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 古代、中世纪、近代部分 |
| 作 者: | 高鸿钧 |
| 定价: | 82.00 |
| ISBN号: | 9787302402596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5-9-1 |
| 印刷日期: | 2015-9-1 |
| 编辑推荐 |
| 在我看来,这部《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古代、中世纪、近代部分)》犹如一张西方思想的“导游地图”,它引导着读者去畅游。这张“地图”给了大家充分的阅读选择权,我们从这份“地图”上,可以全面地浏览了西方历史上法律思想的流变、代表人物以及不同的面向。 这张“地图”上有博丹的主权理论,有马基雅维利思想,也有亚里士多德、洛克等,它包含了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当代一直到现代,西方思想发展的博大内容,值得大家驻足细读。 |
| 内容介绍 |
| 《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古代、中世纪、近代部分)》是一本富有新意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材。作者阵容强大,均是该领域的专家,其成果代表了国内前沿水平,反映了国外新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丰富,阐述清晰,分析深入;全书有总体布局的筹划,各章有专题研究的特色。本书适合作为法学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也适合法学研究生,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者以及对西方法律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 作者介绍 |
| 目录 |
| 编者前言Ⅰ 导言: 西法思絮Ⅸ 第一编古代法律思想 第一章苏格拉底之死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法思想 第三章西塞罗与共和主义法政哲学 第四章罗马法学家 第二编中世纪法律思想 第五章奥古斯丁笔下的法律问题 第六章托马斯·阿奎那论法律 第七章罗马法学的复兴 第八章西班牙新经院主义法学思想 第九章马基雅维利的法律思想 第十章福蒂斯丘与《英国法礼赞》 第三编近代法律思想 第十一章博丹的立法主权理论 第十二章培根的法律思想 第十三章柯克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第十四章古典自然法学 第十五章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 第十六章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 第十七章霍布斯的《利维坦》 第十八章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第十九章孟德斯鸠的法思想 第二十章卢梭: 人性、社会与国家 第二十一章柏克论英国宪法 第二十二章布莱克斯通及其《英格兰法释义》 第二十三章联邦派的《联邦论》 第二十四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第二十五章边沁的法哲学 第二十六章梅因的历史法学 第二十七章英国的宪政思想 第二十八章康德的法哲学思想与体系 第二十九章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第三十章德国历史法学 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读完这部教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法律史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作者显然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和复杂的法学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阐述中世纪教会法对普通法的影响时,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条例,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了教皇如何通过权威的谕令、神圣的教义,逐渐渗透到世俗法律体系中,以及这种渗透带来的冲突与融合。他对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的神学思想如何与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描绘,更是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宗教信仰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法律观念。书中对封建制度下法律的碎片化、地域性特点的分析,以及其后国家统一过程中法律整合的必然性,也为理解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种将抽象的法学思想与具体的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写法,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部教材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将西方法律思想的演进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社会思潮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分析近代英国法律思想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边沁的功利主义,而是将其置于工业革命、社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了功利主义如何在新的社会矛盾中寻求解决方案,以及其对法律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对黑格尔辩证法在法律思想中的运用,也解释得非常清晰,让我们看到唯心主义哲学如何为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哲学支撑。书中对德国法典化运动的梳理,更是为理解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传统提供了关键视角。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法律思想时,总是能够看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张力,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车轮中不断演变、革新,直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法律实践。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部教材真正做到了“富有新意”。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本法律思想史的教材,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都相当可观,但阅读过程却意外地流畅。作者在处理大量西方哲学、神学、政治思想流派的同时,始终紧扣“法律思想”这一核心,使得内容的逻辑性非常强。他对于近代早期理性主义思潮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影响了法律的理性主义基础,到斯宾诺莎对国家权力的哲学论证,再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作者都梳理得头头是道。他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家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传承、对话乃至批判,勾勒出了一幅近代法律思想从个体理性出发,最终指向国家制度构建的宏大画卷。书中对法律实证主义萌芽的探讨,也为理解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种多角度、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史的范畴,而上升到了思想史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但内容却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作者在梳理西方法律思想的脉络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将政治哲学、社会经济变迁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动态的法律思想演进图景。比如,在讲解古希腊罗马时期,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法学思想进行概括,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城邦民主、帝国统治等时代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法律理念。他对奴隶制、公民权等概念的剖析,也摆脱了简单的标签化,展现了其复杂性和历史演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一手史料和一手研究,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种扎实的学理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专著,即便对法律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认识。
评分这部教材在内容组织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叙述方式。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不断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比如,在探讨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兴起时,他并没有直接介绍格劳秀斯、普芬多夫等人的观点,而是先抛出“在宗教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寻求超越宗教和国界的普遍正义原则的?”这样的问题,然后才逐步引出自然法的概念,以及它如何试图为国际关系和国家权力提供理性辩护。他对洛克“天赋人权”思想的解读,也超越了简单的自由主义叙事,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与私有财产、政府合法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些思想在启蒙运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霍布斯《利维坦》的解读,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会契约”理论的复杂性,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个体自由之间的张力。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