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李尧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00563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语言科技创新及工作平台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人科学基金项目
“幼儿话语行为效能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专著以话语行为效能理论和语义语法学理论为背景,建立了一个深度为三级的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系统。通过对175万字次幼儿自然语料进行的大规模标注,验证了该系统的效度和信度,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分布情况。本研究还结合幼儿语义网络的建构,运用“话语行为过程分析法”,描述了幼儿话语行为效能表达丰富化的过程,概括了其发展轨迹。个体语言的习得,既是基于认知经验的语义网络自建构过程,也是基于行为经验的话语行为效能自模仿过程。语义网络的建构是语言知识的建构,而话语行为的习得是行为效能的建构,二者的同步发展才使幼儿获得了语言能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尧,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幼儿话语行为等。发表论文近20篇,代表作有《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物色词的演化轨迹及其认知机制》《论色彩词的取象》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现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各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有着非常直接的体现。我一直努力在我的专业领域内提升沟通效率和影响力,总觉得自己的表达方式还存在一些僵硬和不自然之处。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人际互动模式和情境适应性的分析,为我提供了大量可以立即借鉴和实践的策略。它不是那种空谈理论的著作,而是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比如如何识别微妙的非语言信号,如何在压力情境下保持表达的连贯性和说服力等等。这些小技巧的积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日常交流方式。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高阶的“行为训练手册”,它让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就已经在脑海中完成了多次实践演练,这种即学即用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淡淡的米黄色调,配上那个简约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不失活泼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侧边的切口处理得非常平整光滑,拿在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像有些书那么容易留下指纹。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它在章节的过渡部分似乎还加入了一些精心挑选的插图或者装饰性的小图案,虽然内容本身可能很学术,但这些视觉上的点缀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悦起来,感觉作者或者出版方真的花了不少心思去营造一种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的阅读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它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
评分我最近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深入探索,着实让我对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感到困惑,期待能找到一些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提供清晰操作指南的读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令我印象深刻,它似乎非常注重逻辑链条的构建,从宏观的背景梳理到微观的案例分析,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仿佛作者早就预料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提前在后续章节中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尤其是在方法论的阐述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人感觉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都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处理上表现出的严谨性,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观点的信任度和可信度,对于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的人来说,这种详实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像是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枯燥和专业化,毕竟涉及到的领域通常都伴随着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亲和力。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高深的理论用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刻意去“简化”内容,但却巧妙地避开了不必要的晦涩。我常常发现自己会在不经意间,因为某个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个恰当的日常观察而被吸引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核心概念。这种行文风格,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式的学习,而不是一种负担。感觉作者非常尊重读者的智力,同时又体贴读者的理解能力,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来说,我总是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个体行为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被塑造和影响的。这本书在探讨这些现象时,似乎突破了许多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引入了一些非常新颖的观察维度。我特别注意到,它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层面似乎非常细致入微,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深挖“为什么”和“如何发生”。这使得书中的论证充满了力量,因为它不是基于空泛的假设,而是建立在坚实、多维度的证据基础之上。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某些既有现象的固有看法,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思工具,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接纳更复杂、更具辩证性的世界观。它不是要告诉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密的思维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