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大威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甲胄
  • 历代甲胄
  • 甲胄服饰
  • 中国历史
  • 军事史
  • 冷兵器
  • 文化
  • 图鉴
  • 服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0519
商品编码:28641739355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1.作者综合各种史料及已有研究成果,以图示方式全面、直观地展示了历代甲胄的形象,并合理推演了甲胄的穿着方式,对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创作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2.作者结合不同朝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大威 1977年生于沈阳,现居北京。游戏制作人、跨界设计师、科普绘本类作家。 1995年毕业后从事广告行业。2001年至今先后在北京华义、搜狐等游戏公司任美术总监,从事网络游戏产品的开发工作。出版有《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画说跑步那些事》《画说马拉松那些事》等作品。


目录


商代1 
一、青铜胄和皮甲/ 2 
二、青铜面具、胄和皮甲/ 7 
西周11 
一、青铜胄和青铜甲/ 12 
二、韦弁和青铜甲/ 16 
东周(春秋、战国)20 
一、髹漆皮甲和皮胄/ 21 
二、髹漆合甲和青铜胄/ 26 
三、铁甲和铁胄/ 30 
秦代33 
一、一型单片甲/ 34 
二、二型A种侧襟皮甲/ 37 
三、三型A种侧襟皮甲/ 40 
四、三型B种侧襟皮甲/ 44 
五、四型侧襟长袖皮甲/ 47 
六、铁胄和铁甲/ 50 
汉代53 
一、铁胄、金银饰铁甲/ 54 
二、玄铁胄、玄铁甲/ 58 
三、帻冠和玄铁甲/ 61 
四、帻冠和筩袖铠/ 65 
五、鹖冠和玄铁甲/ 68 
附汉代军队中的徽识/ 71 
魏晋时期72 
一、屋山帻和筩袖铠/ 73 
二、铁胄、筩袖铠/ 78 
南北朝81 
一、铁胄、筩袖铠/ 82 
二、罩甲首铠和两当甲/ 85 
三、铁胄、明光甲/ 89 
隋代95 
一、平巾帻和两当甲/ 96 
二、兜鍪和明光甲/ 99 
唐代104 
一、初唐兜鍪和明光甲/ 105 
二、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109 
三、绢甲/ 114 
四、中晚唐兜鍪和明光甲/ 118 
五、晚唐凤翅兜鍪和山文甲/ 123 
六、兜鍪与步兵甲/ 128 
五代十国132 
一、兜鍪和山文甲/ 133 
二、翻耳兜鍪和细鳞甲/ 138 
宋代142 
一、凤翅兜鍪和乌锤甲/ 143 
二、凤翅兜鍪和朱漆山字甲/ 147 
三、黑漆顺水山字甲/ 152 
四、铜盔和金漆铁甲/ 157 
五、笠子与铁甲/ 161 
辽、金、西夏165 
一、辽国黑漆甲/ 166 
二、金国黄茸军铁甲/ 170 
三、西夏鎏金铜甲/ 174 
元代178 
一、铁胄和细鳞甲/ 179 
二、铁胄和铁网漆皮甲/ 184 
三、铁胄和布面甲/ 189 
四、铁胄和披膊布面甲/ 193 
明代198 
一、金漆山文甲/ 199 
二、紫花罩甲/ 205 
三、锁子甲/ 210 
四、布面甲/ 215 
五、兵、士罩甲/ 219 
清代224 
一、锁子甲/ 225 
二、铁叶红闪缎面甲/ 229 
三、袖布面甲/ 232 
四、金银珠云龙纹甲/ 238 
五、长袖缎面甲/ 243 
参考文献247 
附录:中国历代身甲形制的演变和沿袭关系248


序言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中国历代甲胄有了很多接触和研究,为了工作中使用方便,就把各种资料文献中关于甲胄的形制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下来。久而久之绘制的甲胄形制越来越多,也就有了积累成册的打算。有幸于2007年得到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作者)、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的指导,这期间我也去过山西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考察实物。书稿前后修改过六个版本,历经近三年之久。 
对于中国甲胄的认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经常出现在戏曲、绘画、影视剧等作品中,陌生的是它在各时期真实的样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结构?它是怎么穿戴的?等等诸多的问题让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相关著作问世,且内容严谨、科学,但大多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读者需自行想像其形态,这就难免产生读者曲解误读的情况。本书以绘图分解方式直观、具象地讲解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更容易认知、理解。 
另外,在中国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各类资料中,有些朝代资料丰富,有些朝代则资料匮乏。比如秦始皇陵的发现就给世人提供了比较完整而且可靠的研究依据,而有些朝代甚至没有相关的实物出土过,因此大多著作没有办法详细地解析它们,所以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既全面又完整的答案。 
本书在众多已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朝代的已知资料比例,加上了不同程度的假设来描绘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甲胄的结构和穿着方法,尽量使各个时期的甲胄都能全面、直观、立体地展示出来。 
这是一次尝试,所以其中一定会有不少纰漏或谬误,欢迎大家予以批评指正。希望随着中国各地一系列考古的继续发现,最终会让中国的历代甲胄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本书不属于考古学术类书籍,请读者不要以此书作为还原历史真实的依据。 
这里特别感谢刘永华教授、袁仄教授为本书提供的珍贵帮助。谢谢! 

陈大威


