我们会探讨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的差异,解释温度如何影响酶活性和代谢速率,以及水分胁迫和营养缺乏如何导致生理障碍。 形态建成的遗传与环境互动: 探讨基因如何指导植物的形态发育,以及环境因素如何通过表观遗传等机制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塑造植物的最终形态。我们将举例说明,例如低温或短日照如何诱导某些植物的开花,或者不同的光照强度如何影响叶片的大小和厚度。 第二章:植物生理活动的核心机制 光合作用:能量的转化与物质的生产: 深入剖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碳反应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影响光合效率的关键因素,如叶绿素含量、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光合作用(C3, C4, CAM)及其适应性优势。此外,我们还会介绍衡量光合作用效率的常用指标。 呼吸作用: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解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途径,以及呼吸作用在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和转运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温度、氧气浓度等如何影响呼吸速率,以及过高的呼吸速率对作物生长造成的损耗。 蒸腾作用:水分的“呼吸”与养分的输送: 阐述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它不仅是植物散热的重要途径,更是驱动土壤水分和无机养分向上运输的动力。我们将讨论气孔的开闭机制,以及影响蒸腾速率的环境因素(如湿度、风速、光照)。 养分吸收与代谢: 详细介绍作物对宏量元素(N, P, K, Ca, Mg, S)和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 Mo, Cl)的需求、吸收途径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我们将解释不同营养元素的缺乏和过量症状,并介绍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方法。 植物激素的信号传导与调控: 这是我们深入探讨作物内在调控机制的关键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化学性质、合成部位、运输方式以及它们在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如细胞分裂与伸长、分化、开花、结果、抗逆性等)中的具体作用。我们将强调这些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以及它们如何作为一个精密的信号网络来响应环境变化。需要强调的是,本节不对具体的人工合成生长调节剂进行产品介绍或使用指南,而是聚焦于植物自身分泌的天然激素的生理功能。 第二篇:科学的作物栽培策略 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后,本篇将聚焦于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田间管理技术。 第三章:土壤的耕作与管理 土壤结构与理化性质: 讲解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土壤的质地、结构、酸碱度(pH)、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关键理化性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如何改善土壤结构,例如通过轮作、绿肥种植、免耕或少耕等方式。 土壤肥力管理: 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施肥、有机物改良等方式提高和维持土壤肥力。我们将深入讨论有机肥、化肥的特点、优缺点以及科学施用的原则。本节会提供宏观的施肥指导原则,例如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进行配方施肥,但不会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工合成肥料产品进行推荐或详细说明其成分。 耕作方式的选择: 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如深耕、浅耕、免耕、少耕)对土壤水分、养分、温度、通气状况以及杂草、病虫害控制的影响,并指导读者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第四章:水分管理与灌溉技术 作物需水规律: 详细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差异,以及水分胁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灌溉技术: 介绍多种灌溉方式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包括淹灌、沟灌、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我们将侧重于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节能节水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节水灌溉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如预测灌溉、根据作物生理信号灌溉)和先进的灌溉技术实现节水高效灌溉。 第五章:环境调控与作物生长优化 光照管理: 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株行距、修剪等措施,优化光照在作物冠层内的分配,提高光能利用率。对于设施农业,我们将简要提及通过覆盖物或补光灯等方式调控光照。 温度调控: 分析温度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耕作、覆盖、设施栽培等方式进行温度的适度调控,促进作物生长。 气体环境优化: 讨论CO2浓度、氧气供应对作物生长和呼吸的影响,以及在温室等封闭环境中进行通风和CO2施用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农业防治基础: 强调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轮作、间作套种)、选用抗病虫品种、优化栽培管理(如排水、通风、调整密度)等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原理与应用: 介绍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控制病虫害。 物理防治方法: 探讨采用诱捕器、防虫网、高温消毒等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的原理和实践。 化学防治的合理使用: 在必要时,强调科学、精准、低毒、高效地使用化学农药,遵循“对症下药”、“适时适量”、“安全用药”的原则,并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本节会介绍化学农药的基本分类和作用机理,但不会涉及任何具体农药产品的成分、剂型、使用剂量、防治对象等详细信息,重点在于绿色防控理念的普及。 第三篇: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本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科学栽培的基础上,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第七章:基于作物生理的产量形成机制 光合产物的分配: 深入分析光合产物在不同器官(根、茎、叶、花、果)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调控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来优化产量。 养分高效利用与产量潜力: 阐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转运和同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施肥和优化栽培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释放作物的产量潜力。 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 区分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植株总干重)和经济产量(可供收获的部分),并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经济产量在生物学产量中的比例。 第八章:提升作物品质的关键技术 影响品质的生理生化过程: 探讨影响作物营养品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含量)、风味品质(如糖度、酸度、香气成分)以及外观品质(如色泽、大小、形状)的关键生理生化过程。 营养管理与品质优化: 分析不同营养元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例如钾肥对水果糖度的影响,钙肥对蔬菜脆度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应的营养管理建议。 