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天鵝,必須畫地為牢,在尊重傳統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尋求突破、覓 取新意。這好比戴著鐐銬跳舞,不能放開手腳,卻要舞步瀟灑舞姿優美, 難度可想而知。
知難而上,是我的立身信條,我樂意接受命運賦予我的挑戰。
中國有三種白天鵝,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我決定化整為零, 每一種白天鵝寫一個中篇,用三個獨立的中篇串綴起一部完整描寫白天鵝 生活的長篇小說。
*早動筆的是《白天鵝·紫水晶》,我把“靶心”設置在“美”字上 。
我寫東西無法像那些前衛、新銳的作傢那樣信馬由繮,跟著感覺走, 想到哪裏寫到哪裏。我寫東西,就像打靶一樣,必須事先設置一個靶子, 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將人物、語言、結構和藝術感覺射嚮靶心。我承 認這是一種很笨拙也很吃力的寫法。
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概括天鵝,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美”這個 字。白天鵝身上*突齣的特點就是美。羽色美,體形美,氣質美,儀態美 ,連降落的姿勢也特彆優美。
寫天鵝不寫美,就好像射擊跑靶一樣,總覺得沒擊中目標。
描寫美,*方便的辦法就是寫一隻外形醜卻心靈美的天鵝,或者反過 來寫一隻外形美卻心靈醜的天鵝。外錶與內心形成強烈反差,寫起來一定 得心應手。但我知道,一百年前這麼寫,或許還值得稱道,現在再這麼寫 ,就是落套,就是平庸,*是對現實極大的歪麯。生活中,外錶醜而內心 美或外錶美而內心醜這樣形成強烈反差的事是十分罕見的,*多的時候, 因為外錶美便擁有瞭美麗的心情從而使心靈也變得越來越美麗,反過來也 一樣。因為外錶醜便滋生沮喪心情自慚形穢從而使心靈也變得越來越醜陋 。
順著這條思路,我塑造瞭紅珊瑚這樣一隻追求美幾近癡迷程度的雌天 鵝。是的,因為對美的癡迷,它在生活中犯下錯誤,遭遇瞭挫摺。但是, 愛美的天性,也讓它有瞭與眾不同的堅強信念和非凡勇氣。追求美是生命 的天賦權利。正因為愛美,讓它有瞭>中破傳統陳規陋習從大嘴烏鴉尖嘴利 喙下拯救孤兒蛋的巨大勇氣,正因為追求美的天性,讓它有瞭寜願粉身碎 骨也要讓自己撫養長大的孩子獲得**生活的無窮力量。即使到瞭生命的 *後一刻,它也沒有停止對美的執著與嚮往,寜願泡在即將結冰的湖水裏 而拒*爬上岸來暴露醜陋的殘肢。就是死,也要死得美麗:美是神聖不可 侵犯的,死亡也無法剝奪它的美麗。
我想證明,美是一種稀缺資源,美是一種生存價值,美是一種精神力 量,美是一種進化動因。
接下來寫的是《四隻哨兵天鵝的生命檔案》,這也是整本書中的重頭 戲。
動物是怎麼度過晚年的?有百獸**美譽的老虎,到瞭晚年,奔跑速 度下降,不得已去捕食行動遲緩的豪豬,箭刺紮入虎掌和口腔,潰爛化膿 ,**喪失狩獵能力,變成荒野一具餓殍;雄獅一旦衰老,立刻就會被年 輕雄獅從王位上驅趕下來,從此孤獨地浪跡天涯,在*望中等待死神降臨 :大青猴上瞭年紀,跟不上猴群的生活節奏,隻能離群索居,在寂寞中悄 悄死去;新疆普氏野馬,老年馬容易傳染疾病,無一例外會被驅逐齣馬群 ,飽受病魔摺磨後離世:進入晚年的老鼠,不管是公鼠還是母鼠,常會被 鼠群推舉齣來去試探可疑的食物,捕鼠鐵夾下躺著的多為老年冤魂……除 瞭動物園裏的動物,**可以用“晚境淒涼”來形容野生狀態下進入垂暮 之年的動物。P11-12
《動物小說的藝術世界》是“動物小說大王”瀋石溪多年創作理念的 積澱,論述角度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著眼,對人與動物的關係進行深入挖 掘,探討動物生命倫理以及如何捍衛動物的生命尊嚴。寫得極富智慧。點 點滴滴的寫作心得,對提升青少年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不無裨益。
瀋石溪,中國作協會員,現任上海作協理事,全國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已齣版500多萬字作品。《第七條獵狗》、《一隻獵雕的遭遇》、《紅奶羊》等連續三屆獲中國作傢協會兒童文學**作品奬:《退役軍犬黃狐》獲1987年上海園丁奬;《聖火》獲“90世界兒童文學和平友誼奬”;《狼王夢》獲第二屆全國**少兒讀物一等奬和颱灣第四屆楊喚兒童文學奬;《象母怨》獲首屆冰心兒童文學新作大奬;《殘狼灰滿》獲解放軍總政治部1996年全軍文藝新作品二等奬:長篇小說《古劍·軍犬·野鴿》獲雲南省文聯首屆軍事題材**作品奬;《混血豺王》獲第四屆宋慶齡兒童文學提名奬。《保姆蟒》獲颱灣行政院新聞局96年度金鼎奬優良圖書齣版**奬。長篇小說《烏奴》獲中國作傢協會2004年第六屆全國**兒童文學奬。作品還六次在颱灣被評為“好書大傢讀”年度優選少年兒童讀物奬。多篇作品被收進中小學語文教材。
動物藝術群落
中華龍鳥:愛是生命進化的能量/2
白天鵝,黑天鵝/10
狼王:強者宣言/18
互惠關係中的豺和狼/24
殘狼:殘缺生命的禮贊/28
讓人敬畏的斑羚飛渡/32
敬畏生命
牛與人的關係/38
“動物解放”和“動物福利”/44
談談製度/58
守望生命的尊嚴/66
動物也有傢庭倫理/70
人類*需要自我救贖/74
我的動物小說觀
我的動物小說觀/78
動物小說的靈魂/92
漫議動物小說/100
再渾厚些,再深沉些/106
創作藝術分析
第二人稱的妙用/112
在反差中尋求藝術亮點/120
為動物學習生存技巧/124
我的哺乳情結/126
被異化的動物/134
西雙版納是我的文學故鄉/138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是一場精神上的探險。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可以輕鬆丟在一旁的消遣讀物,而是會深深嵌入你思維結構中的一種新工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近乎禁忌的主題時的那種冷靜與勇氣。比如,探討動物小說中隱藏的殖民主義陰影,或者對“野蠻”概念的顛覆性解構,這些都不是輕描淡寫就能帶過的話題。作者的筆觸如同手術刀般精準而有力,剖開瞭那些被美化或被誤讀的文本錶層,直達其核心的意識形態。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而這本書就是那本唯一標注瞭所有秘密齣口的地圖。它激發瞭我強烈的再閱讀欲望,迫使我去重溫那些被我遺忘在角落的文學經典,帶著全新的、被激活的理解力去重新審視它們。這種引導讀者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是任何優秀學術著作的最高成就。
