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税收一直兼具“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属性。税收是国家存续与运转不可或缺的“喂养原料”,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有力后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扶持之手”;但同时,其又兼具“魔鬼”特质,不当的税制设计和课税手段极有可能使税收成为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打破征税的界限进而侵犯民众基本权利的本质与核心内容。当国家课税权力强度达到某一阈值时,纳税人将难以对其有效制衡,这就要求课税权力的行使应有“禁区”。
本书旨在通过对税法构造合理性以及税收执法正当性的系统审视,重点研讨国民所能承受的税负大小、课税权力运行的底线规则、税收调控的基本限度、税收法律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等税法领域的重要问题,最终通过课税权力的规范运行,强化纳税人基本权利的实质保障。
目录
导论
第一章课税禁区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课税禁区的历史源流
一、萌芽时期: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二、形成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三、发展时期: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课税禁区思想
第二节课税禁区的范畴解析
一、课税禁区的词源解析
二、课税禁区的法学含义
三、课税禁区的概念甄别
第三节课税禁区的发生机理
一、当基本权利遇上社会责任
二、限制的限制:基本权利的让渡与保障
三、冲突与平衡:课税不得侵犯基本权的本质内容
第二章课税禁区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课税禁区的社会学基础
一、税收国家的历史嬗变
二、基本启示:课税干预应有禁区
第二节课税禁区的价值学考量
一、人性尊严与课税禁区
二、人格自由发展与课税禁区
第三节课税禁区的法哲学研析
一、正义抑或非正义:税收的伦理评析
二、税收正义的内涵确定
三、税收正义与课税禁区
第四节课税禁区的经济学解读
一、课税不能侵及税本
二、课税的“无谓损失”不应过大
第三章课税禁区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课税禁区与纳税人财产权保障
一、私人财产权的勃兴和历史演进
二、财产权保护的形态与结构分析
三、课税禁区与财产权保护的关系
四、域外财产权保护中的课税禁区
第二节课税禁区与纳税人生存权保障
一、生存权:从“消极到积极”的历史变迁
二、生存权的保护内涵及其效力
三、课税禁区与生存权保障的关系
第三节课税禁区与纳税人人格权保障
一、纳税人信息隐私权的历史发展
二、纳税人信息隐私权的内涵及保护必要性
三、课税禁区与信息隐私权的保障
第四节课税禁区与纳税人平等权保障
一、宪法平等权内涵的历史发展
二、平等权的税法解析
三、课税禁区与平等权保障的关系
第四章课税禁区的税法构造
第一节课税禁区与实体税收立法
一、课税要件实质约束的判断
二、课税禁区与课税除外制度
三、结论:课税除外规则应当确立
第二节课税禁区与程序税收立法
一、税收程序正义原则及判断标准
二、课税禁区与征税程序规则设计
三、税收救济程序的合理化设计
第五章课税禁区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政治生态:国家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变
一、国家与纳税人关系的三种本位论
二、我国人本主义税法的蹒跚起步
三、税法人本主义转型面临的难题
第二节经济格局:国富民弱向国富民强的转型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时代变迁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难题
第三节文化视野:文化专制向文化自由的发展
一、税收文化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二、新旧文化交织下的税收环境
第四节法治环境: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变迁
一、从形式到实质:税收法治的形态变迁
二、我国走向“税收法治”中的现实难题
第六章课税禁区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宏观层面: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理念的转型
一、人本理念:从国家本位到以人为本
二、谦抑理念:从恣意侵犯到谦抑维护
三、税收国家理念:从自产国到租税国
第二节中观层面: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原则的修正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反思与重塑
二、税收公平原则的补充与扩容
三、税收效率原则的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微观层面:课税禁区与我国税法制度的完善
一、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我国主要直接税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三、我国主要间接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转型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参加一场由顶尖学者主导的深度研讨会。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税法表象之下的复杂逻辑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王婷婷在梳理那些在法律条文和现实操作之间游走的地带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举证责任”在“课税禁区”中的应用分析,这部分内容写得极为透彻,让我理解了在这些特殊情况下,谁承担举证的责任,以及如何有效地承担或规避这种责任。作者引用的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能够帮助读者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此外,书中对不同税种在“课税禁区”内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在税务法律的世界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区,而理解这些“禁区”的边界,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全局性的眼光来看待税务问题。
评分当我拿到《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对“禁区”二字的精准把握。在税法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总有一些区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这些充满未知和风险的地带。作者王婷婷以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那些看似模糊的税务界限,以及在这些界限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和规避策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事实模糊”与“法律解释”如何影响课税判定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精彩,让我对税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得整个分析过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同时,她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比如从纳税人的角度分析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再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探讨其执法考量。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全面地认识到“课税禁区”的复杂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对税务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这本《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个对税务法律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书籍。这本 ouvrage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王婷婷在梳理复杂税法条文和司法判例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我尤其欣赏她在探讨“课税禁区”这一敏感话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冲突和灰色地带。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税收筹划技巧的揭示,让我对税务规划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作者在引用案例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地域和行业特点,使得论证更加充分和具有代表性。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即便是一些晦涩的法律概念,也能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对于我这样希望在税务法律领域有所建树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与进阶的佳作。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中的税务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严谨而又刺激的探险。作为一名在财务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在税收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它们往往挑战着现有的法律框架,又或者是在法律的真空地带。王婷婷的《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类问题的求知欲。《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中对于一些“避税”与“逃税”界限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未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微妙区别,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辨别。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经济模式下的税收问题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从业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体,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解读和应用的,以及不同的解读方式可能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态度,既不回避问题的复杂性,也不夸大风险。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让我对税务法律的理解从“是什么”提升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办”。
评分《课税禁区法律问题研究》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在税务领域中常常令人困惑的难题。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法律研究,不仅仅在于阐述既有的规则,更在于探索规则的边界和潜在的空白。王婷婷在这本书中,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她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课税禁区”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我曾多次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显得十分严谨和全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合法避税”与“非法逃税”之间的界限划分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写得鞭辟入里,让我对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合法的税务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理解税法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价值判断。对于那些希望在税务法律领域深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