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恐嚇、不美化,不侮辱智商
用客觀、科學的方式認識日常接觸的精神藥物
無論你選擇使用或迴避
本書都能提供理性的依據
從早餐的咖啡到夜裡助眠的紅酒,從安眠藥到止痛劑,我們依賴各種物質來改善精神、放鬆心情,為的是讓每天更好地走下去。這些助益多少伴隨著「副作用」,但我們獲得的資訊卻總是不夠透明。
來自政府、媒體的宣導教育,常以極端的案例嚇阻讀者。然而,如果能以開放的態度討論用藥議題,讓消費者充分了解藥物的作用與風險,我們自然能以理性的態度,為自己與家人做出健康的決定。本書作者群身為藥理學專家,便希望能開啟這樣的討論空間。
本書特色
專業知識結合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說明咖啡、酒精乃至各種藥物的:
◎實際作用
◎代謝方式
◎與其他藥物併用的危險
◎對生心理的長短期影響
任何關心用藥健康的人皆可藉由本書:
◎獲得實際的用藥安全建議
◎破除各種藥物迷思,避免受騙上
◎展開理性討論,避免任何「污名化」指控使需要幫助的人退縮
面對各種藥物與有毒物質氾濫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健康指南,而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我們的飲食與用藥方式不只決定自己的生活樣貌,也會影響身邊的人,乃至整個社會。因此我們更應該用審慎的態度,了解自己所吃下的任何東西。
名人推薦
「儘管各種藥物與濫用物質的生物化學知識相龐雜,《藥物讓人上癮》仍成功將這些知識消化成簡明易懂的資訊……本書所強調對於酒精等藥物應有的宣導教育方式,能夠幫助所有人(尤其年輕人)深入認識這些物質。我相信本書將改變我們認識酒精等各種藥物的方式,也將改變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看待藥物議題的方式。」—— 喬治曼森大學公共健康中心助理教授,大衛.安德生(David Anderson)
「我利用本書開了一門「物質濫用」的課。本書寫作明確清晰,討論了各種藥物(包括酒精)不同程度的使用情形,對於任何有意進入濫用藥物治療、預防領域的人而言都是教科書
……本書既能滿足專業需求,也能讓家長了解年輕人間流行的飲酒與用藥趨勢。」 —— 紐奧良州戴爾卡多大學教授,華倫.佩瑞(Warren J. Perret)
「我是剛開始在醫院從事藥物中毒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我高度推薦所有從事醫療保健、教育或藥物諮詢的人員閱讀此書,本書也是工具,為家長、學生等人提供簡易的藥物知識教育。」—— 讀者書評
「我是南加州某郡的副警長,提供市民藥物危險教育已有三年……《藥物讓人上癮》讓我能夠做足功課,書中沒有誇大與過時的統計數據,只有易於了解的語言與完整的科學資訊,我相信本書既是佳的教材,也是執法人員、教育者與醫療人員必讀的參考書籍。」—— 讀者書評
「我強烈推薦從政策制定者到學生,所有可能與藥物發生關係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我兩天就讀完了這本書,並因此獲得更多了解,也能更周全地思考藥物問題。記得讀完這本書再去參加派對!」—— 讀者書評
作者簡介
威爾基.威爾遜(Wilkie Wilson)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教授,在退伍軍人事務部擔任神經生物學計畫專家。
辛西雅.庫恩(Cynthia Kuhn)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教授,並負責藥理科學訓練計劃。
史考特.舒瓦茲維德(Scott Swartzwelder)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學臨床教授,曾在退伍軍人事務部擔任酒癮及毒品依賴計畫專家。
雷.海瑟.威爾遜(Leigh Heather Wilson)
畢業於梅利帝斯學院,主修西班牙語及文學。
傑瑞米.福斯特(Jeremy Foster)
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主修新聞與大眾傳播學。
本書作者群包含三位藥理學家與兩個大學生。三位學者有感於迫切需要藥物安全資訊的,正是剛開始面對生活中各種誘惑的年輕人,因此邀請雷與傑瑞米參與本書編寫。雷與傑瑞米在本書中道出新一代年輕人如何看待自己所面對的問題,需要怎樣的協助,希望能與家長、學校乃至社會與政府作更實際的溝通,而這也正是作者希望藉由本書達成的目標。
譯者簡介
林慧珍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新聞所碩士,待過動物實驗室、過記者、喜歡閱讀和旅行,都是基於對人事物的好奇。新書裡的第*手知識與見解,是面對浩瀚文字海時仍能耐著性子翻譯的大動力。
譯有:《食物與廚藝:蛋、奶、肉、魚》、《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及《家事的撫慰》。
導言
帶著知識向藥物說不
測試你的藥物知識
第*部
酒精
咖啡因
快樂丸
迷幻藥
草本藥
吸入劑
大麻
尼古丁
鴉片類藥物
鎮靜劑
類固醇
興奮劑
第二部
大腦基礎知識
毒品基礎知識
成癮
法律問題
延伸閱讀
索引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决定购入这本书的,起初我对“药物”这个主题抱持着一种警惕和距离感。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将那些原本深奥的神经科学原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观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原本蒙在眼前的一层薄雾突然散去,世界变得清晰了许多。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时展现出的细腻和耐心,让人感到极大的舒适,仿佛身边有一位既博学又耐心的导师,正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你,去理解人类行为背后那些复杂而迷人的化学反应。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采用了非常清晰的模块化设计。每一个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研究,但整体看下来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印证,共同支撑起一个宏大的主题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间过渡时的手法,那种自然而然的衔接,使得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穿梭时,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它提供了一种非常舒服的认知节奏,让你可以在消化完一个复杂的概念后,得到片刻的喘息,然后又被引入到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思考领域。这种匠心独运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获得持续的阅读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似乎预示着内容的深度与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触感细腻,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封面色彩的搭配,虽说不上是多么的华丽,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探讨主题的严肃性。装帧的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但又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古板,反而有一种引导人深入探索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细节处理,比如字体字号的选择,段落之间的留白,都体现了出版方在用户阅读体验上的用心。这样的用心,让我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愿意珍藏。
评分从内容的丰富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超乎预期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阐述,更是大量引入了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影响,甚至是个人的真实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种多维度的交叉考察,使得原本略显冰冷的科学论述,瞬间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的温度。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那种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应对机制的观察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在更广阔的人类经验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生理学知识,升华为对人性、自由意志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哲学探讨,读完后,我的思考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也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自身——这个由化学物质精密调控的复杂系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选择”并非完全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大脑在亿万年进化中形成的、对特定化学信号的响应机制的体现。作者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批判或说教,只有一种基于科学的客观描述和深深的同理心。这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说服力。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诚实地面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隐秘力量。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谦卑和立体了,这对于我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