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知日 铁道
:35.00元
作者:苏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86348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日本铁路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其衍化出来的铁路文化更是为不少铁道迷所津津乐道。铁道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关注点,从这一切口,既可以了解日本的铁道工业、设计,也可以体验到的铁道文化,体会独特的铁道印象及记忆。
《知日铁道》是知日系列品牌图书之一,本书以日本铁道为入口,通过不通角度和视野来记录有关日本铁道以及铁道文化的人和事,反映日本文化及人文面貌。
超值附赠绝赞日本铁道风景TOP20别册!国内**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 知日特集,值得保存。
内容提要
在本期特集中,本书介绍了以下内容:
记录“从蒸汽机烧炉工到日本车站画家”的大须贺一雄;
特别报道的不可错过的日本新干线的故事;
专访地下铁建筑设计师渡边诚;
扫描日本铁道博物馆的全记录;
特别解析迷恋铁道的日本“铁粉”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还有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到太宰治,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日本铁道意向的文章;
kotori精彩解析日本铁道和动漫御宅间的关系;
刊载“一天一铁道”的摄影师中井精也的摄影作品;
主笔毛丹青先生撰写了日本铁道乡村小站的感人故事;
知日专访森山大道;
汗青先生的日本传统文化专栏……
目录
特集
铁胆新干线
新干线的故事
铁道上的国家
日本制造数字时代的“铁”杆粉丝
从蒸汽烧炉工到日本车站画家大须贺一雄
防府站的落叶
秘境车站,铁道的另一种情调
一天一铁路,骨灰级铁道fan的摄影日记
地下铁的魔法师 专访建筑师渡边诚
铁道,御宅族,痛电车
文字上的铁道:
夏目漱石、川端 康 成 、太 宰 治 与宫 泽 贤 治
一期一会 铁路便当
博物馆印象:
铁道博物馆
梅小路蒸汽火车博物馆
东京地铁博物馆
大阪交通科学博物馆
别册
绝赞日本铁道风景TOP
主笔专栏
虫眼虫语 日本“大”和“小”的别样时空
Regulars
跟随森山大道,一起去做“流浪犬”。
漫画改编日剧-历史与成败
日本刀鉴赏入门之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
浮世春梦-浮世绘中的春画
AKB偶像魔法
《跳跃大线》的前世今生
作者介绍
毛丹青 |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 年弃商从文,有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姚远 | 西安人 , 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青春潮》杂志社任记者、编辑。 1988 年赴日,从师于摄影大师森山大道。2000年起,创办电子杂志《日本流行资讯报》(后改名为《东京流行通讯》),十年来坚持不懈地传播日本流行文化。为多家中、港、台杂志撰稿,并助力日文书籍的中文版引介工作。
剑心 |香港新浪榜首《剑心,回忆》作者,主打日剧电影、美食生活、脱宅成长、男女关系等。同时为网络电台节目主持及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宅男罐头学》一书。
健吾 | 20 世界 80 年代出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之后留学日本筑波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讲师。身兼作家、记者、编辑、大学讲师、时事评论员、小说写手。文章专栏见于Milk 新潮流、 CUP、Metropop、am730、《明报》《东方日报》《信报财经新闻》等各大报章杂志。简体出版有近作《日本乱象》。
刘柠 |六十年代出生,北京人。作家,独立学者。大学时代游学东瀛,后服务日企有年。著有《穿越想像的异邦》《、“下流”的日本》、
《前卫之痒》、《竹久梦二的世界》等。
kotori | 宅一枚,自由撰稿人,日本流行文 化爱好者,ACG深度中毒者,对各种冗长沉闷的日本电影及动画有另类偏好。
汗青 | 本名叶军,一九六七年五月生,浙江 杭州人。先后于外贸、IT 行业进行自我发展,现从事文化策划和推广工作。因长期从事策划等文案工作,同时对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在几年中积累了不少关于文史方面的著叙。
文摘
序言
初读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在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列车上,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关于“移动的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机械数据和鲜活的民间故事完美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提到某条偏远山区线路修建时,当地居民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协助勘探,那种人与自然、人与技术对抗的张力,读得我热血沸腾。它不仅仅记录了火车的速度提升,更记录了速度背后,人们生活节奏、社会结构的悄然改变。书中对不同时期车票的票样分析也很有意思,每一张小小的票据,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的票价政策、旅行习惯乃至社会阶层的差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气候对铁路运营影响时的笔触,那种描写风雪中列车艰难前行的画面感,细腻得让人仿佛能听到钢轮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哀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既有宏观的脉络梳理,又不乏微观的生动切片。
评分与其他侧重于摄影或机械构造的书籍相比,这本更像是社会史的侧写。它没有过度依赖华丽的彩图来吸引眼球,而是用扎实的文字构建起一个信息网络,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构建画面。我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铁路发展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既没有过度推崇某一种模式的优越性,也没有回避不同体制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例如,书中对二战时期铁路运输的调动和破坏的描述,那种紧迫感和策略性,简直可以作为军事史的案例来研究。读完之后,我对火车的感情也变得复杂起来,它不再只是一个快速到达目的地的工具,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社会结构变迁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汗水与无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基础设施。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观察价值都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铁路主题书籍”的预期。它没有落入那种单纯的技术手册或旅游指南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铁路系统如何重塑了地理概念和时间观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准点率”这个概念的诞生对现代社会效率追求的影响。在过去,人们对时间的容忍度是不同的,而铁路的标准化运作,是如何强行将模糊的时间概念量化、压缩,最终影响到我们今天对“守时”的执念,这种哲思层面的探讨,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此外,书中对一些被废弃线路的“记忆考古”部分处理得尤其到位,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分析了它们被取代的原因——是运输需求转移了?还是技术迭代了?这种理性分析让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避免了无病呻吟的伤感,充满了对进步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主题站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声音景观”的捕捉能力。他不仅仅描述了汽笛声的种类和频率,还细致地描绘了不同年代、不同机型汽笛的音色差异,以及这些声音在不同城镇居民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从最初的震撼与敬畏,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厌倦。这种对听觉细节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甚至忍不住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尝试在脑海中“播放”出那些特定的轰鸣声。书中穿插的一些铁路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更是充满了烟火气。那些机车长、乘务员朴素却充满智慧的语言,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能说明铁路工作对个体生命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故事,让冰冷的钢铁机器拥有了温度和人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考究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印制效果,黑白灰的层次过渡自然得不像话,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平面感。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只是翻阅那些车厢内部的细节图,那些座椅的纹理、行李架的金属光泽,甚至车窗上细微的水渍,都仿佛能把我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作者在文字叙述上也非常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去梳理每一条线路的诞生、发展与消亡。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这是一本简单的“怀旧”读物,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工业美学与社会变迁的深度报告。特别是关于早年间信号灯和轨距标准制定的那些章节,那种从无到有的艰难探索过程,被描述得引人入胜,让人由衷地敬佩那个时代工程师们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为高明,大段留白的处理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信息得到了呼吸的空间,即便信息量巨大,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这在许多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