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财产权有着怎样的关系?
本书采用跨学科和关联性的方法,同时运用财产权理论对英与自然栖息地保护和物种保护的自然保育法关键性主题作了深入的思考,通过考察法律和经济手段在促进自然保育(包括海洋环境)方面的效果,以及反映财产权利的环境监管和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经济和法律政策工具的整合应该是栖息地和物种保护法律有效施行的关键,为我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照。
目录
第一章法律语境中的自然保育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物种保护和栖息地保护——双管齐下的方法
第三节自然保育立法:源起、范围和政策
一、法定干预的源起
二、物种和栖息地的立法
第四节现代“保育”法的适用范围
一、生物多样性保育
二、界定受保护的“自然”环境
三、法律和经济手段
第五节法律在自然保育中的作用——关键性的主题
一、解决自然保育中的冲突利益
二、资源分配
三、财产权利的作用
第六节财产权的范式和《自然保育法》
第七节结论——界定“保育”法
第二章自然保育的治理
第一节引言——治理与伙伴关系原则
第二节法定保育机构
第三节联合自然保育委员会
第四节政府机构
一、中央政府
二、地方政府
三、公园机构
四、保育监事会
五、其他公共机构
第五节非政府保育机构
一、信托基金
二、野生动物信托基金
第六节公共机构的一般职责
一、促进生物多样性
二、一般保育职责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职责
第七节一种新方法——本地的伙伴关系?
第三章自然栖息地:确定与保护
第一节保护区政策
第二节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场所
一、通知SSSI
二、可能损害保育利益的业务
三、公共机构与法定承担者的责任
四、1981年《野生动植物和乡村法》案项下的潜在责任
五、实现积极管理的权力
六、保育机构的支付
七、进入的权力
八、强制购买
第三节自然储备区
一、自然保护区
二、当地自然储备区
第四节石灰石路面令
第五节公园
第六节著名自然风景区
第四章自然栖息地:管理
第一节介绍
第二节管理协议
一、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场所
二、建设补助金的拒绝
三、欧洲场所
四、自然储备区
五、一般权力——自然英格兰
六、一般权力——地方当局
第三节管理协议项下的支付
一、“净利润损失”——1983年指南
二、2001年财务指引的改革
第四节保育管理的经济手段
一、共同农业政策
二、交叉遵守和环境管理
三、交叉遵守、财产权利及“污染者付费”原则
第五节农业环境计划
一、环境敏感地区
二、乡村管护
三、环境管护计划
四、威尔士和苏格兰的AES
五、合同模式——影响与成效
第六节开发控制
一、开发规划
二、SSSIs中的开发控制
第七节环境责任
一、严格责任
二、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过错赔偿责任
三、“环境的”损害
四、行政责任模式
五、结论
第五章保护野生动物、野鸟和植物
第一节保护动物、野鸟和植物的立法
第二节英格兰和威尔士物种保护法的结构
第三节野生鸟类的保护
一、受保护的野鸟
二、猎鸟和害鸟
三、免责条款
四、以非法手段杀害野鸟
五、禁止野鸟或蛋的销售
六、饲养野鸟
第四节野生动物保护
一、1981年《野生动植物和乡村法》第1部分
二、具体物种的保护性立法
第五节野生植物保护
一、普通法律
二、1981年野生动植物与乡村法的保护
三、树木保护令
四、树篱的法律保护
第六章欧洲环境法的影响
第一节野生鸟类指令
一、栖息地保护
二、物种保护
第二节栖息地指令
一、栖息地保护
二、物种保护
第三节栖息地的保护——实施欧洲标准
一、关于潜在的损害性经营的限制
二、经营性建议的“适当”评价
三、特别自然保育令
四、关于农业资本赠款的限制
五、权力制定细则
六、强制购买权
第四节栖息地保护与开发的控制
一、环境评价
二、环境评价标准
三、补偿措施
四、经许可的开发权
第五节物种保护——实施欧洲标准
一、受保护的动物
二、受保护的植物
三、监督与监测
四、保育机构的许可功能
第六节协调式的保育管理
第七章海洋资源保育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海洋区域——法律分类
第三节海洋战略框架指令
第四节英海洋保护区政策
第五节保护区——扩展到海洋场所
一、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场所
二、自然保留区
三、欧洲海洋场所
第六节海洋自然保留区
第七节海洋保育区
一、划定海洋保育区
二、网络方法与重点
三、识别候选的MCZs ——磋商程序
四、生态网络导则
第八节海洋保育区:管理和保护
一、海洋规划和许可
二、给公共机构施加的职责
三、决策方面的职责
四、违反职责
五、保护MCZs的细则和命令
六、损害MCZ容貌的刑事法律责任
七、监测
第九节自然保育海洋保护区(苏格兰)
第八章财产、环境与法律的局限
第一节财产权利与自然保育
第二节保护区政策——影响和成效
第三节保育法律与政策的新导向?
第四节新工具——保育协议和地役权
第五节财产权利与法律的局限?
第六节产权、环境与监管的局限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精美,打开后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让人心情愉悦。我之前对自然保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总觉得有些宏观且遥远。然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传递出一种贴近自然、强调实践的意味,让人产生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封面材质的选择,触感温润,不易留指纹,这对于经常捧着书阅读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考量。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字体大小适中,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联想到一些经典著作的装帧风格,那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在这本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我还没有开始详细阅读,但仅凭这第一印象,我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自然保育世界的大门,让我有机会从更专业、更系统化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法律条文分析,而是将自然保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探讨。作者克里斯托弗·罗杰斯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自然保育理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原来不同国家在处理自然保育问题时,有着如此差异化的思路和策略,而这些差异背后,又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然保育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议题,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然保育的意义和挑战,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如此复杂和多样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译者功不可没。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译者在文字转换上的精湛技艺。很多时候,在阅读外文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因为翻译腔或者词汇的不够地道而影响阅读体验,但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扰。姜双林老师的译文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融入了中文特有的表达习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就好像是在阅读一本原创的中文著作一样,文字的运用恰到好处,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我尤其注意到,在一些涉及法律术语和专业概念的地方,译者都进行了非常准确和贴切的翻译,这对于理解原书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能够读到这样一本高质量的译作,我觉得非常幸运。它让我能够不受语言障碍的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去领略自然保育的智慧与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翻开第一页,仿佛就置身于一片充满生机的自然之中,作者的文字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像是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理论框架,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案例时所采用的笔触,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性的关怀。读到那些关于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时,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力量,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行动的决心。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自然保育并非只是简单的“不破坏”,而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变得引人入胜,也让我对自然保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所传递出的理念,是对我原有认知的一次颠覆和重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倾向于从技术或政策层面去理解自然保育,认为只要有好的技术和完善的政策,就能解决问题。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在法律和政策之外,人文精神在自然保育中的核心作用。他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性。这种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理念,让我对“保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保护”或“管理”,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思考如何能为自然保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它的启发意义是深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