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字典(第三版) 上海辭書齣版社語文辭書編纂中心 上海辭書齣版社

古漢語字典(第三版) 上海辭書齣版社語文辭書編纂中心 上海辭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辭書齣版社語文辭書編纂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古漢語
  • 字典
  • 語言學
  • 詞典
  • 參考工具書
  • 語文
  • 上海辭書齣版社
  • 第三版
  • 漢語
  • 工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河北省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8863
商品編碼:2866004996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漢語字典(第三版)

定價:98.00元

作者:上海辭書齣版社語文辭書編纂中心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6488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古漢語字典(第三版)》是經典大型綜閤性辭書《辭海》的衍生産品之一。本版嚴格遵循國傢新語言文字規範標準,收錄古代漢語、經典古籍中常見常用的單字約17000個,字頭按音序排列,字頭後依據《通用規範漢字錶》附列對應的繁體字、異體字。釋義按字義的發展順序依次排列,一般用普通話書麵語解釋,酌用淺近文言,輔以經典古籍書證幫助理解。字典收錄《新舊字形對照舉例》《萬年公元乾支年月日時互算錶》《中國曆史年代簡錶》《漢語拼音方案》等實用工具,滿足讀者閱讀古籍時的參考需要。書前有漢語拼音音節索引,書後有筆畫索引,方便讀者查檢。
本字典從開始編纂到*終成型,一直得到《辭海》語詞部分學者團隊的悉心指導和專業支持。初版數十年來,發行近百萬冊,得到瞭社會各界的如潮好評。本版修訂全麵貫徹國傢語言文字規範,內容豐富,功能齊備,實用性強,能充分滿足廣大中等文化程度及以上讀者的需要。

目錄


凡例…………………………… ………………1-2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 1-6
正文…………………………………………1-1056
附錄
新舊字形對照舉例……………………… 1057
萬年公元乾支年月日時互算錶………… 1057
中國曆史年代簡錶……………………… 1060
漢語拼音方案…………………………… 1062
筆畫索引………………………………………1065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詩詞麯賦中的雅言探源:一部追溯中華文脈的工具書 書名:《古典漢語詞匯鈎沉》 編著: 翰墨雅集 齣版社: 文津書局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 【內容提要】 《古典漢語詞匯鈎沉》並非一部旨在取代傳統權威字典的工具書,而是一部專注於古典漢語(特指先秦至唐宋時期)特殊詞匯、罕用語、文化語義變遷的深度研究性辭書。本書旨在為古典文獻的閱讀者、古代文學的研究者以及對漢語言文化演變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詳盡的、側重語境與文化內涵的參照係。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鈎沉”二字,即從浩如煙海的古典文本中,精準地辨識並闡釋那些在現代漢語中已然失用、或其意義發生重大轉化的詞語。它不追求收錄常見的高頻詞匯,而是將焦點投嚮那些理解特定時代思想、製度、風俗的關鍵性詞匯。 全書依照“詞條(含古今異義對照)— 經典齣處(三至五條)— 詳細釋義與流變考證 — 文化語境解析”的結構進行編排,力求在提供準確釋義的同時,揭示詞語背後的曆史肌理與文化意蘊。 --- 【本書特色與核心內容闡述】 一、 聚焦“語境中的詞義”:超越字麵翻譯 現代的語言工具往往側重於對字麵意義的歸納,然而,古典漢語的詞匯往往具有極強的“語境依賴性”。一個字在《詩經》中的用法,與它在《史記》或唐代筆記中的含義,可能大相徑庭。 本書特彆設立瞭“義項演變鏈”模塊。例如,針對“風”字在古典語境下的多重含義: 1. 《詩經》中的“風”: 側重於國風,指代民間歌謠、地域民俗之風氣。(例析《周南·關雎》的“風”) 2. 漢賦中的“風”: 側重於氣勢、格局,指文章或人物的風采。(例析司馬相如的賦作) 3. 唐詩中的“風”: 側重於風氣、時尚,如“風流”、“風雅”。 4. 宋代哲學中的“風”: 涉及理學中對“風氣”的探討。 通過這種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詞匯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賦予新的內涵,避免瞭將某一時代的用詞強行套用到另一時代的文本中去。 二、 深入考證“製度與器物”專有詞 古典文獻中,大量的詞匯是特定曆史時期製度、官職、度量衡、祭祀用具或器皿的專有名詞。這些詞匯一旦脫離瞭其所屬的社會結構,便難以理解。 本書對這類詞匯進行瞭專門的整理與辨析: 官製詞匯的層級細分: 詳述“佐史”、“謁者”、“中尉”等職位在不同朝代的實際職權差異,而非籠統概括。例如,區分漢代的“太尉”與唐代的“兵部尚書”在實際權力上的對應關係。 度量衡的換算與溯源: 對“一束”、“一引”、“一頃”、“一畝三分”等古代計量單位,結閤考古發現和齣土簡牘資料,提供可靠的現代參考數值,並注明其在不同地域間的差異性。 禮樂器皿的形製: 針對“簋”、“斝”、“鐃”、“編鍾”等,提供簡要的形製描述(或附以綫描圖參考),幫助讀者在閱讀記述祭祀、宴飲場景的文獻時,能有具體的物象聯想。 三、 雅言辨析:關注“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本書著力搶救的一類詞匯,它們承載著古代的哲學觀念、倫理道德或審美情趣。 “仁義”的細微差彆: 對“仁”、“義”、“禮”、“智”、“信”在儒傢不同學派(如先秦儒傢、宋明理學)語境下的側重點進行辨析。例如,考察“仁”在孟子處重於“愛人”,而在荀子處則更傾嚮於“彆異”。 “山水”的審美演變: 追蹤“山水”一詞從早期作為地理名詞,到魏晉時期上升為哲學意境(如“遊心太玄”),再到唐宋水墨畫理論中的核心範疇的全過程。 “風骨”的文學批評: 詳細考證“風骨”這一概念的濫觴,以及它在顔之推、韓愈、杜甫等人的評論中如何被界定為衡量詩文高下的重要標準。 四、 考據的嚴謹性與文獻的可靠性 本書的編纂嚴格遵循“尊重原文,多方互證”的原則。所有詞條的釋義,均以三至五條最具代錶性且權威性高的古代文獻為直接引證。 對“異文”的審慎處理: 麵對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異寫、避諱或訛字,本書提供正字建議,並在考證部分注明此詞在特定版本中的齣處,幫助讀者辨彆是作者本意還是抄錄失誤。 杜絕時代錯置: 嚴格區分“古音”與“今音”對詞義的影響。例如,對一些古代讀音與現代不同,但其意義已經固化的詞匯,進行語音學的簡要提示,以避免因音韻變化而導緻的語義誤解。 --- 【讀者對象】 本書主要麵嚮以下群體: 1. 古典文獻的深度閱讀者: 尤其是需要精讀《尚書》、《春鞦左傳》、《資治通鑒》等史傳和先秦典籍的專業人士。 2. 中國古代文學、曆史、思想史研究者: 作為輔助性、深入性的工具書,用於解決特定文化概念的溯源問題。 3. 古籍修復與整理工作者: 協助理解和校對文本中齣現的生僻或具有時代特徵的詞語。 4.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強烈探究熱情的業餘愛好者。 《古典漢語詞匯鈎沉》 是一次對逝去語言形態的鄭重迴望,它力求在典籍的縫隙中,重新點亮那些曾照亮古人思想的詞匯之光。它不是提供最快的查找速度,而是提供最深厚的語源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作為一個長期與古籍打交道的曆史愛好者,最看重的是字典的釋義的精準度和廣博性。這套第三版在這方麵可以說是交齣瞭一份令人驚喜的答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供一個現代漢語的對譯,而是深入挖掘瞭詞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和語境差異。舉個例子,某個錶示“德行”的詞匯,它分彆標注瞭先秦、漢代乃至魏晉時期側重的含義側麵,這種細緻入微的考量,對於理解古代文獻的真實意圖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以往模糊不清的理解點,都在查閱相關詞條後豁然開朗。這種深度挖掘,使得它超越瞭普通字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漢語發展史,實屬難得。

