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禮物關係學與國傢 |
| 作 者: | 楊美惠 |
| 定價: | 46.00 |
| ISBN號: | 9787214057785 |
| 齣版社: | 江蘇人民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7-1-1 |
| 印刷日期: | 2017-1-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關係、人情和麵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國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無論置身何處都會明白的。但是由於二十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曆史情況,一種被命名為"關係學"的東西便由此誕生。關係學在世界上也由此演變齣瞭其zui為復雜縝密的形式、並成為無處不在的社會現象。該書力圖呈現在1980年到1990年間,關係在中國大陸是如何運作並將這一係列的實踐置於國傢再分配經濟,初現端倪的市場經濟以及毛崇拜的背景當中去。筆者沿著古代關係學的譜係,追蹤到清代之前對建立國傢官僚權力的法傢形成抵製的儒傢倫理製度。二十世紀,關係學在掀起密集的關係學網絡並阻止和切斷國傢機器垂直運作中扮演瞭相似的角色。 |
| 作者介紹 |
| 楊美惠,齣生於颱北,曾在多個國傢生活居住過。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剋利大學人類學與中國文學專業,並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齣任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孔子學院首任院長。現任美國聖塔巴巴拉加州大學宗教學係及東亞語言與文化係教授。曾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她初次踏上中國大陸是在1981年,並先後在此居住瞭三年有餘。楊女士的著作包括《她們的空間:轉型中國的女性公共空間》(明尼蘇達大學齣版社,1999)《中國宗教的狂熱:現代性與國傢形式的苦惱》(加利福尼亞大學齣版社,2008)。她還製作瞭兩部紀錄片:"透過中國女性的眼睛"(女性電影製作,1997)"中國溫州鄉村的'公''私'領域"(1994)。 |
| 目錄 |
| 試讀 緻謝 中文版前言 導論 在中國的田野工作、政治與現代化 關係學的“發現” 作為一種研究對象的關係學 在一種恐懼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人類學傢的主體位置 中國現代性的國傢規劃和本土批評 第一部分 在一種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微觀政治學的民族誌 第一章 關係的方言和辭匯 民間話語 官方話語 民間話語中的關係學的關鍵字和概念 第二章 關係的範圍和使用的背景 城市與鄉村 性彆層麵 城市職業階層 使用背景的多樣性 看門人的社會 企事業和行政場閤的用法 第三章 關係學中的“藝術”:倫理、計策及禮儀諸方麵 關係基礎:親屬製度、朋友關係以及其他的私人關係 情意:義氣、感情和人情 擴大關係網 給予和接受的計策、義務和形式 迴饋的義務 第四章 關係學最近的曆史:傳統的形式和曆史的再現 三種官方的曆史 關係學和中國文化 1949年以後的關係學的興衰 從“使用價值”到“交換價值”:市場力量的進入 關係藝術並未銷聲匿跡 第二部分 理論框架 第五章 禮物關係中的政治經濟學 國傢再分配經濟中的權力技術 禮物經濟中的反技術 命題 第六章 “藉古非今”:古代中國的儀式倫理與國傢理性 “批林批孔” 重新解釋過去 第七章 毛崇拜、關係的主體和個體的迴歸 紅色風暴:國傢主體和毛崇拜 個體主體的迴歸 關係主體性的增減第八章中國根莖式的關係網和民間組織 個體與社會之間 個體與團體或協會之間 根莖式的親屬製度與關係政治:從“關係網”到“民間” 結論 返迴到實地 交換的陰柔的力量 作為一種民間自我組織媒介的儀式 人情勝過關係 後記 附錄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第一部分 在一種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微觀政治學的民族誌 第一章 關係的方言和辭匯 1947年版的《辭海》裏並沒有“關係學”這個詞,《辭海》是和《牛津英語辭典》相似的一部辭典,引語都齣自古代作品和經典作品。在颱灣,它也不是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我們因此可以推測“關係學”是在社會主義中國纔齣現的。對“關”字的理解,《辭海》裏有兩個定義,都與我們正在研究的現象有關:“‘聯絡’或者‘建立聯係’,以及能關閉和有人守衛的通道和大門”(舒新城,1947:1412)。辭典上的這兩個定義與現代關係學直接有關。當代中國人生活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搞社會聯絡的能力,關係學賦予一個人應付生活中無數的門路的能力。要琢磨齣這些關係學辭匯的各種社會用法和社會態度,我們必須到辭典的定義之外看看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思想和看法。 我一旦決定把關係學作為研究重點,就到處找人給關係學下一個定義,我得到的迴答錶明,盡管我想弄明白“本地人的看法”(Geertz,1984),可實際上他們對關係學沒有一個單一的看法,相反,當地人有多種的看法和定義。這種不明確性錶明,關係學包含瞭模糊和善變的文化意義以及人們對關係學活動的又褒又貶的模棱兩可態度。對這種社會現象的多種奇妙的相互衝突的態度,不僅說明在任何一個具體社會裏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性彆或不同倫理的觀點,而且也說明一個社會正在經曆著特殊的變化,或者說正經曆著從一種世界觀、一套習慣和解釋轉嚮另一套的曆史性巨變。同時,人們思想中變化的方嚮和新秩序的輪廓尚不明朗,對新的關係學的現象的解釋也沒有定論。因此,在這個開放式變化過程的中間位置提齣關係藝術的問題,會遇到不同話語多重性的交鋒,所有話語都尋求適當的辭匯對曆史做齣獨特的解釋。 …… |
...........
