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全二册)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5-01 |
| 作者:刘刚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0.00 | 页数:55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808658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写作的内核。在论及“自由”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时,作者刘刚等举了孙猴子的例子:孙悟空,从自发的生而自由的猴子转变为自觉的自由主义战士,他在完成了西天取经后,仍会回到花果山那个自由的王国。花果山是孙猴子的必然归宿。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杰出人物的代表,又何尝不是一只只“孙猴子”呢?他们的思想绝无干涸,他们的斗志何其坚强,为了理想中充满大爱的自由江山,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遍布荆棘的路。
这是一部个体性的近代史。作者将晚 清与近代分开,提出“王朝走向没落是晚 清史,中国走向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史”, 这是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两分的逻辑线在 近代史上的延伸。 文化中国早在十七世纪就以自己的方 式参与了民主与科学的全球化进程, “屈 辱属于晚清,光荣归于近代”。 一个文明几千年不倒,每个时代必有 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者以 其独特的视角考量中国近代史,创造性地 提出“以江山立国体,以个人立自由”的 历史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通往立宪之 路”的多元化的历史样式及其发展道路。 本书将把握历史脉搏的重大事件、人 物一以贯串,讴歌了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 意志的先驱。 刘刚,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有:《文 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从古代到古 典一一进入轴心期的希腊和中国》,以及 《中国史诗》卷一“从天命观到帝王术”、 卷二“自由的寓言”等。 李冬君,历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 《文化的江山》、《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 《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 代政治文化系年》,译著《国权与民权的 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等。
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上册
n导论:自我与江山
n1.读史要读“我的祖国”
n2.从文化个体到文化中国
n3.江山有别于王朝
n一、近代史与近代性
n4.要思想不要主义
n5.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n6.中国近代化的两条路线
n7.中国近代史也是世界史
n8.从世界史来看明末危机
n9.王朝中国海权沉沦
n10.郑成功的海权之梦
n二、白银流失的天下
n11.皇家内务府造就“世界首富”
n12.茶叶与鸦片引起的战争
n13.海风吹来宪政的花粉
n14.我们确实不是蛮夷
n15.卖国:在国权与王权之间
n16.天朝帝国的“尾巴”
n17.“天朝爱国主义”的大旗
n18.“民心可用”的背后
n19.林则徐看不懂的世界
n三、走向世界的思想者
n20.中国近代地缘政治转型
n21.“师夷”还是“师圣”
n22.用古汉语解读新世界
n23.深入“二希”文明
n24.走向帝国主义的共和国
n25.通往先王之道的合众国
n26.走先王之路到欧洲去
n27.英国人承认“中国海”
n28.西方的权力:传教权与制海权
n29.王朝中国的国旗与国歌
n30.海上日记引起政治风波
n31.为真理成了“人民公敌”
n32.中国近代化之“三表法”
n四、大用之人曾国藩
n33.“赫曦”:理学家看日出
n34.“灭心中贼”一一修身日记
n35.内圣就是“换一个人”出来
n36.“南蛮子”有杀伐决断之气
n37.风水是地理,孝道是天理
n38.从”笔杆子”到“刀把子”
n39.靠“圣人子弟兵”收复国权
n40.埋伏在学术里的救亡运动
n五、天国的堕落
n41.源于古史的天王宗教体验
n42.“降僮”与天王权力的合法性
n43.天王新思维及其合作者
n44.洪、杨、萧“三权分立”
n45.天王从思想者变成阴谋家
n46.天王阴谋“三部曲”
n47.太平天国运动之魂
n48.靠人性挽救天国
n49.石达开的悲歌
n50.传教士的逃离和控诉
n六、汉人收复国权运动
n51.天理即人欲的兵法
n52.曾、左、李三个英雄一台戏
n53.科学初曙:从考据到格致
n54.从“林肯之死”想到的
n55.慈禧叫英雄“跪安吧”
n56.英雄叩头不忘练兵
n57.从“讨粤匪”到“打洋教”
n58.“打天主堂”打出天津教案
n59.冒着国人的唾沫前进
n60.刺马:跟朝廷掰腕子
n61.军队国家化还是私有化
n62.曾氏教李一个“诚”字
n63.朝廷怂恿清流言战
n64.要“商战”还是要“招商”
n65.用金融危机“做掉他”
n66.“以夷制夷”:借款与赔款
n67.李“条条”与左“块块”
n68.官督商办的“首长所有制”
n69.北洋“军事一工业复合体”
n70.“反朝廷是不行的,要抓军队”
n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下册
n七、国权与王权之争
n71.救灾背后的政治文化
n72.抓军权:“以昆明易勃海”
n73.皇榻之下“去李鸿章化”
n74.以上海为起点画一个圈
n75.慈禧拆了“同治”局
n76.曾氏父子议立国防与国权
n77.李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n78.从“甲申易枢”到“戊戌政变”
n79.慈禧抢了“佛爷”名头
n八、立宪:皇帝的救赎
n80.通往自由另有一个出口
n81.重整河山定国是:立宪
n82.皇帝悲苦为中国而哭
n83.老佛爷跳大神搞“大民主”
n84.护国权:半壁江山谁做主
n85.庚子之春醒来的良心
n86.立山愿为皇帝而死
n九、女子与小人的故事
n87.假打与真打的辩证法
n88.是友谊当然还有战利
n89.皇城——“一沟绝望的死水”
n90.妓女救国太后保命
n91.为何问“也许汉人做皇帝”
n92.让奕勖去找赛金花
n93.书寓里的维新女子
n94.四马路上的文人和妓女
n95.小女子有大见识
n96.瓦德西向她行军礼
n97.“六君子”里有她的爱人
n98.据说皇帝撰文褒奖她