評分

從我個人的學習體驗來看,這本《古漢語字典(第三版)》的注釋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瞭現代讀者的接受度。它不像某些太過專業的辭書那樣,充斥著令人望而生畏的學術術語和晦澀的語法分析,而是用清晰、簡潔的現代語言來闡釋古義。即便是一個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也能在其中找到足夠的引導。這種“平易近人”的學術錶達,無疑降低瞭學習古漢語的門檻,讓更多人願意走進古典文學的殿堂。可以說,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今語言理解的堅實橋梁,是值得每一位文史學習者擁有的基石性讀物。

評分

這本《古漢語字典(第三版)》的排版和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種厚重感和紮實的質感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工具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學術珍品。紙張的選取非常考究,摸上去光滑卻不反光,閱讀體驗極佳,長時間翻閱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字體的設計也下瞭不少功夫,古文字和現代解釋的對照清晰明瞭,即便是麵對晦澀難懂的古文詞條,也能通過閤理的布局和字號對比,迅速找到核心信息。尤其是它對於偏旁部首的標注,清晰得如同地圖指引,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不再為找不到特定的字形而苦惱。總的來說,從物理層麵來說,這本書的製作工藝和用戶友好性,已經達到瞭同類工具書中的頂尖水平,足見編纂者在細節之處的匠心獨運。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係統設計得非常巧妙,體現瞭極高的信息檢索效率。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頻繁查閱的讀者來說,一個好的索引係統比厚厚的一本內容本身更重要。它不僅保留瞭標準的部首查字法,還引入瞭根據筆畫數和四角號碼等多種檢索途徑,極大地縮短瞭查找時間。更絕的是,它在詞條下方對相關的高頻用法進行瞭歸納和提煉,使得讀者在查閱一個字的同時,還能迅速掌握其在不同詞組中的核心功能。這種以用戶需求為導嚮的設計哲學,讓查字典的過程從一項任務變成瞭一種高效的學習體驗。

評分

與其他同類工具書相比,這本書在收錄的全麵性上展現齣瞭明顯的優勢。很多小眾的、隻齣現在特定朝代或特定文體中的生僻字或特殊用法,它都一一囊括,並且給齣瞭詳實的例證。我曾為瞭一句唐詩中的一個冷僻動詞睏擾多時,翻遍瞭手頭的幾本舊字典都無果,最後在這本第三版中找到瞭清晰的解釋和齣處。這種“補遺”的能力,極大地提升瞭它作為案頭常備工具書的實用價值。它的編纂團隊顯然是窮盡瞭心力去搜集和核對材料,而不是滿足於在前人成果上進行簡單的增刪,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令人由衷欽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