《征袍千年:中国甲胄的演变与风采》 简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甲胄不仅是抵御外敌的钢铁战衣,更是时代审美、军事技术、社会等级乃至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从遥远的青铜时代到近代枪炮初现,每一件甲胄都镌刻着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本书《征袍千年:中国甲胄的演变与风采》,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与知识之旅,深入探索中国历代甲胄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脉络。 本书不拘泥于枯燥的图录式呈现,而是以“叙事化”的视角,将甲胄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战争环境、社会文化之中进行解读。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甲胄的形制与材质,更着力于挖掘它们背后蕴含的故事。从先秦时期简陋却坚韧的革甲、青铜甲,到秦汉雄风的铁叶铠甲,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催生的多样形制,以及隋唐盛世的辉煌与恢弘,宋朝的精巧与实战,元代的骑射威武,明朝的火器时代与甲胄变革,直至清代满汉融合的特色,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甲胄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深度解析,拨开迷雾: 材质与工艺的演进: 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时期甲胄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如皮革、青铜、铁、钢,以及它们在工艺上的进步。从早期简单的捶打、编缀,到后来精密的锻造、铆接、漆绘、镶嵌等工艺,我们将解析这些技术革新如何影响甲胄的防护性、灵活性和美观度。例如,书中会阐述为何在特定时期铁质甲胄会取代青铜甲,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如何为甲胄制造提供了可能。 形制与功能的变迁: 各个朝代甲胄的形制千差万别,这背后反映了不同的战争形态和作战需求。本书将细致辨析各类甲胄的典型样式,如春秋战国的“甲”、“胄”、“盾”,秦汉的“札甲”、“锁子甲”,魏晋南北朝的“裲裆”、“明光铠”的萌芽,隋唐“具装甲”的盛行,宋朝“步人甲”、“明光铠”的改进,元朝“满甲”、“札甲”的广泛应用,明朝“胸背甲”、“锁子甲”、“满甲”的并存与发展,以及清代“满甲”、“绵甲”的特色。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形制的演变,例如,为何唐代的明光铠格外宽大且气势磅礴?为何宋代的步人甲更加注重步兵的防护?为何明朝晚期的甲胄开始出现为适应火器而进行的改良? 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甲胄不仅仅是士兵的装备,更是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体现。不同品级的官员、将领,乃至皇帝,所佩戴的甲胄在材质、工艺、纹饰上都有严格的区分。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解读甲胄在区分等级、彰显权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究不同时期甲胄上的龙纹、凤纹、兽纹等纹饰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穿着者的地位和荣耀。 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甲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重点展现甲胄在艺术上的精妙之处,包括其纹饰设计、色彩搭配、雕刻工艺等。我们不仅会关注其防护功能,更会欣赏其作为一件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书中会描绘那些极具代表性的甲胄,分析其纹饰的寓意,例如,为何某些甲胄上会装饰祥云、缠枝莲等图案?这些图案又蕴含着怎样的民族审美情趣? 实物与图像的对照: 本书将汇集大量珍贵的考古出土实物图片,以及传世的壁画、雕塑、绘画等图像资料。通过将这些直观的视觉材料与详细的文字解读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甲胄的真实面貌,并进行直观的比较。我们将努力呈现最真实、最详尽的甲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 内容亮点,不容错过: 战场的缩影: 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甲胄,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战争的规模、战术和武器的发展。例如,骑兵重甲的流行与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兴盛息息相关,而轻便灵活的甲胄则更适合步兵和特殊兵种。 科技的印记: 甲胄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离不开冶金、锻造、化学等技术的进步。本书将揭示科技发展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甲胄的性能与样式。 民族的记忆: 从汉族的传统铠甲到北方民族的特色甲胄,再到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晚期甲胄,本书将展现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甲胄上的独特体现。 历史的厚重: 每一件甲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通过解读甲胄,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征袍千年:中国甲胄的演变与风采》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军事迷、服饰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既具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甲胄入门读物。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甲胄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社会史和技术史的生动注脚。翻开本书,一同走进那段铁血与荣耀交织的辉煌岁月,感受中国甲胄穿越千年的独特风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史和兵器文化情有独钟,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娱乐化,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读了《画说中国历代甲胄》,才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之作。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静态的图鉴,而是真正地将甲胄“活”了起来。作者在讲解每一款甲胄时,都会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是一些零星的野史记载,使得原本冰冷的甲胄,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有故事。 例如,在介绍秦朝的铠甲时,书中不仅仅展示了兵马俑身上所呈现的样式,还结合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大破匈奴的历史背景,让我能想象到这些铠甲是如何在战场上为秦军抵挡敌人的攻击,为秦朝的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再比如,书中在讲解唐代的明光铠时,引用了一些唐诗中的描述,如“战袍长,甲叶光”,配合精美的复原图,让我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盛唐时期那种威武雄壮的气势。 