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D二版)》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因为增加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的内容,所以书名由原来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本教材以“人”的观念嬗演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重新阐释二十世纪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自2007年出版以来,在学界被广泛用于教学及科研,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此次修订,是为了与时俱进,更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D二版)》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因为增加了新世纪以来文学史的内容,所以书名由原来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本教材以“人”的观念嬗演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重新阐释二十世纪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自2007年出版以来,在学界被广泛用于教学及科研,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此次修订,是为了与时俱进,更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上册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节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
D二节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D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D四节文体叙述的创新
章五四文学革命
节五四文学革命
D二节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D三节新文学社团流派
D二章20年代小说(一)
节20年代小说概述
D二节叶绍钧许地山
D三节郁达夫
D三章20年代小说(二)
节鲁迅的文学创作
D二节《呐喊》《彷徨》
D三节《故事新编》
D四章20年代新诗
节20年代新诗概述
D二节郭沫若
D三节徐志摩闻一多
D五章20年代戏剧
节20年代戏剧概述
D二节田汉
D六章20年代散文
节20年代散文概述
D二节周作人朱自清等
D三节《野草》
文学大事记(1897—1927)
D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D二节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D八章30年代小说(一)
节30年代小说概述
D二节丁玲等
D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D九章30年代小说(二)
节老舍的小说创作
D二节《骆驼祥子》
D十章30年代小说(三)
节茅盾的小说创作
D二节《子夜》
D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
节巴金的小说创作
D二节《激流三部曲》
D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
节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D二节《边城》
D十三章30年代新诗
节30年代新诗概述
D二节戴望舒卞之琳
D十四章30年代戏剧
节30年代戏剧概述
D二节曹禺与《雷雨》、《日出》等
D十五章30年代散文
节30年代散文概述
D二节鲁迅杂文
D三节林语堂何其芳
文学大事记(1928—1937)
D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
节国统区文学思潮
D二节解放区文学思潮
D十七章40年代小说(一)
节40年代小说概述
D二节《围城》
D三节张爱玲
D十八章40年代小说(二)
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D二节张恨水
DSJ章40年代小说(三)
节解放区小说概述
D二节赵树理孙犁
D二十章40年代新诗
节40年代新诗概述
D二节艾青
D三节九叶诗派
D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散文
节40年代戏剧概述
D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
D三节40年代散文概述
文学大事记(1937—1949)
后记
D二版后记
下册
章1949—1976文学思潮
节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D二节“WG”文学思潮
D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D二节柳青梁斌杨沫等
D三节另一种探索
D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节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D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茶馆》等
D三节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D四章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节台湾文学概述
D二节小说白先勇等
D三节香港文学刘以鬯等
D四节通俗小说金庸等
D五章本时期台港文学(二)
节新诗余光中郑愁予等
D二节戏剧姚一苇等
D三节散文梁实秋等
文学大事记(1949—1976)
D六章1977—1989文学思潮
节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D二节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D三节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D七章80年代小说
节80年代小说概述
D二节王蒙谌容张贤亮等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参考一些基础性的文学史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册,第二版)是我在本次学术研究中找到的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其详尽的史料梳理、扎实的理论分析以及对不同文学思潮演变的清晰界定,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材料支撑。本书在处理一些争议性的文学事件或作家评价时,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的文献可靠,论证逻辑清晰,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非盲目接受。例如,在探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的转向时,作者不仅梳理了“新小说”等流派的出现,还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其对现代主义美学理念的吸收与本土化实践,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客观评价。这种基于史实和理论的严谨分析,对于我们学术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为宝贵的。而且,第二版的更新也使其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上有所体现,更能满足我们与时俱进的学习需求。
评分这套《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册,第二版)实在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现代中国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充斥的许多著作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很难勾勒出一条清晰而连贯的文学发展脉络。这套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曙光,到2012年新世纪文学思潮的涌动,作者以极其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历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并非简单罗列,而是能够将作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探讨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的互动关系。比如,在解析“五四”时期文学时,作者不仅详述了白话文运动的意义,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背景下,文学如何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启迪民智的重要载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家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种将文学作品置于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学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文学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近几十年的文学发展似乎有些令人费解,各种思潮和风格的转换之快,让我难以抓住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第二版)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上下两册的篇幅虽然不小,但阅读起来却意外地流畅,原因在于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学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关注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后来的“寻根文学”和“新写实主义”等重要的文学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独立的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文学思潮的产生背景,它们对前一阶段文学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和历史贡献。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会呈现出如此多元和复杂的面貌。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也十分中肯,既肯定了他们的成就,也指出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套书让我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日后深入阅读相关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对于一些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文学史往往带有一种疏离感,似乎离日常生活很远。然而,《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下册,第二版)却成功地打破了这种壁垒。作者的语言风格相对平实,但又不失深刻,能够让一个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文学的魅力,又能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风格的解读,都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学术术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比如曹禺的戏剧,余华的小说,作者都能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吸引力所在,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这套书让我意识到,现代文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它记录了中国人在近一个世纪里,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也更能理解现在。
评分读完《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第二版),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曾经在课本上匆匆一瞥的篇章,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时代烙印。这套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近百年的文学史串联了起来。我一直觉得,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缩影,是人心灵的映照。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没有那种板着脸讲大道理的枯燥感,而是将每一位作家,每一个文学流派,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呐喊,感受到他们的彷徨与希冀。书中对一些被时代边缘化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挖掘和重估,也让我看到了文学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以前可能只知道几位“大咖”,但通过这套书,我接触到了更多被低估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同样能触动人心,反映出那个时代不同的侧面。这种“挖掘”的视角,让整部文学史显得更加立体和饱满,不再是几个固定的人物和作品的博物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