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
定价:149.0元
作者:(美)拉希德,王永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02400592
字数:160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的经典著作!共16章,160万字,900多页,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电子电路、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知识。对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又注重系统的概念。本书采用自顶向下(top-down)的方法来研究电子学,首先介绍集成电路的理想特性以便确立设计和分析技术,然后研究集成电路中的器件和电路的特性及工作原理。全书共16章,章介绍了电子电路的设计流程,其他章节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放大器的特性及频率响应(第2章和第3章);二极管及其应用(第4章和第5章);半导体基础、晶体管和放大器(第6章、第7章、第8章和1章);电子电路的特性和分析(0章、2章和3章);数字逻辑门电路(5章);集成电路及应用(第9章、4章和6章)。附录包括基本电路分析的总结和PSpice简介。
本书是电子电路分析和集成电路设计的理想教材和参考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师的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拉希德编著的《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 》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电子电路、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 路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知识。对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 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又注重系 统的慨念。本书采用自顾向下(top-down)的方法 来研究电子学,首先介绍集成电路的理想特性以便确 立设计和分析技术,然后研究集成电路中的器件和电 路的特性及工作原理。全书共16章,章介绍了电 了电路的设计流程,其他章节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放大器的特性及频率响应(第2章和第3章);二极 管及其应用(第4章和第5章);半导体基础、品体管 和放大器(第6章、第7章、第8章和1章);电子 电路的特性和分析(0章、2章和3章);数 字逻辑门电路(5章);集成电路及应用(第9章 、4章和6章)。附录包括基本电路分析的总结 和PSpice简介。
本书是电子电路分析和集成电路设计的理想教材 和参考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牛 和研究生牛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师的参考 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H.拉希德(Muhammad H. Rashid) 西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1997—2007年任主任)。拉希德博士在孟加拉工程与技术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在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他曾在印第安纳–普渡大学任电子工程教授和系主任。他也曾在康涅狄格大学做电子工程访问副教授,在肯高迪亚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做电子工程副教授,在普渡大学卡鲁梅分校做电子工程教授,在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业大学(沙特阿拉伯)大学做电子工程访问教授,在Brush电机公司(英国)做设计开发工程师,在卢卡斯集团研究中心(英国)做研发工程师,在高等电子学研究所(马耳他)控制工程系任讲师和主任。拉希德博士的成就体现在教学、科研和演讲方面,特别是电力电子领域。他出版了16本著作,发表了超过130篇技术论文。他的著作被世界上众多学校作为教材。他的著作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韩语和波斯语。
文摘
序言
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IC)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电子学研究的是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特性及其应用,是电气、电子或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传统上,电子学的基本课程在大多数院校是一年(两个学期)的课程。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大学普及教育的要求,电气工程系迫于压力将基本电子学减至一个学期的课程。这本书可以用于一个学期的课程,也可以用于两个学期的课程,的前提是作为基本电路分析的课程。一个学期的课程将会覆盖章至第8章,其中将采用IC作为例子来介绍分析电子电路的基本技术。在两个学期的课程中,第二学期将集中在IC及其应用中的器件和电路的详细分析。本书的目标是: 拓展半导体器件及常用IC特性方面的知识;拓展模拟和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的技能;为学生介绍工程设计过程的各种元素,包括设计说明的规范化、可供选择方案的分析、综合、决策、迭代、成本因素的考虑、仿真以及容差问题。方法 本书采用自顶向下(top�瞕own)的方法来研究电子学,而不是传统的自底向上(bottom�瞮p)的方法。在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方法中,首先学习半导体器件和IC的特性,然后介绍IC的应用。这样的方法通常需要一年的授课,有必要覆盖所有的基本素材以便给学生整体的电子电路和系统的知识。在这里采用了自顶向下的方法,首先介绍IC的理想特性以便确立设计和分析技术,然后研究IC中的器件和电路的特性及工作原理以便理解IC的缺陷和局限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允许教师在个学期可以仅仅覆盖基本的技术和电路,而不需要进入分立器件的细节中。如果整体课程体系允许,可以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分立器件及其应用的详细分析。 实际中,讲授和实验可以同步进行。如果由于IC实际特性限制而造成学生的实验结果不同于理想特性,学生们可能变得有些困惑。这种困惑可以通过对差异原因的基本解释进行解决。不管怎样,实验结果不会与理论结果存在明显的不同。 当前的ABET(Accreditation Board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认证标准和在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washingtonaccord.org)下的其他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计与计算机使用一体化。在学生已经满足其他ABET以及在数学、基本科学、工程科学、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任选课的认证要求之后,他们发现没有多少课程是满足设计要求的。在工程课程中缺少设计认证的机会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电子学通常是个适用于设计元素和计算机使用一体化的电子工程课程。