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作 者:陈力丹 编著 | ||||||||
|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这是马克思多次引征的一句古罗马名言,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和痛苦。马克思当时已经是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但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不完美。此书是目前可见的唯一一本通读马恩全集后摘选出的语录。
语录展现的是作为青年、学生、丈夫、家长、朋友、居民、学者、长辈、思想家,总之作为普通人的马恩。 本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生观各个方面的名言和极为精粹的哲理性论述,分“认识自己”“人与社会”两大部分,集纳自我认识、人性与发展、人与家庭、友谊与信任、社会大观、经济生活、科学教育七个专题,其中大部分语录对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编著者对每一专题做了简要导读,对一些人物、术语做了注释,插入了一些珍贵图片。
本书采取平视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马恩。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特别是马克思)的形象长期被光圈环绕,需要仰视。对于新一代人来说,马恩似乎已经相当遥远;而老一代人,则感到对他们似乎已经十分熟悉。生活中的这两位伟人的思想,会使新一代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理性之光,使老一代人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景仰的人。
陈力丹,男,江苏南通人,1951年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博士生导师。
第一部分 认识自己
一、自我认识
1.马克思的《自白》
2.恩格斯的《自白》
3.认识自己
4.反思
二、人性与发展
5.投入新生活
6.榜样
7.斗争和独立意识
8.忠于事业
9.为人类服务
10.最可怕的莫过于做奴隶的奴隶
11.不可收买
12.服从真理
13.不抱偏见
14.勇敢
15.人的深邃意义
16.打破异化
17.环境与人
18.为增加享受而斗争
19.兴趣劳动即享受
20. 散步、骑马、冷水浴
21.青年人的体育
22.生意味着死
23.面对死亡
三、人与家庭
24.性:最自然的关系
25.爱情
26.婚姻
27.卖淫及同性恋
28.家庭
29.夫妻
30.孩子
31.母亲职责
32.女性解放
第二部分 人与社会
四、友谊与信任
33.对等与开诚布公
34.应对无赖
35.交往形式
36.友谊的价值
37.友谊的私人性质
五、社会大观
38.走上社会
39.政治社会
40.参与、挑战与应酬
41.庸人
42.投机者与宗派
43.功名为虚
44.逃避官职
45.拒绝捧场
46.从男性看女性
47.莫测的世界
48.正视不愿接受的信息
49. 惰性力
50.梦魇般的传统
51.减弱传统
六、经济生活
52.摆脱鬼商业
53.天才也得付钱,利益没有记忆
54.赚它一百万
七、科学教育
55.科学与常识
56.地狱的入口
57.科学思维
58.理论的地位
59.理论对实践
60.灰色的理论
61.教育独立
62.念书的艺术
63.代沟
64.知识与愿望
65.学习知识
66.思想火花
67.他人镜鉴
三、人与家庭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心田,带来一种宁静而深刻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所体验到的“拥有”与“渴望”。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关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拥有”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当下时刻的全然体验。作者巧妙地将一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的语境,让这些历久弥新的道理重新焕发光彩。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他/她用亲切的语言,引导我去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珍视那些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东西。
评分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灵之旅。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物质占有或社会地位的书,但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但充满力量的叙述方式,探讨了“拥有”的真正含义。他/她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反而将其置于聚光灯下,引导读者去审视并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不安,甚至是对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正是最触及灵魂的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失去”的章节,作者将失去描绘成一种获得,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领悟。这种视角是如此独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种种不顺遂,试图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不强求读者接受某种单一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能够自由地思考和探索。
评分这真是一本让人心潮澎湃的书!从第一个字开始,我就被作者那深邃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她用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却又无比贴近生活的语言,剖析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挣扎。书中描绘的那些平凡的日常场景,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仿佛在其中找到了自己遗失已久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连接”的探讨,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领我进行自我反思,去思考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筑起了心墙,又该如何去打破它们,重新拥抱真实的情感。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未来可能的样子。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它以一种极其大胆和前卫的方式,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自我”的认知。作者对人性中那些隐藏的、甚至是被压抑的部分进行了赤裸裸的揭示,而这种揭示并非为了批判,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接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渴望”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欲望,往往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却常常因为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的束缚而选择忽视它们。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展现了人类在追寻“拥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笔,扪心自问: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拥有”是否真正来自于内心,还是被外界的价值观所裹挟?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辨别哪些是真正属于我的,哪些又是被灌输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也照出了我潜在的光芒。
评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他/她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追求“拥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迷茫、焦虑和困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界限”的探讨,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是如何在给予和索取之间寻找平衡,又该如何去界定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拥有”的执念,恰恰是我们不安全感的来源。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清晰,也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