n99.妓业里也有政治陷阱
n100.在狱中为英雄收尸
n101.问一问她究竟为何入狱
n102.汉奸的几句“闲话”
n103.从此就与朝廷决裂了
n104.命运之花为革命开放了
n105.为革命者守节
n十、立宪运动一分子
n106.为什么要“小人”接了伟人的班
n107.发现严修—一为新私学立言
n108.学政维新——考试题里的变法初曙
n109.《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戊戌变法之原点”
n110.士人维新与军人维新
n111.从养士教育转向国民教育
n112.直隶学务“听严先生指挥”
n113.以君主立宪为目的确立教育宗旨
n114.以办学推动自治引发学潮
n115.立宪无望诀别旧朝廷
n十一、立宪:在党权与国权之间
n116.立国权:资政院里的那些议员
n117.金融危机:在自治运动中自救
n118.辛亥革命导火索与革命投名状
n119.以独立人格捍卫共和国格
n120.国体兴亡国民有责
n121.国体与民意捏成一团泥
n122.湘淮军系出政权不出皇权
n123.南天军魂:为江山立国体
n124.立宪:挣扎在党国与民国之间
n125.革命——通往奴役之路
n126.五四运动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时代背景的描绘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巨大推力,那些政治角力的微妙之处、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都被娓娓道来。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的处理,显得尤为精彩,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深层次剖析了那个时代转型期的内在逻辑和矛盾,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断进行思考和反刍。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较快地进入情境。这本书无疑为理解近代中国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基石。
评分初翻开这套书,就被其宏大的叙事气魄所吸引。与其说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不如说它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长卷,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派系人物时的中立与客观,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试图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动机和挣扎。那些关于制度变迁的论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对“变革”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总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其中关于权力与理想之间的博弈。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疲劳,可见出版方的用心。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全新视角和分析框架,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越往后读,越能感受到作者驾驭复杂史料和多重叙事线索的高超功力。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沉稳、厚重,充满思辨的色彩。我尤其关注其中对思想界动态的描述,那些新旧观念的碰撞,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民众的认知,这部分内容写得尤其精彩。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政治条文和复杂的国际关系,解读出人性的光辉与局限。合上书卷时,会有一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不是因为读完了,而是因为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点,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叙事陷阱,去构建自己对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完整认知地图。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不低,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铺垫,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它非常注重对“过程”的还原,而非仅仅强调结果。例如,在描述某一重要法案或政策的推行时,作者会细致地展现其在不同利益集团间拉锯、妥协、最终成型的全过程,这使得历史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和选择的痕迹。这种对动态过程的捕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何以如此”的理解。全书的文字风格成熟老练,用词精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积累的史学洞察力。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值得仔细研读和珍藏的力作。
评分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沉重。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揭示了近代中国在寻求自我救赎道路上的艰难与曲折。作者对晚期王朝内部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看似稳固的表象,暴露出其内在的腐朽和僵化。那些关于改革尝试的记录,读来令人唏嘘,很多时候,时代的惯性似乎比任何高瞻远瞩的计划都要强大。文字的力量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煽情,却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产生强烈的共情。这本书的史料引用扎实可靠,为所有的论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对于想要探究近代历史深层动因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