这本书的结构允许课程至少构建50%的设计内容,并且通过PSpice整合计算机使用。很多设计实例采用PSpice来验证设计要求,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例说明个人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的有效性,特别是设计变量受元件容差和变化的影响的情况。新版更新内容 第2版对章节进行了重新组织,加强了一些必要内容,并删减了一些不重要的条目。本版中关键的变化总结如下: 增加了关于MOSFET和放大器的新章节;增加了关于半导体和pn结的新章节;全面修订了关于BJT的章节;更加强调了MOSFET和有源偏置技术,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差分放大器和IC; 扩展修订了功率放大器章节,包括C、D和E类放大器的MOSFET电路;集成了用于分析和设计验证的PSpice/OrCAD例子;开发了精心编制例子用于计算的Mathcad文件,使学生可以尝试解决类似问题以及探索设计参数的影响。章节内容和组织章介绍了设计流程,其他章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 第2章和第3章关于放大器的特性及频率响应; (2) 第4章和第5章关于二极管及其应用; (3) 第6章~第8章和1章关于半导体基础、晶体管和放大器; (4) 0章、2章和3章关于电子电路的特性和分析; (5) 5章关于数字逻辑门电路; (6) 第9章、4章和6章关于集成电路及应用;
现代半导体技术已经发展到模拟和数字电路可以以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的形式出现。集成电路厂家提供可以实现电路功能的应用手册。然而,对于理解这些IC在电路设计中作为接口模块时的限制,IC中的器件特性和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些知识也可作为开发新一代IC的基础。尽管IC技术的趋势是分立电路设计或许在将来完全消失,晶体管放大器(以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的形式)仍然是IC的构建模块。因此,在第2章介绍放大器的通用类型及其说明之后,在第6章~第8章覆盖了半导体基础和晶体管放大器。由于二极管是很多电子电路的构建模块,同时二极管的分析技术与晶体管放大器的分析技术相似,所以在第4章和第5章详细讨论了二极管及其应用。教学方法和补充 在本版中进一步完善了版的教学方法。依然通过采用运算放大器、晶体管和二极管的近似电路模型使数学推导保持到低限度,并通过采用PSpice计算机辅助分析确立了这些近似的重要性。在精心编制的例子中分析了一些重要的电路,以便介绍基本技术和强调参数变化的影响。在每一章结尾有问题回顾和习题,测试学生对本章重要概念的学习情况。在每一章的开头列出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目标。物理量符号及其含义也在每一章开头进行了说明,以便给学生快速参考。每章都以引言开始,给出本章内容在微电子领域的概貌。解题的例子给出了标题,以明确例子的目标。正文中穿插的注意事项提供与其他章节的连接以及指导学生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解和错误。各节的结尾处以特殊字段的形式给出了关键点小结。在每章的结尾列出了参考文献,供那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每章节结尾的练习分为问题回顾和习题,设计习题和PSpice仿真习题有相关的符号标识。 在本书的学生网站.cengage./engineering/rashid可以获得Cengage Learning(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的学生支持。这个网站包含专门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电子学而设计的工具,包括在本书出现的所有PSpice电路的源文件,以及本书所有精心编写的例题的Mathcad文件,这些可以下载并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教育版(面向学生)的PSpice Schematics和/或OrCAD Capture软件可以从以下公司网站获得或下载: .cadence. .orcad..ema�瞖da.教师的支持习题解答手册(打印格式和电子格式)和本书的教学课件(PPT)可以从Cengage Learning(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的全球工程网站.cengage./engineering申请得到。采用本书的一个学期和两个学期课程教学可参考本书“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致谢 感谢Cengage Learning(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的编辑团队,Chris Carson、 Chris Shortt、Hilda Gowans、Swati Meherishi和Yumnam Ojen Singh的指导和支持。 也要感谢以下评论者对版和第2版的意见和建议:
Dr.Ezzat G.BakhoumDr.Bruce P.Johnson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University of Nevada�睷eno
Dr.William T.BaumannDr.Frank Kornbaum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Dr.Paul J.BenkeserDr.Oguz Kucur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ebz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urkey
Dr.Alok K.BerryDr.John A.McNeillGeorge Mason University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Dr.Michael A.BridgwoodDr.Bahram NabetClemson UniversityDrexel University
Dr.Nadeem N.BunniDr.Hemanshu R.PotaClarkson UniversityAustralian Defense Force Academy
Dr.Wai�睰ai ChenDr.Jack R.Smith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niversity of Florida
Dr.Shirshak K.DhaliDr.Robert D.Stratta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Tulsa
Dr.Constantine Hatziadoniu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后,感谢我的家庭对我忙于本书编写和其他项目时所给予的支持。 欢迎关于本书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mrashidfl@g.发给作者。
Muhammad H. Rashid
