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叶子南 第三版 清华大学 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英语教材英汉

【官方正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叶子南 第三版 清华大学 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英语教材英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英汉翻译
  • 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
  • 叶子南
  • 清华大学
  • 高校英语
  • 英语教材
  • 外语学习
  • 专业英语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流砥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28131
商品编码:28648973623
丛书名: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全国包邮活动日期:2018-05-24 18:24 - 2019-03-31 18:24
单笔订单满39包邮( 不包邮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海外 )




基本信息

书名:《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35.00元

作者:叶子南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302328131

字数:350000

页码:38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文形式还是重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文化与翻译
1.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减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内容提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读者对象: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杭州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to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台北书林版、北大版)。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教师培训班讲课。


英语语言学前沿探索:语音、句法与语义的深度解析 本书聚焦于英语语言学的核心领域,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套严谨、前沿且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 本书旨在超越基础的语法规则和词汇记忆,引导读者进入英语语言结构运作的深层机制。全书内容组织严密,逻辑清晰,力求在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第一部分:英语语音学与音系学:声音的构建与功能 本部分深入探讨英语的语音系统,从物理发音过程到抽象的音位系统,为理解英语的听觉感知与口语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英语发音器官与声学特性 详细剖析人类发音器官(肺部、喉部、口腔、鼻腔)在产生英语语音中的协同作用。重点讲解气流的性质、声带的振动模式(清音与浊音的产生机制),以及共鸣腔对音色(Timbre)的影响。引入声学语音学的基本概念,如频率、振幅、共振峰(Formants)的概念,并解释这些声学参数如何区分不同的元音和辅音。通过对音图(Spectrogram)的分析,展示不同语音的视觉表征。 第二章:英语的辅音系统:位点、方式与声调 系统梳理英语辅音的分类标准:发音部位(双唇、齿间、齿槽、硬腭、软腭、喉)与发音方式(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深入探讨英语中特有的对立,如/θ/与/s/的区分、/v/与/w/的微妙差别,以及清浊对立的音位功能。特别关注英语的送气(Aspiration)现象,分析其在不同音位环境下的实现差异,以及这对听觉识别的重要性。 第三章:英语的元音系统:单元音与双元音的精细结构 依据国际音标(IPA)对英语元音进行精确标注和描述。详细区分英美音系中元音系统的差异,例如,[æ]、[ɑː]、[ʌ]的对比,以及[ɪ]与[iː]的紧张度差异。对英语中的双元音(Diphthongs)进行结构分析,探讨其从起始元音滑向目标元音的轨迹,并讨论其在不同方言中的简化或变体。 第四章:音位学:英语的最小区别单位 引入音位(Phoneme)的概念,解释音位如何区别词义(最小对立体 Paring)。重点分析英语中的对立现象,如音位变体(Allophones)的分布规则(自由变异与音位分布限制)。讨论英语的音节结构(Syllable Structure),包括韵头(Onset)、音节核(Nucleus)和韵尾(Coda)的构成,以及重音(Stress)和语调(Intonation)在区分词汇和句子意义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英语句法学:结构、层级与生成 本部分是句法研究的核心,旨在揭示英语句子内部的结构规则、层次关系以及词项组合的约束条件。 第五章:句法成分与结构化分析 系统介绍短语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的基本术语,如词类(N, V, Adj, Adv)和功能(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通过成分测试(替换、移动、省略等)来识别句法成分。详述核心(Head)、补足语(Complement)和修饰语(Modifier)之间的支配关系,并首次引入短语结构规则(PS Rules)来描绘句子生成的基本模板。 第六章:短语结构与层次树图 全面讲解如何使用树形图(Tree Diagrams)来表征句子的层次结构。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短语结构,如名词短语(NP)、动词短语(VP)、介词短语(PP)的内部结构。重点分析句法类别与语义功能的对应关系,例如,如何区分充当主语的NP和充当限定语的NP。引入X-bar理论的基础概念,解释句法结构的普遍性原则和特定语言的参数设定。 第七章:句子结构与句法变换 聚焦于句子层面的结构分析,详细阐述主句与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的连接机制。引入深层结构(D-Structure)与表层结构(S-Structure)的概念,阐释乔姆斯基(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的核心思想。详细分析关键的句法变换操作,如:Wh-移动 (Wh-Movement)(用于构成疑问句和关系句)、被动语态变换 (Passive Transformation),以及主语-助动词倒装 (Subject-Auxiliary Inversion) 的触发条件。 第八章:依存关系与句法约束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句法结构,探讨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分析格(Case)理论和一致性(Agreement)机制在句法推导中的作用。引入句法约束(Constraints),如子句结构约束 (Clause Boundedness Constraint) 和复杂NCP约束 (Complex Noun Phrase Constraint),解释为什么某些看似合乎语法的句子在实际中是不可接受的,从而揭示语言的内在限制。 第三部分:英语语义学与语用学:意义的阐释与语境的依赖 本部分将探讨语言的意义层面,从词汇意义的构成到句子在特定语境中被理解的动态过程。 第九章:词汇语义学:意义的分解与关系 探讨词汇的意义结构。介绍语义特征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用+-[+/-]的二元特征来分解词汇意义,例如,区分“man”、“woman”、“boy”、“girl”。系统梳理词汇间的语义关系:同义词(Synonymy)、反义词(Antonymy,如互补、等级、反转关系)、多义词(Polysemy)和同音异义词(Homonymy)。讨论词汇意义的动态性,即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漂移与扩展。 第十章:句子语义学:真值条件与逻辑形式 将语义分析提升到句子层面。引入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的概念,解释一个句子在何种世界状态下为真。分析量词(Quantifiers)和逻辑连接词(如‘and’, ‘or’, ‘not’)对句子意义的贡献。探讨述语(Predicates)的类型(如活动、成就、状态)及其对时间结构的影响。分析歧义的来源:词汇歧义与结构歧义,并解释如何通过逻辑形式(Logical Form)来解决结构歧义。 第十一章:语用学导论:意义的语境化 将研究焦点转向语言使用者和语境。定义语用学(Pragmatics)的核心概念,包括指称(Reference)、指示词(Deixis)(人称、时间、空间指示)以及预设(Presupposition)。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区分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得言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并分析英语中如何使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请求、命令或道歉等意图。 第十二章: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详细阐述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四大准则(信息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重点分析语用学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产生机制。解释学习者如何通过“违反”(Flouting)这些准则来推导出非字面意义,例如,如何理解“你真是个好帮手”在特定情境下可能隐含的讽刺意味。最后,探讨语篇(Discourse)层面上的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如何通过语用策略实现的。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整合性。它不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对语言现象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的范例。通过对语音精确度的把握、句法结构的深挖以及语用意义的辨析,读者将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英语语言学知识体系。 适用于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翻译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立刻给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印象。我当时在书店里随意翻阅,目光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老牌教材特有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知识的重量。我注意到封面上印着“清华大学”的字样,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极高的期待。作为一个常年接触翻译理论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教材的体系性和严谨性,而这本初版就享有盛誉的“第三版”显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打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仅凭这种扎实的外部包装,我已经可以预见到它在学术深度上绝不会让人失望。它不像那些浮夸的新潮书籍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而是选择了最经典的学术风格,这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被初级教材忽略的、更深层次的翻译哲学与实践的交织点。

