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由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指导,《中国律师》杂志社与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首届论坛在北京如期登场,论坛主题为“应对老龄化法律战略的构建”。参加论坛研讨的专业论文39篇,主要侧重老龄法学研究与律师服务专业技能交流两个方向,涉及到老龄金融、老龄地产、养老企业、政府顾问、家族传承、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法律专业,大多数是全新研究课题。有20余所法学院校的专家学者、10余家律所的专业律师,以及老龄业界精英、爱心人士等1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的写作是从参会论文中精选而来,是研究老龄法学与提供老龄法律服务难得的参考资料。
目录
序言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王绍忠在首届全国老龄法律论坛上的致辞
我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法律战略
老年人搭伴养老的法律应对和我国非婚同居制度之重构
延迟退休争议的法学思考
失独老人养老困境及其法律保障路径研究
老年教育重要意义分析
法律不强制人类情感:软法理论视野下的精神赡养问题
论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从频发老年人受骗卖房案谈起
老年人赡养义务的立法研究
域外不同法系国家和地区成年监护制度立法例述评
论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及立法建议
简论我国老年被害人司法保护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涉老审判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试论“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民意基础——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
拓展北京市“养十条”政策空间的几点建议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法律困境与破解路径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法制建设探析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体系
律所的转型与突围——如何打造老龄法律专业律师团队
反向抵押贷款和风险防范
养老地产的特点与法律服务
养老服务PPP的政策法律适用问题
“以房养老”方式研究
养老地产的法律风险防范
养老服务驿站委托运营合同规范化建设初探
住养老年人意外伤害的法律责任及应对
如何破解老年人再婚难
律师在意定监护制度中的作用
英格兰遗产税简要介绍
《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法律“体检报告”,它客观地诊断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在法律层面存在的“病症”,并积极地开出了“药方”。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以房养老”金融法律风险的深入剖析。这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其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错综复杂,包括合同的效力、抵押权的处理、继承问题等等。书中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和解决建议,这对于有意愿尝试这种模式的家庭,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都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关于老年人反欺诈法律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老年人作为易受骗群体,其权益的保护刻不容缓。本书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老年人易受骗的原因,并提出了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层面构建反欺诈法律屏障的设想。它不仅仅是在法律条文层面进行解读,更是在倡导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以人为本的法律保护机制,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积极作用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对《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本“接地气”的法律读物,它没有脱离社会现实,而是紧密围绕着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法律困境展开论述。陈洪忠、王冬梅主编的这份学术成果,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老龄化社会。其中,关于老年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优化,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社保基金的累积,更是如何通过法律来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普惠的社会保障网络,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尊严和生活保障。书中详细探讨了关于老年人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的法律基础,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改革方向。我尤其赞同书中提出的,要加强老年人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很多时候,老年人权益受损并非完全是法律的缺失,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权利不了解,或者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条文,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它鼓励我们去学习、去理解、去运用法律,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老年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在案头翻阅一本名为《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的书,让我对我国当前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法律挑战和应对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主编陈洪忠和王冬梅的洞察力,通过汇聚众多法律专家的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画卷。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践性的思考和前瞻性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积极老龄化”法律保障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权益维护,更是从制度层面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挥余热,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作用于老年人,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例如,关于老年人财产保护和继承的章节,细致地梳理了现行法律的规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无疑是宝贵的参考。作为一名对社会问题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能够更系统地认识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有尊严的老年社会。它所传递出的信息,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呼唤,激励着我们去关注、去行动。
评分对于《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我首先想到的词是“前瞻性”。这本书在2016年出版,但其讨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比当时更加紧迫。它不仅仅是一部静态的法律汇编,而是一份充满活力的社会观察报告。其中对“医养结合”法律体系的构建,我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叠加,而是如何通过法律法规,打通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壁垒,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照护,这对于缓解社会医疗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至关重要。书中对于老年人权益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无论是虐待、遗弃,还是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诈骗,都得到了细致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我特别注意到关于老年人法律援助的章节,强调了法律援助的必要性和可及性,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能够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关注老龄化社会,不仅仅是解决养老金的问题,更需要从法律的根本上,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尊严地生活。
评分阅读《全国老龄法律论坛(2016年卷)》,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法律专家精心搭建的智库空间,里面充斥着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主编陈洪忠和王冬梅的学术视野,为这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汇聚的众多学者的真知灼见,则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失智老年人”法律保护的专题探讨,这无疑是当下社会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如何界定失智老年人的行为能力?他们的财产如何保障?在监护制度上又面临哪些挑战?这些问题,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答,并且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法律建议。另外,书中关于老年人数字鸿沟与法律权利保障的分析,也非常及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智能设备而面临信息获取的障碍,甚至权益受损。这本书从法律角度审视了这一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立法来弥合数字鸿沟,保障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基本权利,这让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