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甲胄的演变,也并非简单地从A到B的递进,而是充满了地域、民族、以及时代变革的印记。我了解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具和甲胄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了更加轻便灵活的甲胄样式。而到了明朝,随着火器的发展,甲胄的设计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更加注重胸部和腹部的防护。这种细节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不断发展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古代战场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真正“看懂”古代军事装备的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画说中国历代甲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关于甲胄的书,要么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要么就是几张模糊的图,让人一头雾水。而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画”与“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每一款甲胄都配有高质量的复原图,而且这些图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我可以看到铠甲的每一片甲叶是如何连接的,甲片的边缘是如何打磨的,甚至头盔的内衬是如何制作的。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精美的插画,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文字,对每一款甲胄的特点、起源、演变、以及在军事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了解到,不同时期甲胄的设计,往往与当时的军事战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融合情况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提到,唐朝时期的明光铠,虽然防护力极强,但造价昂贵,往往是精锐部队的标志。而宋朝时期的札甲,则更加普及,能够装备更多的士兵,这与宋朝面临的边境压力和军事需求是分不开的。 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甲胄的称谓、材质、结构、以及穿着方式的讲解,都非常严谨且通俗易懂。我甚至还能从书中了解到,不同部位的甲胄是如何组合在一起,以及这些组合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士兵的防护能力。这本书让我不再是“看图说话”,而是真正地“读懂”了每一件甲胄背后的历史、技术和文化。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学艺术,更要深入到那些支撑着社会运转的“硬核”技术和装备。而《画说中国历代甲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反而将它们化为了一场视觉盛宴。书中对不同时期甲胄制造工艺的介绍,是我此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例如,关于早期战国时期青铜甲的铸造技术,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释了如何将青铜熔化、浇铸成型,以及如何在表面进行抛光和雕刻。我惊叹于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和巧手。 而到了铁器时代,书中对于钢铁冶炼、锻造、以及不同部位甲片的连接方式,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了解到,有些甲胄是通过将许多小的铁片用铆钉或皮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工艺既保证了防护性,又允许一定的活动范围。书中甚至还探讨了不同时期金属材料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甲胄的性能。例如,书中提到了宋代在钢铁冶炼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能够制造出更坚韧、更轻薄的铁甲。这让我意识到,甲胄的发展不仅仅是风格的改变,更是整个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进步的缩影。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甲胄的维护和保养,虽然篇幅不多,但却非常实用。我了解到,古代士兵需要定期对甲胄进行除锈、上油,以保持其良好的状态。这让我体会到,一件精良的甲胄,也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本书的这种“全景式”的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装备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充满了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直观地了解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而《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无疑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体验。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将这些细节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书中对每一代甲胄的描绘,都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探险。作者不仅仅罗列了甲胄的样式,更是追溯了它们的起源,分析了它们的演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甲胄在制作工艺上的对比。比如,从先秦时期尚不成熟的青铜甲,到秦汉时期连片甲的广泛应用,再到唐代明光铠的精美绝伦,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冶金技术、锻造工艺的进步。书中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例如如何将甲片打磨得光亮如镜,或者如何用细密的铆钉将它们牢固地连接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些技术细节显得枯燥乏味。通过大量的复原图和生动的文字描述,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甲胄是如何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我看到了秦朝士兵身披铁甲,组成密不透风的方阵;我看到了唐朝骑兵身着明光铠,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我也看到了宋朝士兵身着轻便的札甲,在山林中灵活穿梭。