水分和温度对品质的影响: 探讨水分胁迫、高温、低温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作物的内在品质,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 采后管理与品质保持: 介绍作物采后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及通过适宜的贮藏、运输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持作物的新鲜度和品质。 结论:可持续农业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并展望农业发展的未来。我们将强调科学栽培、绿色防控、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系统认知,掌握科学有效的栽培方法,从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游刃有余,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这个正在尝试进行家庭园艺种植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一直对如何让我的蔬菜长得更好、产量更高感到好奇,但又害怕弄巧成拙,反而伤害了植物。书中的“蔬菜生长调节剂综合应用指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着重学习了关于番茄、黄瓜、辣椒等常见蔬菜的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生长调节剂来促进番茄的单性结实,从而解决授粉不良的问题,让我不再担心雨季影响番茄的坐果。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调节剂来促进黄瓜的雌花分化,增加产量,以及如何使用调节剂来改善辣椒的果实形态和颜色,让它们看起来更具商品价值。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安全用药”的原则,详细列举了不同调节剂的毒性级别,以及在采收期前多久停止用药等关键信息,这让我能够安心地在家庭种植中使用这些技术,而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此外,书中对不同调节剂之间的复配和协同作用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科学地组合使用这些产品,以达到更佳的效果。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的园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轻松掌握的技能。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植物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一直深切关注着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出版,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了解现代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的新平台。书中对各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介绍,如海藻酸、腐殖酸衍生物等,以及它们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都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些新型调节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这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此外,书中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和“环境友好型应用技术”的讨论,也与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为未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指明了方向。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前沿研究的“百科全书”,对我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医生”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如何解决植物生长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感到困惑,比如根系不发达、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等等。书中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诊断与调控技术”的章节,为我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来判断植物可能缺乏或过量的植物激素,并针对性地提出调节剂的使用建议。我学习到,例如,当植物出现顶端优势不明显,侧枝生长旺盛时,可能意味着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失衡,可以通过补充生长素或调整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来纠正。书中还给出了大量的实例分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植物病理状况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精准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效果。这让我觉得,与其被动地等待植物出现问题,不如主动地通过科学的生长调节,来预防和改善这些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植物健康管理指南”,让我能够更好地呵护我的植物,让它们健康成长。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植物生长调节剂听起来神乎其神,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看完之后才明白,原来这背后有如此精密的科学和严谨的技术。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乙烯利的应用部分,书里详细阐述了乙烯利在促进果实成熟、疏花疏果、催熟采后果实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且列举了多种作物(比如番茄、葡萄、棉花等)的实际应用案例,数据详实,操作步骤清晰。我还学习到了不同浓度、不同施用时期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让我对乙烯利的精准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提到了对乙烯利副作用的规避措施,比如如何避免药害,如何处理残留问题,这些都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细节。另外,关于脱落酸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在抗逆性诱导,比如提高作物对干旱、盐碱、低温等胁迫的抵抗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调节植物休眠和衰老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书中对不同类型植物的脱落酸使用建议,以及与其他激素的协同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我今后应对极端天气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指南,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农技爱好者,我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对它们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应用方法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农业科学殿堂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植物生长素(IAA)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促进细胞伸长那么简单,书中详细介绍了生长素在顶端优势、侧根形成、维管束分化、花芽分化等多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学习到了如何利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来促进插条生根,如何通过控制生长素浓度来调节枝条的生长方向,甚至是如何利用其诱导单性结实来解决授粉难题。书中还提到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代谢过程,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对生长素活性的影响,这些知识让我对植物的生长调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书中关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介绍,虽然稍微有些偏理论,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些激素如何发挥作用的底层逻辑,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用了XX激素,XX就XX了”的表面认知。此外,书中对生长素与其他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也让我认识到,单一激素的应用往往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如何调控激素间的平衡来实现最佳的生长调控效果,这一点对于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来说尤为重要,让我对“因地制宜、因材施策”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评分