评分

与其他翻译书籍相比,我感受到了这本书中蕴含的“时代感”与“学术责任感”。它显然不是在重复前人的老生常谈,而是融入了最新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当我翻阅到关于特定文化负载词处理的章节时,我能明显感觉到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对等翻译”思维定势,引入更具包容性和情境化的处理方式。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更新,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国际交流中处理大量新概念和新语境的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鼓励译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者和调解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石,让我们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翻译领域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的装帧工艺。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密集的理论阐述和复杂的例句分析,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精妙安排。它似乎遵循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逻辑,这种结构本身就引导着读者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初翻目录,便能察觉到编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匠心。它不仅仅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翻译认知框架,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从“翻译工匠”蜕变为“翻译思想者”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无疑是最好的指路明灯。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零散的技巧手册,而是真正致力于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点从其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就可见一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学会”翻译技巧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对话的学术伙伴。它的语言风格极为精炼,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术语的提出都伴随着严密的逻辑支撑。我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意义层次的转换”那部分,发现作者对原文的解读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确程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是高级翻译所必需的素养。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彻底厘清那些在实际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模糊地带,比如如何在忠实与得体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以及不同文体对翻译策略的制约。这本书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化繁为简的魔力,同时又不失其学术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平衡掌握得相当高明。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感不仅仅体现在页数上,更在于其内容的密度。我喜欢那种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书,而这本正是我寻找的那种类型。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和“方法论”。例如,在讨论语篇衔接与连贯性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几条规则,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语言逻辑结构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自然度。这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语言敏感度和逻辑分析能力去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渴望从“熟练”走向“精湛”的译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严峻但极其有益的思维训练。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你以为已经掌握诀窍时,又轻轻推你一把,让你看到更高远的风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