这些场景的描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甲胄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防护,更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 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甲胄不仅仅是军事装备,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地位、等级制度的象征。不同身份的将领和士兵,所穿戴的甲胄在材质、工艺、以及装饰上都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这些细节,我能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这本书,真是一本让我“看懂”中国古代军事服饰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书籍,应该能够带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极为生动和直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军事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精美绝伦的插画。每一款甲胄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绘制,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甲胄的每一片甲叶是如何拼接的,甲片的边缘是如何打磨的,甚至连头盔的内衬都栩栩如生。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还原。 作者在讲解每一款甲胄时,都不仅仅停留在外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在军事上的实际应用。我了解到,不同时期甲胄的设计,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事需求和技术条件。例如,书中对唐代明光铠的详尽介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军事强盛的缩影。而对宋代札甲的描述,则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在军事上的创新和无奈。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考证和趣闻。例如,书中会提到某些甲胄的特别名称是如何得来的,或者某个朝代的甲胄为何会采用某种特殊的工艺。这些细节的补充,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轻松有趣,也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真的让我“一本书读懂”了中国历代甲胄。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

评分

我必须说,《画说中国历代甲胄》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一个“画说”就把我带入了对视觉呈现的期待,而“一本书读懂”更是给了我一种“省时省力”的承诺,这对于我这样时间有限但又渴望知识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这本书,我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书中的插画质量之高,是我此前从未在同类书籍中见过的。这些插画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生命力。每一幅甲胄复原图都绘制得极为精细,从金属的纹理,到皮革的缝线,再到肩部的装饰,甚至是头盔的内部结构,都一丝不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绘制每一款甲胄时,都配以详细的图注,标注出甲胄的名称、所属年代、主要材质、以及各个部件的功能。这使得我在欣赏精美图画的同时,也能迅速获得准确的历史信息,避免了查阅大量资料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图画,巧妙地将甲胄与穿着它的士兵联系起来。很多插画中,甲胄都穿在了栩栩如生的武士身上,他们的姿态、表情,以及所处的战场背景,都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看到了身披锁子甲的宋朝骑兵,在茫茫草原上疾驰;看到了身着明光铠的唐朝将军,在战场上指挥若定。这种“情景式”的展示,让甲胄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有了生命和故事。书中对于不同甲胄的特点、优劣、以及在实际作战中的应用,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例如,书中解释了为何明代的一些重甲在防护性上极强,但在大规模行军中可能会显得笨重,以及一些轻便甲胄如何在保证一定防护能力的同时,提高士兵的机动性。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讲解,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战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之前,我对中国古代的甲胄了解仅限于一些影视剧中的模糊印象。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甲胄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军事装备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技术、文化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极为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铁血战衣展现在我眼前。书中的插画质量之高,是我此前从未见过的。每一件甲胄都经过了精心的复原和绘制,从金属的纹理,到皮革的缝线,甚至连头盔内部的衬垫都清晰可见。这些插画不仅仅是美学上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还原。 作者在讲解每一款甲胄时,都不仅仅停留在外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在军事上的实际应用。我了解到,甲胄的演变,往往与当时的冶金技术、军事战术、甚至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例如,书中对唐代明光铠的详尽介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军事强盛的缩影。而对宋代札甲的描述,则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在军事上的创新和无奈。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考证和趣闻。例如,书中会提到某些甲胄的特别名称是如何得来的,或者某个朝代的甲胄为何会采用某种特殊的工艺。