我之前在实际的园艺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花卉开花不整齐,果实着色不均匀,或者作物生长过于徒长等等。一直想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及时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常见花卉促花、控花技术”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针对月季、梅花、兰花等常见观赏植物,如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节花期,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朵品质,甚至延长观赏期。书中给出的具体配方和操作指南,让我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花卉种植中,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尝试了书中推荐的针对月季的促花方案,使用了一款特定的调节剂组合,结果花量明显增加,花朵也更加饱满艳丽,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倍增。此外,书中关于“果树增产、提质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苹果、柑橘等主要经济果树的果实膨大、着色、防裂等方面的调节技术,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书中对不同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应用时机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果树品种和生长状况,灵活地选择和使用调节剂,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评分

我一直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能够“调控”植物生长的神奇物质深感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解开了我心中许多疑惑。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细胞分裂素的部分,它在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促进愈伤组织分化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细胞分裂素(如6-BA、KT等)的化学结构、作用特点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策略,比如在组织培养中用于启动愈伤组织形成,在移栽苗木时用于促进根系发育,甚至在观赏植物中用于促进侧枝萌发,增加观赏价值。书里还强调了细胞分裂素与其他生长调节剂(如生长素)的配比对于实现特定生长效应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这些植物激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精巧的调控网络。此外,书中关于赤霉素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赤霉素在促进茎秆伸长、打破休眠、诱导单性结实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比如在葡萄中用于增大果实、延长果梗,在水稻中用于促进抽穗等。书中对不同作物赤霉素的最佳施用时期、浓度以及与其他激素的配合使用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让我对如何利用赤霉素来优化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其在促进种子萌发和打破休眠方面的应用,为我解决某些植物种子的催芽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远不止于学习具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植物生长调控的科学体系。我深感震撼的是,书中关于“植物激素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章节,它清晰地阐述了不同植物激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比如,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茎秆伸长,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则决定了根和芽的分化方向。理解了这些协同与拮抗关系,我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尝试。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调节剂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并给出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分析,这让我更加信服其科学性和实用性。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抗逆性调节剂”的介绍,比如如何利用脱落酸等来提高作物对干旱、盐碱、低温等环境胁迫的抵抗力,这对于我所在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从而提升我的农业实践水平。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生产中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感到着迷,尤其是在植物生长管理方面,总觉得存在着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欲。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精准施用技术”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调节剂,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品种特性来选择最合适的调节剂,以及最恰当的施用时机、浓度和方法。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作物的具体应用方案,比如如何利用调节剂来调控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如何使用调节剂来促进玉米的单株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甚至是如何利用调节剂来改善蔬菜的商品率和延长货架期。这些案例的丰富性和具体性,让我看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智能施药系统”的介绍,虽然目前可能还在发展阶段,但它所描绘的利用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指导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精准施用,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行动指南”。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充满好奇,总想知道有哪些“秘密武器”能够让它们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介绍,比如从海藻中提取的细胞分裂素、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赤霉素等。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天然调节剂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我学习到,原来大自然本身就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植物生长调控物质,而现代科技则帮助我们将这些宝藏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农用产品。书中对这些天然调节剂的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生长促进剂,用在我种植的一些观赏植物上,效果非常显著,叶片更加翠绿,生长也更加旺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调控植物生长,不仅有效,而且更加环保,这为我今后的园艺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让我对“绿色农业”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