評分說實話,我對許多“藝術評論”類的書籍常常感到不耐煩,因為它們往往將簡單的觀察拔高到玄之又玄的理論高度,最終讓人感覺被作者牽著鼻子走,疲憊不堪。《動物小說的藝術世界》則完全不同。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園丁,耐心地嚮你展示如何辨識和培育不同種類的“文學之花”。作者的分析方法論非常紮實,他建立瞭一套自己獨有的評估體係,去衡量一部作品在捕捉生命本質上的成功與否。書中詳述瞭不同曆史時期,作傢們如何受製於當時的科學認知和文化偏見,來描摹動物形象的演變軌跡,這一點洞察得極其深刻。它讓我明白,一部偉大的動物小說,絕不僅僅是關於動物,而是關於“人類如何看待自己與非我世界的關係”。書中的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文本支撐,沒有一句廢話,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閱讀雷達被徹底校準瞭,未來再看任何涉及自然主題的作品,都會自然而然地帶著這種更具穿透力的視角。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暢快感,完全沒有傳統文學理論書籍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晦澀感。它更像是一係列高質量的文學沙龍,作者邀請我們一同深入那些光影斑駁的動物故事之中,探討“何為野性”與“何為文明”的永恒母題。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文本分析層麵,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跨學科視角,比如對生態學、符號學乃至人類學思潮的藉鑒,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無比開闊,構建起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分析框架。讀完其中關於“動物沉默的語言”那一部分,我久久不能平靜,它迫使我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寵物、與自然界的關係,那種無聲的交流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遠超我們日常的語言範疇。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極其剋製的優雅,用詞考究,句式多變,但又恰到好處地服務於內容錶達,從不炫技,這纔是真正高水平的寫作姿態,讓人感到由衷的信服與尊重。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便是“清醒的詩意”。它在極度理性的分析框架下,沒有丟失對生命本身的敬畏與迷戀。書中對於細節的捕捉,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例如對特定物種身體動態的文學描述,作者總能找到那個最傳神、最不落俗套的詞匯組閤。這種對“準確性”的追求,既是對科學的尊重,也是對藝術的極緻熱愛。最令我贊嘆的是,這本書的結尾部分,作者並未給齣任何武斷的結論,而是將開放性的問題拋給瞭讀者,邀請我們參與到這場永無止境的、關於“生命書寫”的討論之中。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文學理論,轉化成瞭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呼吸著的文本。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探討,永遠是動態的、流動的,而非僵死的教條。對於渴望從閱讀中獲得深度啓迪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近些年來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評分這本《動物小說的藝術世界》簡直是為所有對文學、對自然、對人類情感的微妙交織著迷的人準備的寶藏。初翻開它,我立刻被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動物行為,剝開錶層,直抵其背後隱藏的哲學意味。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動物行為學指南,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人類社會中那些最復雜、最不易言說的道德睏境與生存掙紮。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擬人化”邊界的處理,作者沒有落入俗套的將動物塑造成廉價的道德說教工具,而是極為審慎地探討瞭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當我們將自身的掙紮投射到非人生命體上時,所産生的審美張力和倫理張力。書中對幾部經典動物文學作品的解構,尤其精彩,那些我以為已經讀透的文本,在作者的筆下,如同被重新注入瞭鮮活的血液,展現齣我從未察覺到的深層結構和隱秘的文化基因。那種娓娓道來卻又邏輯嚴密的論證過程,讓人在閱讀時既感到輕鬆愉悅,又時不時被某種深刻的思考擊中,如同行走在一條鋪滿鵝卵石的小徑上,每一步都帶著恰到好處的觸感和迴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