这些细节的补充,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轻松有趣,也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这本书,真的让我“一本书读懂”了中国历代甲胄。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古代中国。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这本书真是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启迪,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一直觉得甲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防护装备,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技术、文化、甚至审美的集中体现。而这本书,恰恰是从这样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将冰冷的铁器通过精美的图画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还原出了鲜活的历史场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朝历代的甲胄样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和考古发现,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时期甲胄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简陋皮甲,到秦汉的连缀式铁甲,再到唐代的明光铠,直至宋明的札甲和满清的锁子甲,每一个阶段都有详尽的图解和讲解。我尤其喜欢关于唐代明光铠的部分,作者通过精细的复原图,让我得以窥见那曾经威震四方的“明光”之辉煌。那些如镜面般反射光芒的铠甲,不仅是实力的象征,更是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甲胄在材质、结构、装饰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军事技术、社会经济和民族融合等因素,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提到宋代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在甲胄的轻便性和灵活性方面有所加强,而明代则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精密的构件。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清晰地梳理出中国甲胄发展的主线脉络,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些铁血战衣的变迁。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书写,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叙述,更应该有生动形象的画面。而《画说中国历代甲胄》,正是将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本书,用画笔为我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甲胄的千年风云。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将每一款甲胄都处理得栩栩如生。那些复原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更是充满了细节和质感。我仿佛能够看到金属在阳光下闪耀的光泽,感受到皮革在手中传来的温度,甚至能够想象到穿着这些甲胄的士兵,在战场上的英姿。 作者在讲解每一款甲胄时,都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我了解到,不同时期甲胄的设计,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事需求和技术条件。例如,在冷兵器时代,甲胄的主要作用是抵挡刀剑的劈砍和箭矢的射击,因此,其设计往往注重整体的防护性和结构的牢固性。而随着火器的出现,甲胄的设计也开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对弹丸的防护。 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将甲胄与历史事件、人物紧密联系起来。我看到了秦朝士兵身披铁甲,威震四方;我看到了唐朝将军身着明光铠,气宇轩昂;我也看到了宋朝士兵身着锁子甲,英勇抗敌。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甲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社会变迁、以及科技发展的缩影。它让我不仅看到了甲胄本身,更看到了甲胄背后所承载的无数故事和历史。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更应该是一种引导,一种启迪。而《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代甲胄服饰》,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中国古代甲胄的好奇心,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军事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甲胄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的繁荣昌盛,直至明清的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甲胄,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甲胄的细致描绘,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军事技术、社会经济、以及民族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轨迹。 例如,书中在讲解唐代明光铠时,不仅仅介绍了它的防护性能,还探讨了其华丽的装饰如何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自信。在谈到宋代甲胄时,则分析了面对辽、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宋朝甲胄在轻便性和灵活性上的改进。而到了明代,书中则提到了火器发展对甲胄设计的影响,例如胸甲的加厚和颈部的防护。这种将军事装备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甲胄名称和分类,例如“山文甲”、“锁子甲”、“步人甲”等等。作者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我甚至还能从书中了解到,不同部位的甲胄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护装备。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我领略了中国古代甲胄的壮丽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