坦白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我一直认为,电子电路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应用中。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纸上谈兵,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紧密结合。书中提供的各种设计实例,都非常贴近工程实践,涵盖了许多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在讲解某些复杂电路时,并没有止步于原理图的展示,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元件选型、参数计算、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实际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获得了一本“电子工程手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提供的那些排错技巧和调试经验,更是点睛之笔,能够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我甚至觉得,仅仅凭借这本书中的指导,我就可以开始着手一些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了。这种由理论到实践的顺畅过渡,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电子电路工程师的案头必备”。
评分收到!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正版君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9787302400592(美)拉希德,王永生》这本书,写出五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且不直接提及书籍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 这本《正版君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首先,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电子电路,总会感觉理论部分枯燥乏味,或者实践部分过于浅显。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清晰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分析方法论的强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更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系统地解决问题。书中出现的那些案例分析,都显得真实而具有代表性,能够迅速将我带入到实际的工程场景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实验室,亲手搭建和调试电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合理,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设计,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难以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它也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电子电路基础的优秀教材。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呈现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电子电路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元器件特性,到复杂的模拟和数字电路分析,再到系统级的电路设计,它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体系化的讲解方式,使得我对整个电子电路学科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不再是零散地学习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能够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系统思维”的培养,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书中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清晰地说明它在整个电子电路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且,它在引入新的主题时,会适当地回顾和总结之前的内容,这有助于巩固我的理解,并且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这种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条理清晰的组织结构,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材料,更像是一次对电子电路学科的“深度探索”。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对话”。它不仅仅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电路时所采用的“多角度”视角。它不会局限于一种固定的分析方法,而是会从不同的角度,例如时域、频域,或者使用不同的数学工具,来解析电路的行为。这种开放性的分析思路,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途径。书中也鼓励读者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甚至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来引导我们深入探究。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灰色地带”或者“工程权衡”的讨论,也显得非常真实和宝贵。它告诉我,在实际工程中,很多决策都需要在性能、成本、功耗等多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实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对电子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电子世界充满好奇但又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盏明灯。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电子电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概念的讲解,总是能够用最简洁、最直观的语言来阐述,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示意图。这些图示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真正帮助我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的“可视化工具”。当我面对一个复杂的电路图时,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能够帮助我一步步地拆解,找出关键节点,理解信号的流向,最终豁然开朗。它似乎很了解读者的学习路径,总是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新的概念,并且在后续章节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我曾经在学习某个特定章节时遇到了一些困惑,但通过翻阅之前的章节或者查找书中提供的参考信息,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种“前后呼应”的学习设计,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连贯和有效。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电子电路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