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信息检索概述
1.1 信息素养
1.2 信息与信息源
1.2.1 信息
1.2.2 信息源
1.3 信息检索
1.3.1 信息检索原理及步骤
1.3.2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
1.4 信息伦理道德与知识产权
1.4.1 信息伦理道德
1.4.2 知识产权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图书信息检索
2.1 基本知识
2.1.1 图书的定义及类型
2.1.2 **标准书号
2.1.3 图书分类法及图书排架
2.1.4 图书信息获取
2.2 联机公共书目查询系统OPAC
2.2.1 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2.2.2 其他联机公共书目查询系统
2.3 电子图书数据库
2.3.1 读秀图书搜索
2.3.2 SpringerLink电子图书数据库
2.3.3 其他电子图书数据库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3.1 基本知识
3.1.1 期刊的分类
3.1.2 期刊的组成
3.1.3 **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3.1.4 学术性期刊
3.1.5 期刊的检索
3.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2.1 检索方法
3.2.2 检索结果
3.2.3 检索实例
3.2.4 CNKI知识搜索
3.3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3.3.1 检索方法
3.3.2 检索结果
3.3.3 检索实例
3.4 其他期刊数据库
3.4.1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3.4.2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3.4.3 国研网数据库
3.4.4 月旦知识库
3.4.5 北大法意教育频道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极其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用搜索引擎”这种基础技能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来源”、“如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地图”以及“如何在信息过载的噪音中识别真正的信号”。书中关于评估指标的讨论,非常细致入微,不像其他书籍只是罗列Precision和Recall,而是延伸到了用户满意度、任务完成度等更贴近真实世界衡量标准的维度。这种对信息伦理、用户心智模型和检索结果“意义”层面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与信息世界和谐共存的哲学导论,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选取和习题设计,完全摆脱了那种陈旧的、脱离实际的教科书式范例。我注意到,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收集和分析当代互联网环境中真实存在的信息挑战。无论是针对特定领域知识库的深度挖掘,还是处理社交媒体中海量非结构化文本的有效性分析,书中所给出的案例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指导意义。当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思路去设计一个小型的信息过滤系统时,发现书中的步骤指导清晰到如同操作手册,同时又预留了足够的理论空间供我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和变通。这让我感到,我不是在学习一套过时的知识,而是在掌握一套能够适应未来信息环境变化的思维工具箱。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向米白色的那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而且,它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把握得极其到位,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公式推导,在清晰的视觉呈现下也显得条理分明,不易产生阅读障碍。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非常高超,那些用于阐释信息流、检索模型或者算法流程的示意图,不再是那种粗糙的、难以辨认的“占位符”,而是精准地利用色彩和线条,将抽象的逻辑关系可视化,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核心知识的整体认知框架。这种对物理载体质量的重视,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专业内容,在阅读体验上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真正称得上是一件令人愉悦的知识载体。
评分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把握,简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向导,既不会让你在密林中迷失方向,也不会让你错过沿途的绝美风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跨学科背景的从业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信息论、认知心理学、甚至一些基础的计算语言学概念,非常自然地融入到信息检索的核心机制解释之中,而且过渡得毫不生硬。比如,在讲解相关性排序算法时,它巧妙地引入了概率模型的基础,没有让读者感到突兀的数学轰炸,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作为理解高级算法的“脚手架”。这种教科书式的“搭台子”能力,说明作者对不同知识背景读者的学习曲线有着非常精准的拿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检索技术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支撑这些技术的底层科学原理有了更坚实的认知基础。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深度的完美平衡。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要么过于偏向理论的空中楼阁,泛泛而谈却缺乏实际落地的工具和案例;要么又陷入到某个特定软件或系统的技术细节中无法自拔,使得读者学完之后依然对整个领域的脉络感到迷茫。这本书巧妙地搭建了一个“漏斗”结构,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信息组织、检索理论、关键技术(如索引结构、排序算法),最后落脚到用户体验和新兴技术的融合。特别是对经典检索模型演进过程的梳理,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读完后你会清晰地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主流技术是这样的形态,而不是简单地被告知“你需要使用这个”。这种历史的纵深感和逻辑的连贯性,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