讀罷關於“國傢”部分的內容,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智力上的震顫。作者並未將國傢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實體,而是將其拆解為一係列相互作用、彼此滲透的權力關係網絡。特彆是對國傢機器如何巧妙地運用“類禮物”的政策工具,來構建其閤法性與動員能力的研究,視角極為刁鑽。它不再僅僅關注宏觀的法律條文或政治宣言,而是聚焦於基層治理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恩惠”和“支持”,是如何被國傢精心設計和釋放的。這種對權力運作“毛細血管”的捕捉,讓人不禁聯想到福柯的權力分析,但又融入瞭濃厚的東方社會學色彩,使得論述更加立體豐滿。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去對一些公共政策的理解,思考那些看似普惠的舉措背後,是否也暗含著某種要求迴報的“關係債務”。這種由內而外的反思,是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纔能帶給讀者的獨特體驗。
評分翻開這本《海外中國研究係列》的新作,我立刻被其深邃的學術視野和嚴謹的論證結構所吸引。作者在序言中對“禮物”這一概念的界定,便展現齣一種超越傳統社會學範疇的敏銳洞察力。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交換,更是一種復雜的人際互動、權力關係的編織,甚至是曆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的載體。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給予”與“接受”的細緻描摹,猶如一幅精美的民族誌畫捲,將那些在田野中觀察到的微妙張力,用極其精準的語言文字刻畫齣來。例如,書中對特定族群在祭祀活動中,對禮物的等級劃分和使用場閤的描述,讓我深思:我們習以為常的饋贈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未被言明的社會契約與道德約束?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解碼能力,著實令人嘆服。尤其是在探討現代性衝擊下,傳統禮物倫理如何被商業邏輯侵蝕和重塑時,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批判性的反思,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自省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
評分整本書的行文風格,我必須稱贊其兼具瞭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流暢。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極強,在處理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時,絲毫不顯晦澀難懂。相反,她總能找到一個極富畫麵感的比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討論“關係”的構建成本時,她用“一張看不見的收據”來形容,瞬間就讓讀者抓住瞭核心的經濟學含義。此外,大量的案例研究穿插得恰到好處,它們像是散落在廣袤知識原野上的晶瑩露珠,摺射齣理論的光芒。這些案例的選取,顯示瞭作者紮實的田野基礎和廣博的地域知識,從東南亞的華人社群到北美的新移民群體,每一個故事都為構建宏大的理論框架提供瞭堅實的經驗支撐。這種理論與經驗的完美交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立刻與作者一同進行下一輪的田野考察。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和裝幀設計也體現齣瞭一種對“係列”精神的尊重。雖然我關注的是其內容本身,但觸感和視覺上的體驗同樣影響瞭閱讀的心情。扉頁上的引文選擇、章節標題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審美取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語法”。在當前這個信息碎片化、關係疏離化的時代,這本書如同一個邀請函,邀請我們重新慢下來,去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那層層疊疊、既脆弱又堅韌的連接綫。它迫使我們跳齣個體主義的牢籠,進入一個由互惠、義務、期望與迴報共同構建的復雜劇場。對於我這樣的長期關注社會變遷的觀察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近些年來,最能提供係統性、結構性洞察的力作之一,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值得反復品味和長期研習。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關係學”這一核心議題的顛覆性重構上。它沒有落入那種對社會網絡進行機械化、數據化分析的窠臼,而是將重點放在瞭關係本身的“動態性”和“能産性”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中巧妙引入的比較人類學視角,將東亞語境下的“麵子”和“人情”置於全球的“互惠網絡”中進行審視。讀到關於跨國移民社群中,維係“在岸”與“離岸”聯係的禮物流動機製時,我感覺作者簡直是一位心靈的翻譯傢,將那些無聲的承諾和隱性的義務,清晰地翻譯成瞭可供理解的學術語言。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社會資本”的理解,使其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經濟學術語,而成為瞭鮮活的、帶有情感溫度的人類實踐。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社群維係方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圖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